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开展;转变观念;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不长,内容不全,方式单一,师资素质不齐,因此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前提,积极转变师范生观念是重点,建设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是保障。
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基本经历了“统一计划、统一分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三个阶段,师范类毕业生逐步告别了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这一系列变革,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师范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的机会。然而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师范生就业知识的缺乏,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结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师范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对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有着重要作用。
一 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市场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目前并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专门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因此,当前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非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一)时间不长,内容不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展开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仅是包括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的介绍以及就业政策的宣讲等。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不全,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决策方面指导较少,难以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二)方式单一,形式简单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就业指导课或者就业指导讲座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就业指导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能吸收的东西并不多,而授课教师大多数也是照本宣科,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很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就造成了接受就业指导的学生依然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对自己的特点、优势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缺点盲目乐观,同时也令一些毕业生的心态失衡,出现延误时机、期望值过高、缺乏主见等现象。
(三)师资不全,素质不齐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 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前提
本文第一部分内容已经提到过,当前的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在大四一个学年来集中开展的,仅仅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政策解读等方面向毕业生“灌输”,这样做无异于是“临时抱佛脚”,实际效果当然不好。高校就业指导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合理选择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合理定位;引导学生完成求职前的心理准备和求职中的心里调适;引导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合法保护个人的权益,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抓起。
具体对于师范生来说,应该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课程分四个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在大学第一年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和发展道路,从而为自己一生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第二年,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大学第三年,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大学第四年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需求信息,掌握就业政策,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讲授、讲座、播放教学光盘、模拟现场招聘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集中学习。
(二)积极转变师范生观念是重点
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学校的就业工作开展得如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观念与态度。受传统就业意识影响,师范类学生往往将目光停留在相对发达地区有正式人事编制的公办中、小学等单位上,不太愿意去偏远地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冷门单位工作,他们或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或追求工作的高福利待遇,头脑中“先就业,再创业”的观念比较淡薄。正是因为大批的师范生抱有这种旧观念,每年的各地级市教育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爆,甚至可以用当年形容高考的一句俗话来形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偏远地区、农村的公办学校以及大批的民办学校、培训学校却少有人问津。因此,抱有这种旧观念的师范类毕业生往往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了徘徊者,一时的犹豫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会,所以更新与纠正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成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
1、鼓励师范生走向民办学校。辛辛苦苦读完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有待遇优厚的稳定工作,恐怕是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目标对于师范生来说,就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的公办中、小学找到一份“带编制”的教师工作,因为这些地区的“带编”教师工作稳定,收入不菲。然而,从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开始,城市公办学校通过不断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已经逐渐完成了新老交替,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才会出现近两年公办教师招聘考试异常火爆的情况,一个教师岗位出现几百上千人同时报考的现象也司空见惯。与公办学校“有人无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民办学校从本世纪初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批学校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每年的师资需求量都很大,但由于师范毕业生更多的青睐于公办学校,导致这部分学校经常出现“有岗无人”的窘境。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大家还是传统的认为民办学校工作不稳定,福利待遇不优厚等。经过笔者的调查,现在有相当多发展成熟的民办学校工资待遇不会比公办学校低,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并不是大家所误解的工作不稳定。而且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够给大学毕业生们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发展平台,只要自身有实力,在民办学校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在校生的择业观念,鼓励师范生摘掉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
2、到基层、西部、农村去就业。基层、西部和农村由于地域、观念方面等原因,一直是大学毕业生不太愿意就业的区域。前文也已经提及,城市的教师就业机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而偏远农村的教师就业机会却存在的大量的缺口。为解决这种城乡师资需求不对称的矛盾,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很多积极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如“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等。其中特岗教师计划是专门针对师范类毕业生的`一项政策。“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毕业生参与特岗计划期间,其工资待遇、住房问题、社会保险等方面都有政策保障。然而虽然有着比较优惠的政策,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此项计划不是很“感冒”,造成部分地区的特岗计划不能完成,教师结构得不到改善,师资得不到有效补充。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介绍先进事迹等手段,进一步调动师范生的热情,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突破师范限制,拓宽就业渠道。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与非师范毕业生相比对其他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很难适应非师范类的工作岗位,与非师范类的毕业生竞争非师范类岗位也处于相对劣势的局面,这样一来可供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选择的工作岗位就相对较少,就业渠道也就比较狭窄。同时,随着我国教师队伍的不断职业化,国家对教师资格采取考核上岗方式,只要通过了认证考核,取得相应等级的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对口上岗,从而促使部分非师范类的毕业生抢了原本属于师范类毕业生的“饭碗”。同时很多单位也希望通过引进综合类的毕业生来优化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这就在客观上缩小了原本属于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广大师范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专多能,以便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
(三)建设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队伍是保障
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开展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对于解决师范类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在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就业指导的科学化、职业化将成为新的趋势。但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实现的。专业教师的培养、不同专业人员的组合、管理者观念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系统的过程。然而,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根据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人员配置情况,可以建立由“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主体,并适当辅以校外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1、“思政”教师应该成为就业指导理论教学的主力军。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建议“在高等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本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思政”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师范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正是应该通过“两课”教育给予指导。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专职辅导员、院系专职书记负责对学生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和学生交朋友,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进修方向,作好就业准备,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推荐就业。制作科学、直观的教学课件,通过模拟求职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求职和择业的感性认识。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展招聘活动,为学生择业提供服务。
4、聘请心理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科学定位,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发展自我,从更高层次解决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5、请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有的高校已经在尝试“求职导师制”,聘请优秀教师、教育部门领导、企业家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论文】相关文章:
就业与女性平等10-28
浅谈苦与乐作文700字04-10
浅谈竞争与情感作文1000字04-03
高考语文作文常见三种“病症”分析与对策11-02
浅谈富二代议论文06-28
浅谈小说文体教学内容的确定的论文01-14
丑与美议论文11-04
敢与不敢议论文10-09
失败与成功议论文09-16
长处与短处议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