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与知识性四年级作文
组内展示课开始了,第一天上课的老师是我们组内的两位男老师。一位是年轻的蔡晓宁老师,一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孙现停老师,巧的是两位老师讲的都是同一个课题《乘法分配律》。
第一节是蔡老师先讲。他紧紧的联系了生活实际。周日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台经典诵读的展示活动,活动地点在文化广场,我们年级在7:00就准时到达广场,将学生诵读方阵和领导方阵以及演员方阵的椅子摆整齐。所以蔡老师导课时用的就是这个素材。在摆放的凳子中,低凳子每排35个,摆了12排;高凳子每排35个,摆了9排。这两个方阵一共能坐下多少人?
学生显然列出了两种综合算式:
(12+9)×35 和 12×35+9×35。
让学生说一说12+9表示什么意思?12×35表示什么意思?9×35表示什么意思显然两个算式都是正确的,男生计算第一个算式,女生计算第二个算式。结果都是735人。显然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12+9)×35 = 12×35+9×35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得数相同;
生:都是乘35;
生:算式中的数字相同。
接着证明这是一种规律,不是巧合,让学生仿照着也写一些这样的算式。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前面这些过程两人讲的.都是大同小异,例题不同,但过程相同。不同的是对乘法分配律的诠释。蔡老师不愧是年轻老师,善于讲故事,把难点在故事情境中分散。故事是这样的:他把三个字母分别用大哥,二哥和三弟来代替。一天,三个兄弟去城里,走着走着三兄弟走散了,路上大哥和二哥先碰到了一起,于是两人开着车(表示括号)找三弟,找了好久,大哥和二哥终于在黄河路口碰到了三弟,大哥急忙下车和三弟拥抱(表示相乘),,二哥也下车和三弟拥抱。聊了一会,三弟还有事没办完,于是三兄弟又分开了。
然后分别指着黑板中的算式,让学生将字母a、b和c分别于大哥,二哥和三弟相对应,通过做课本中的自主练习,发现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能分清谁和谁相乘,谁和谁相加。
孙老师的课是在出示字母表达式之后,做了一些练习。第一题是练习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采用填空的方式。这些是对概念的基本掌握。第二题是选择(1)与25×8×4相等的算式
A.25×4+25×8 B. 25×8×25×4 C.( 25×4) ×8
学生选择A的占80%,正确答案应该是B.这道题目出的很好,能让学生一下认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之间的区别。
接着练习的也是让学生通过选择和判断来强化认识乘法分配律,但是感到学生学的有点吃力。
这两位老师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时间的关系,都没有将乘法分配律的语言表述板书在黑板上。
蔡老师的课趣味性很强,学生学起来不费劲,也许多年以后他也能用三兄弟的故事来牢记乘法分配律,但整节课没有将乘法分配律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大哥是第一个数,二哥是第二个数,三弟是第三个数。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孙老师的课知识性强,这种讲法是向我这样年纪的老师经常使用的。他能抓住每个知识点的软肋,知道学生容易在哪个地方出错,提前对孩子进行提醒。学生学习的稍微有些吃力的原因我感觉这节课在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时候强调的太多,现在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还不太熟悉,所以不能正确区分,结果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给学生的感觉是乘法分配律真难学呀!
这两位老师课都讲得很精彩,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将这两位老师的课整合一下,既突出新课改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趣味性与知识性四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小兔与小羊的故事四年级童话寓言作文07-2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纸与笔的故事11-03
小红帽与猎人与狼作文11-02
作文与错误08-09
作文开头与结尾08-09
阳光与阴影作文08-09
作文与你同行08-08
作文与挫折相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