父亲的手读后感

时间:2017-08-13 11:01:46 博士生类 我要投稿

父亲的手读后感

父亲的手读后感

自认为做“高等教育”已好多年了,现在竟感到对教育有些看不懂,而且也不那么“高等”。近日,与一位小弟谈到对小孩的教育,读了他儿子的一篇作文《父亲的手》和他的一段“父亲的话”,在激动之余又引起一些思索。

父亲的手读后感

我有时也谈谈教材教法,也从语言层面、哲学视野、逻辑思维等高度去展示自己的水平,也欣赏教师三个“一”的风采:一笔好字,一肚墨水,一幅口才。如果再增加一个“一”:一表人才,那简直就是神仙了。当然,我不是神仙。但对教学对象却不甚了解,甚至把自己的小孩也当成盛装知识的亲情口袋。尤其是高等教育那种讲完课就走的高傲,刻意塑造那种不威自严的冷峻的夫子面孔,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感情。加上现在一些像赶场一样的代课,或是迫不及待地驾车游走于钱场,大多是在学生活泼的思想空间里开上疯狂的罐车队大肆浇注人工石——砼,谓之建筑,而可怜巴巴的学生就像路边张着大嘴的陶瓷狮子拚命地吸收知识的垃圾却无消化转换的功能,欲哭还无泪。

前日,小弟儿子的语文老师,要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要求“敞开心扉,真情表达”,并要求与家长交流,写下“家长的话”。我看了这篇作文和小弟的“家长的话”,很有感触,经小弟同意,改了几个字,用“《父亲的手》读后记”发表于此。

《父亲的手》读后记

2010-12-12

虽是夜深了,我还在灯前不止一遍地读着这篇文章——《父亲的手》,激动不已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不知不觉地感到眼睛的湿润和内心的慰藉。在不经意之间,原来认为还是不懂事的儿子在我心里陡然长大了,壮实的身体里流淌着如此细腻的情感。

记得儿子出生不久,妈妈给他留下婴儿时稚嫩的“脚手颖,我在手印边用针剌下了“万卷常在”,在脚印边刺下了“千里始于”,虽是简单的几个字,却寄托着父母的期望与祝福。

十年寒暑过后,这双小脚穿的鞋,大小已经快赶上妈妈的了,一天天地学会了滑旱冰、滑滑板,而这双小手也开始学会用铅笔、用钢笔。一次滑滑板,摔破了胳膊,我牵着他的小手到医院去,嘴里虽然埋怨,但心里还是心疼。只是二、三年级时做数学天天练,一百道算术计算题总要出好几个错误,不油得一股莫名气涌上心头,难免不吼叫几声,有时气不过就在他手上重重地拍打两下,儿子总是默默地流着泪,以致于后来还不时地问我:“爸爸,我今天的表现还可以吧?”有时,他想让我表扬表扬,就故意问:“爸爸,我是什么型?”我总是回答:“您是听话型。”他说:“老师说,我是热情助人型。”也是,他带钢笔也要多带两枝,便于借给钢笔没水的同学。不知什么时候,教育也引进了模型论、类型论。其实,“听话”二字暗藏了不少心酸。

没想到的是,上学背着大书包、放学背着大书包的儿子,竟是那样细致而情深地观察着父亲的手,曾经抱着他上医院的手,牵着他上幼儿园的手,在草地上放飞机的手,鼓励他滑旱冰的手,其实都是寻常作父亲的人一般都会做的事,而儿子却称赞这是“慈爱的手”。 不能不说哪家的父母不是将慈爱凝结于心、关爱着眼于手呢。早年,孟郊就有“慈母手中线”的诗句遂使“寸草春辉“成为千秋感恩的名言。然而,这双手也有急躁、生气、不讲理的时候,让儿子感到惊悸,让我一想起央求的哭声就感到悔意和苦痛。即使流逝的时光也很难将其洗褪,但今天看到作文《父亲的手》使我确实知道了,正如作文要求的“敞开心扉,真情表达”,无论言语,还是文字,是父母与儿女之间感情交流、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的一座桥梁。而建起这座桥梁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惯于号令儿子的自己。

在儿女心中,这座桥梁永远放着七色光芒。

【父亲的手读后感】相关文章:

1.父亲的手

2.父亲的手

3.父亲的手

4.父亲的手

5.父亲的手

6.父亲的手

7.父亲的手

8.父亲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