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17 09:12:1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论语》阅读答案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阅读答案15篇

《论语》阅读答案1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一鼓作气

  D、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写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热爱自然,寓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意思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 (2分)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小题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答案

  【小题1】(1)“悦”的古字,愉快 (2)真诚,诚实 (3)这 (4)凋谢

  【小题2】D

  【小题3】(1)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一味空想却不学习是有害的。 (2分) (2)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2分)

  【小题4】这句话的意思是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说”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再译意。“信”是注解中的重点字,根据语境也很易推断出来。“是”是重点字,一般是代词用法,根据语境可译为"这"。"凋"是文中的重点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即"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B C中的"而"表顺接,只有D中的表示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文言虚词中的"而 之 然 则"等要多进行比较联想,平时就注意区别.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中的关键词有“罔”“殆” “施”, “罔”是迷惑的意思。 “殆”是“有害”的意思。“施” 施加的意思,把词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与宋初宰相赵普有关,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所以这句话表面是说"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实际上强调学习《论语》儒家经典的重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语句的言外之意,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挖掘出它的内涵。

《论语》阅读答案3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答案:

  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 )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论语》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论语》阅读答案6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阅读答案7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分)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分)

  参考答案:

  24.(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 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3分)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是知也(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死而后已(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翻译下列句子。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让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知”通“智”,聪明。

  (2)多次反省

  (3)停止

  (4)诚实信用

  2、(1)年岁寒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2)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学习和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

  (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1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论语》阅读答案12

  《论语》十则(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下列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 “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答案

  9.C 10. B

《论语》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邓拓《燕山夜话》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尝试完成下面古文问题。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习_________

  ②读之竟日 竟_________

  ③普颜色不变 色_________

  ④他日补缀旧纸 缀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o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内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课文中为“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两个相比,课文中的断句更好,“次日”修饰“临政”更好,读起来也更和谐。

  2.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3.(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门,指着门楼的匾额问赵普:“‘明德之门’,怎么多用了一个‘之’字?”赵普说:“‘之’是语气助词。”太祖说:“‘之乎者也’能‘助’得个什么事!”赵普无言以对。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①不同,终于死去。

  ②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选文概括:

  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

  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①读书要刻苦,勤奋。

  ②要珍惜时间刻苦攻读。

  ③做事要有韧性。

  ④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⑤要一心为公,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论语》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4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盍各言尔志?

  答:

  13.请从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2分)

  答:

  12.何不(为什么不)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13.示例⑴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

  示例⑵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

  示例⑶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 少年得到照顾。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关照。(兼济天下,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论语》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论语〉十则》,完成下列题。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⑸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 ____(2)诲女知之乎____(3)其恕乎!____(4)传不习乎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填写)

  4、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迷惑;(2)教导;(3)大概、也许;(4)老师传授的知识

  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3、任重而道远

  4、己所不欲,勿施于

  5、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论语》阅读答案15篇】相关文章:

《论语》阅读答案03-16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03-15

打水阅读答案11-10

炊烟阅读答案11-10

宁静阅读答案11-10

《小池》阅读答案11-09

小名阅读答案11-08

门铃阅读答案11-08

泊阅读答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