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文

时间:2021-06-26 16:09:17 心理 我要投稿

心理作文锦集五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作文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作文锦集五篇

心理作文 篇1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为审题、选材、布局、谋篇乃至用词、造句和修辞能力都是主要通过阅读获得的.所以作文既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多年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领域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涌现了以斯霞、霍懋征、于漪、魏书生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们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战线多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中小学课堂,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2][3][4]。

  1.重“知”轻“能”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般是以写作知识为纲,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以及“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作文”的要求,围绕看图写话、片断练习、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等四个方面来安排.在看图写话中有看单幅图和看多幅图之分;在片断习作中有写景、记事、状物等多种不同片断的练习及范例;在简单记叙文中有人物刻画、事件叙述和活动场面描写等方法介绍及范文;在常用应用文中则包括“通知”、“日记”、“书信”、“读书笔记”、“会议记录”、……等多种不同应用文体的书写格式及示例.

  显然,这样安排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因此这种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应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这种综合训练是指,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事实上,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学写记叙文和应用文的要求以外,也同时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就要注意培养。”显然,这种只重“知识”(而且只是写作知识)轻视“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既不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也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重“外”轻“内”

  与上述以写作知识为纲的作文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间联系的记忆与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习者形成对语词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字符号的自动化操作能力.这种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无疑对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句型是有好处的,例如,在这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和句型替换练习就能在这方面起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行为联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即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显然,对于要求高度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与批判性的作文活动来说,这种只重“外”不重“内”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胜任的.

  3.重“写”轻“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的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小语教学法专家高惠莹教授也曾指出:“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儿童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表达谓之“语”,书面表达谓之“文”,合起来才是“语文”.而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往往是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意让学生多写、多练(多写日记,多练片断习作,多练命题作文)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造成很多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甚至一张口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须知说话和写文章虽然不同(前者比较形象、随意,不太严密;后者比较严谨、规范、有逻辑性),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说”和“写”二者均属于信息输出(“听”、“读”则属于信息输入),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由于说话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要立即作出反应,因此经常锻炼说话,提高说话能力,可以为写文章打下良好基础。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定清晰;反之,文章写得好的人,尽管口齿未必伶俐,但观点一定明确,表达必定清楚,绝不会有逻辑混乱的情况发生.因此“说”和“写”在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那种把“说”、“写”对立起来的作法是没有道理的,是违反作文教学规律的。

  4.重“理”轻“情”

  这里所说的“理”是指“理论”、“理性”,“情”指“情感”.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作文教学中偏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例如讲记叙文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加以介绍,并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加以印证和说明;讲应用文则强调“标题、称呼、正文、祝颂、署名和日期”等六个部分和各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过一篇篇范文来详加印证和说明.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都是必不可少、应当介绍的,问题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到教育。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对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传递作用尤其重要.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是一种无声语言,也叫体态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绝不应忽视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否则只重理不重情,干巴巴地讲几大要素和文章的体裁、格式,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学习、掌握写作知识的目的.另外,“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总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不仅文学作品是如此,就是以写景、叙事、状物和写人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也一样.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去注意、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去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作文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技巧,那么,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种文章尽管文句可能通顺,结构也还合理,但却不能打动任何人,即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重“文”轻“境”

  传统作文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重视对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例如不少语文老师对于范文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六大块进行讲解.篇篇如此,满堂灌,公式化教学。不能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所带来的真实气氛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因而难以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难以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把本来是最富有情趣、最丰富多采、最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变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气沉沉的“填鸭”课.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既不考虑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世界,也不创设与题意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反之,如果情境创设得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还可触发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并自然地引发学生想要表达、想要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渐地喜欢上作文课.可见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

  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根源是同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考虑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不去了解、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如前所述,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实质上,上述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每一个都与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面貌,我们必须首先设法建构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认真探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看看小学生作文具体涉及哪些心理因素,以便从中找出影响和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教学条件与变量,用于指导我们“四结合”作文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深入开展,这才是对待教学改革的科学态度。

  1.命题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

  小学生作文分“看图作文”(主要在低年级)与“命题作文”(主要在中、高年级)

  两种。让学生按教师提出的一定范围和要求来作文,也是常用的方式(有人称之为“命意式作文”)。不过,这种方式作文的主题也要受教师提出范围和要求的限定,所以仍可归入命题作文范畴。由于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这两种方式的思维加工对象和思维加工主体的认知特点都不相同,所以心理活动过程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作文,其写作过程总要包括素材选取、写作构思、文字表达和修改润色等四个阶段。对于命题作文来说,这些阶段对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应是怎样的呢?波里特(Bereiter)等人,根据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这一事实,把作文看作是“知识表达过程(knowledgetellingprocess)”,从而在1987年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29]:

  图1.波里特的作文心理模型(知识表达型作文心理模型)

