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2-01-29 15:26:21 习俗 我要投稿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习俗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八篇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1

  新年的脚步声渐渐走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这天,大街小巷都充满欢声笑语,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除夕这天,是人们最忙但也是快乐的一天,下午,我跟妈妈从集市买来了春联,很郑重地拿来剪刀、胶带等东西。帮忙贴春联啦。

  大家知道春联是什么吗?春联最初是叫做“桃符”,在周代时出现,桃符是指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后汉书·礼仪志》有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到了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出现了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的事。《宋史·蜀世家》有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就有描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只不过不同的是由桃木板改成了纸张——春贴纸。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此后春联沿习成为了习俗,源远流长。

  新年嘛,当然要除旧迎新啦,所以要把旧的春联先用手撕下来,旧的春联好难撕啊,我用小刀、水、抹布等对付它,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把它给除得干干净净的。我把胶带撕开,撕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想贴在春联上,但问题来了,“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爸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说:“春联讲究平仄,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哦。”“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最后帮助爸爸把春联给贴好啦,红彤彤的对联充满喜庆,它寄托了我们对新一年美好的愿望。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2

  春节的传说 这些天,我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

  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3

  除夕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回到外婆家包裹蒸粽。

  到了外婆家,只见外婆早已把包裹蒸粽的材料——糯米、绿豆、五花腩及冬叶等准备就绪。妈妈从屋里拿出两个小木凳,把一个递给了外婆,自己坐在另一张木凳上,手脚麻利地把一张三角形的冬叶放在手心中,接着用一个大木勺装了一大勺糯米放在冬叶上,然后用筷子将糯米均匀摊开,接着又用木勺放上绿豆后,再用筷子摊平,然后把肥瘦均匀的五花肉放在绿豆上,再铺上绿豆和糯米。最重要的步骤来了,只见妈妈将冬叶的三个叶尖聚拢到中心,再用草绳将它捆得严严实实的。这样,一个像微缩版金字塔的裹蒸粽就做成了。

  妈妈娴熟而漂亮的动作让我看目瞪口呆,于是,我跃跃欲试, 向妈妈提出了请求,妈妈听了,却笑了起来,说道:“包裹蒸粽可是门技术活哟!”我却不相信,说:“放心吧,我肯定能包出像妈妈您这样的裹蒸粽!”于是,我也拿起一张冬叶,信心满满地包起来,可是,当我包起来,却发觉的确十分困难,因为在包的时候,想用草绳把它扎起来的时候,冬叶却不听使唤,扎不起来,终于好不容易扎起来了,却松松垮垮的,一放下来,就散架了。我垂头丧气起来。妈妈说:“你看,不容易吧?”我点点头。妈妈认真地跟我说:“你应该握住这三个尖,再用草绳扎这个活结……”通过妈妈耐心的指导,我终于成功包了一个裹蒸粽。我高兴极了,还在上面做了一个记号。吃年夜饭前,外婆将全部裹蒸粽放进大锅中,用柴火煮起来……

  大年初一,大锅的锅盖摇晃起来,喷出洁白的蒸汽。外婆揭开锅,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裹蒸粽煮好了。我把那个做了记号的裹蒸粽揭开冬叶,夹了一块放进嘴里,唔,绵香可口!真有年味!劳动真好!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4

   云南的春节习俗

  大家都知道,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圣诞节。中国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都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传统色彩。今天我将要与大家说说关于我的'故乡——彩云之南的春节习俗。

  云南的春节习俗与北京的春节截然不同,从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间才是春节,元宵过了,春节也便完结了。云南没有腊月之分,也不吃腊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没有尝过北京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

