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跑”哪去了》阅读附答案

时间:2017-09-10 15:32: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时间“跑”哪去了》阅读附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时间“跑”哪去了》阅读附答案

  时间“跑”哪去了

  李明启

  ①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②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③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知道报纸曾有报道,在北大、清华做食堂炊事员和门卫保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时间坚持读书,“偷”着听课。后来我在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的一篇文章《读书的艺术》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文章说:“那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到他那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是跟几个朋友和相识在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原来如此!读书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④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去发现那些未曾被眼睛看到的大美,去寻找那些未曾让心灵抵达的大善。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坦,文章却越来越单薄;环境越来越优越,表达却越来越苍白。究其原因,与我们不阅读、少阅读有直接关系,也与我们常常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有关联。

  ⑤对于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读书的人,不妨看看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铸剑,“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能读得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多少事,一切尽在灵心观照之中;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永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就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⑥读书需形成习惯,愿每个人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催生自己的事业发芽、开花、结果。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小题1: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时间用哪去了”好不好,为什么? (3分)

  小题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小题4:文章第④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第⑤段列举了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却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境界

  举出一个前人读书的例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好。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疑惑,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2:读书需形成习惯

  小题3:①举例论证,证明了“没时间读书”的理由不成立;①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证明了不读书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小题4:句式整齐,有音乐美,有鼓动性。引导读者思考“读书、表达”和“好的读书习惯”的关系。为下文提出论点做准备。

  小题5:(要求有叙例 略)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表明态度,再阐述理由。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疑惑,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2:

  试题分析:论点有时在开篇提出,有时在结尾提出,有时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进行总结。本文在结尾点名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需形成习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段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本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在北大、清华做食堂炊事员和门卫保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时间坚持读书,“偷”着听课得事例,证明了“没时间读书”的理由不成立;通过引《读书的艺术》中的相关的文字,证明了不读书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小题4:

  试题分析:句式整齐,有音乐美,有鼓动性。引导读者思考“读书、表达”和“好的读书习惯”的关系。为下文提出论点做准备。

  小题5:

  试题分析:所列举实例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大家所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