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诸方面整体推进。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边缘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改革已成为拯救母语教学的唯一路径。这种改革应抓准语文学科的既定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等要素,有的放矢,彰显特色。它实际涉及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诸方面。下面笔者将从务实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略加论述。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理念的落后,是高职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深层次原因。故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以新教学理念的确立为前提:首先应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广视野、多视角的观照语文教学: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就应以生活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知行结合、学用互证。既然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衍生物和结晶体,就应以文化来统领文章学、文学,打通文史哲、融汇言情意,多科互渗,相资以为用。既然语文是一门艺术,就应少咀嚼“为什么”,而多感悟体验“是什么”,也即要让学生充满体验的激情、参悟的乐趣。
其次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也就是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不再是“真理化身”、“文化权威”的角色,而成了学生智力潜能的挖掘者、创造力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生命活力的调节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知识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和课堂生态的积极建构者。这种定位,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老师从繁琐单调的`文章分析中解放出来:师生的默契配合,会共同构建出灵活高效的课堂生态环境。
还应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和内在要求出发,尊重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强化训练和实践环节,教方法、教规律、教运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切实提高他们准确娴熟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立身与行事的资本、就业与生存的利器。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高职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多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
应突出基础性内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欠缺,是高职学生的致命软肋—这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病症若不及时疗治,定会影响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并最终导致学生“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悲剧。基此,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注重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衔接,应以便于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限度—不求系统高深,但求于艺有补。如此设置,会为学生语文学习由量变到质变作好铺垫。为此建议同仁们编写校本教材,以专题式编排代替传统的文选文体式编排。即可将辞格、词汇、句式、篇式、意象、意境、阅读方法、逻辑常识、典故寓言等列为专题,并配以典型实例或篇章精讲勤练,进行专题式学习。
应突出实用性的内容。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由此出发,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即提高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若籍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具备了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张铁嘴、一种灵活的思维等素质,就可加大就业竞争的筹码,增强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尊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便使他们知其利而好其学、明其理而乐其事。如此看来,书法练习、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说文解字、病文修改、对对子等均应纳人语文课程体系,必修课课时不足,则可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补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中的实用性内容,正是学生就业与生存必备的利器。
应突出人文性内容。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长大,西文文化中的个人至上和享乐主义对他们有至深的影响。加之大多属独生子女群落,故责任感缺失、意志力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社交障碍等症状比较突出—如此种种,显然极难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所以培养他们敬业乐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注重人文性,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文以化之;就是注重人的“精神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是强调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融处,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惟如此,人才能从生物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成为人文层面的“主体角色”,才能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职场的竞争。
蕴藏有人文性的语文材料俯拾皆是,而雅俗共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显然是最好的载体—它们形象化与情感化的特质,非常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生的口味。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以赏识教育贯穿始终。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个类似《红楼梦》中描述的那块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常因“无材可去补苍天”而自惭形秽、自怨自叹。若为师者再对其抱以成见或投以白眼,就会加剧他们的心理挫败感,进而导致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降低—教学主体的不作为,定会带来教学效果上劳而无功的尴尬。此种情况下,赏识式教育正可派上用场。赏识就是要尽可能地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有度地赞美鼓励;就是要尊重学生,给他们以自信和成功的心理暗示—因为“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前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在此原则下,这些“顽石”虽不人“补天者”的法眼,毕竟“灵性已通”,潜质已备,只要精心雕琢并假以时日,即能化石为玉、有所作为。
具体到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可精心设计课文导人,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将母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以降低难度,令学生思而有所得,得而有所喜;可议善意委婉的提醒代替简单粗暴的棒喝,令学生闻之而后悟,悟之而后勇;可以生动有趣的形象描述和实例例举提其兴趣、激其潜能;可鼓励他们在以不确定性为特点的文学欣赏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在师生交流中有意忽略其小瑕而昭其美质……赏识的方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运用之妙,全凭真心。 应注重差异化策略的运用。高职学生是具有“另类智力特点”f}l的青少年群体。而差异化,就是要求教师从他们的“另类”出发,从他们不同于中职生和本科生的智力特点出发,从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取向和知识质素出发,从不同班级的文化生态出发,从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出发,明理力行因材施教。深一层说,就是要求老师在把他们的“另类”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的同时,还要努力把它转化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差异化策略观照下,语文并不适合在阶梯教室上大课—不同专业或班级的学生挤满一个偌大的空间,很多语文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地展开,个性化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差异化策略还要求语文教学方法随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我院为例,文物鉴定班的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相对丰富,使用点拨式教学法成效显著;导游班的学生活泼好动,可以多设计一些参与性强的教学环节吸引他们;广告设计班的学生擅长画画,可经常鼓励他们上黑板画图以辅助教学……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可事半而功倍。
应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重参与、重互动、重实践、重过程,力求将语文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一元变为多元。它鼓励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用心听、细心读;鼓励他们以“世界”为书本,“从无字句处读书”;鼓励他们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提及语文活动,笔者认为它较好地体现了“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侧重于知识积累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诗词竞猜等),还是侧重于口语表达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抑或综合表演型活动(如演课本剧、交际演习等),都可使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放飞思维,在手口脑的联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四、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
考试评价方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制约,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所以,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结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进行如下改革:
可推行以“作品”鉴定为主,以理论成绩为辅的方式。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并不以高深的理论素养见长。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从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他们一学期的书法作品、读书笔记、应用文习作等“硬件”,即是判别其能力水平的主要依据—那些理论性概念性的东西是不必作过多硬性要求的。
可提倡以灵活考察为主,以标准化考试为辅的方式。即要改变以一张考卷定成败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全程动态监测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要综观学生一学期的学业表现,从课堂问答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语文活动参与情况等多个角度量化估值,予以评价。这种评价能比较好地避免考生平时缺课而考前突击的现象,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可推行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即要改变只重书面表达、忽视口头表达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更加全面、扎实。它也能作为一种导向,改变学生“会写不会说”或“会说不会写”的不平衡状态,改变老师只重课文分析、不重口语训练的不良教学习惯。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都体现了注重实际语文能力、兼顾公平实效的思想,实际操作时可考虑以一种为主、兼顾其它的方式—这些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刍议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12-04
高二语文议论文09-19
高中语文活动写作实践分析论文09-15
语文味05-01
语文竞赛08-02
语文老师06-08
精彩语文06-07
阅读语文06-01
语文无边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