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扬子津的阅读答案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1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参考答案
11.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12.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13.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闲话扬子津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扬子鳄09-13
优秀散文:闲话珍珠03-29
闲话图书馆11-02
命运的阅读答案01-29
宣纸的阅读答案01-28
玩家的阅读答案12-17
绝唱的阅读答案04-02
竹子的阅读答案04-09
草莓的阅读答案01-22
匆匆的阅读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