  先来说说大年三十这天吧!这天早上我们必须去集市赶集,购买年货和做团圆饭的食材。小孩去山上捡松叶。下午要把棉被、衣服洗了,还有把浑身上下都洗干净,因为我们那里有个禁忌——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不能洗衣物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这是过春节的高潮。大家忙做团圆饭,家家户户的烟囱直冒白烟。团圆饭做好后,大人把孩子们捡的松叶铺在地上,当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战利品被大人夸奖时,总是要骄傲地手舞足蹈。吃团圆饭前我们还得烧纸钱祭祖,饭后才把纸灰倒掉。等这一切准备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节的团圆饭。吃完后,大人忙着捡碗,收桌子。小孩子欢欢喜喜的开始他们的“鞭炮大战”,大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春节联欢晚会,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摆桌子打麻将。这其乐融融的景象持续到深夜十二点,昏昏沉沉的人们点燃爆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迎来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们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点时,人们又得陆陆续续从床上爬起来,做饭吃饭。这是四点钟的“迎春饭”,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饭迎接。吃完饭人们又回到被窝,一觉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别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这也是云南一大奇怪习俗。初二我们就去逛县城,就跟逛北京的庙会一样,县城里琳琅满目的商铺和千奇百怪的玩意儿让我们留恋不已。元宵节大家不吃汤圆,照样好酒好菜,不挂灯,但照样热闹,一家人去山上跳脚,也看别人跳脚。

  春节过后,该干活的干活,该回深圳的回深圳。热闹过后的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谐。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5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儿的新年处处张灯结彩,门口悬挂着各行各色的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在做团圆饭,到处是饭菜的香味。

  新年是最传统的节日。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我们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家禽,鱼类禽畜海鲜,以及水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而从起,“过年”也就开始了。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前。此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长年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则有年年益寿的意思。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是先对长辈说吉祥的话才给红包。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就是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气氛之中。

  这就是我们过新年的过法,这就是独有的过法。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6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在红红火火的喜庆的气氛中,春节来到我们身边。看,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春节真热闹啊!

  清晨,不管男女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新衣。小孩子们一大早就约上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大人们则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年货,准备着晚上的盛宴。

  我的家乡在崇明,节前开车回家,一路彩旗飘飘,大红灯笼高高挂,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写着节日的祝语,家家门上都挂着朱红的对联。

  回到家后一家人便忙开了。妈妈一边贴对联,一边告诉我对联的寓意;奶奶在打扫卫生,我呢,则在贴着“福”字。我搬了张椅子正准备贴,爸爸连忙阻止我,说:“福字应该要倒贴,就是福到的意思。”爸爸又补充道:“春节贴福字有吉祥,喜庆的意思。”我听了心想:中国的春节真是有趣啊!

  下午,大人们更忙,许多亲朋好友如约而至,大家有的招呼客人,有的准备团圆饭,所有大人都想包掉更多的活。我跟在大人们后面,好奇地观察这一切,我一会问这问那,一会儿碰这碰那。

  我指着一块圆圆的上面镶嵌着红枣、蜜饯、核桃仁、桂花、瓜子仁的糕问奶奶:“为什么要吃糕啊?上面还添加了这么丰富的配料?”

  “这是崇明糕,每年都要吃的。”奶奶说,“吃崇明糕意味着团团圆圆。”

  一眨眼,就到了除夕夜,除夕夜真是热闹。厨房中弥漫着香味,桌上的菜更是数不胜数,琳琅满目,人们看了便谗涎欲滴。大家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丰富的年夜饭,我心情十分激动,站了起来,举起杯,大声地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我们全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说罢,一挥手,一扬头,杯中的饮料便落入肚中。

  餐桌上有说有笑的,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屋外烟花在空中绚丽的绽放,红彤彤的,又大又圆的灯笼红火而美丽,整个地区像是办喜事。小孩子在外面放鞭炮,烟花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春节与众不同,春节那特有的热闹、气息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爱那特有的味道。

春节的习俗作文 篇8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八篇】相关文章:

春节的习俗作文01-08

春节习俗的作文08-21

春节的习俗作文(精选21篇)01-06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29篇01-11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三篇12-30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3篇11-29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三篇11-17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四篇11-04

【精选】春节的习俗作文4篇10-08

春节习俗的作文(精选15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