  该模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具有写作知识(包括审题、选材、布局、谋篇、语法规则、词汇量、标点符号等)是作文的先决条件(懂得“如何写”),而掌握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知识则是作文的必要基础(知道“写什么”)。该模型把“写作构思”看成是,作者根据主题和体裁的要求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或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组织,用以有条理地、合乎语法地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它称之为“知识表达型作文心理模型”。这种模型的缺点是:只看重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自然和社会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作者的观察事物能力和内部心理加工能力对写作过程的决定性影响。在上述模型中,看不出哪个环节与观察事物过程有关。就内部心理加工而言,在模型中只用“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和“判定所提取信息是否符合要求”这两个环节来包括写作构思过程的全部心理加工活动,这是比较笼统的、不精确的,也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种心理加工活动正是影响写作构思乃至影响整个写作过程的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这种模型只强调知识而忽视能力(尤其是心理加工能力)所以基本上是属于一维(知识维)的作文心理模型。

  国内对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研究,起步要比国外晚得多,尽管不少语文教学专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认识到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在一些论文和著作[2][5][6]中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过程问题。但是真正能从心理学高度对这一课题进行较深入探索的文章则屈指可数。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朱京曦同志,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赵为华博士所提出“表象操作加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于1997年初建构的“小学生作文心理过程模型”,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的较深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模型如图2[32]所示。由于它是建立在表象操作的基础之上,因此可称之为“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

  图2.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部分

  ─“表象加工能力”部分(包括表象的“一次同构”和“二次同构”)引用了赵为华博士的“表象操作加工过程模型”(见图3[31]),该模型是赵为华依据谢帕德(Shepard)和库柏(Cooper)的“双重同构理论”于1995年提出的。

  根据文献[32]的描述(参看图3),“写作的表象操作首先是根据第一次提取的部件信息进行第一次序同构,形成一幅近似于真实情境的表象,表象的结构通常对应着作文的基本结构。在确定了表象的结构之后,个体还要根据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念利用概念对表象进行第二次序同构。第二次序同构过程包括部件细化和部件添加两类操作,部件细化指利用记忆中原部件的信息来使表象更精确、更细致,部件添加指利用原来就存在于头脑之中的部件来补足表象的空白。”

  图3.表象操作加工过程模型

  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的`特点是,强调表象操作在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波里特模型的缺陷,这是它的主要优点。另外,由于表象的“一次同构”、“二次同构”分别与表象的“分解操作”(分别提取各部件信息以形成近似真实情境的表象,即实现“对客观物体的历时再现”)以及“组合操作”(部件的细化与添加)相对应,具有可操作性,且易于用计算机模拟,因而这种模型很便于作文CAI软件的实现这是它的另一个优点。

心理作文 篇2

  ”太棒了,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耳边传来了老师的表扬声。而这表扬声,也隐藏着一件令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

  那是我在小学时临近毕业的最后一次集体比赛:元旦大合唱。

  班会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后,我们全班静愣在那儿,随后又是一阵欢喜,一阵儿忧愁。欢喜的是我们从刚入学到现在唯一一次集体比赛,忧愁的是我们对这次的比赛完全没有把握。我们自知之明,以往的比赛不是被这个班级夺去第一,就是被那个班级抢去第二,我们永远落得的就是第三或没名次。这次的比赛,还是这样的规律吧。怀着满腹的忧愁,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排练。一曲终了,正当我们见有好效果之后,一点点的欣喜还来不及有,就有一些”嘈杂声“传入耳朵——”还练什么练啊,倒数就是倒数,练再多都没用。“”是啊,还不是比我们差,真是浪费功夫。“……

  我知道,我们又被别的班级看不起了。老师在这些”嘈杂声“过后,先是微愣了一下,随后开口道:”来,我们继续练,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的!“我们深知,老师其实和我们一样,心中多多少少有些不舒服,有些委屈。但为了不影响我们,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以后的几天,我们常会在排练时听到这些刺耳的声音,但我们仍没被三言两语所击倒,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有所进步。现正当寒冷的冬季,每个人都穿着一件高领的毛衣,但每次排练完后,我总能看见豆大的汗珠在每个人的额头上、脖颈处穿行,甚至连毛衣领子都被浸湿了。

  比赛的钟声敲响了,迈着矫健的步伐,我们登上了比赛台阶,将自己喉咙中的美妙音符一一吐出,展现出我们排练的佳绩。几乎每人都为此次的比赛捏了把汗……

  ”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不错的,汗流浃背的付出,让我们获得了第一。被评为”‘百灵鸟’班级“。

  那一次,我真自豪。为这次比赛我们全班的表现感到自豪!为我们全班的坚持感到自豪!

  ”太棒了!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表扬声再次响起。

心理作文 篇3

  本我能够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个性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我努力成为的样貌。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取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带给现实的选取。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十分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方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能够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就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必须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状况下“自我”会帮忙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贴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礼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贴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好处。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贴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好处,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能够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心理作文 篇4

  正在慢慢长大的我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心里开始渐渐的有了依赖感,可是,你知道吗?我的一位老师说:其实人们说的喜欢,并不是所谓的什么爱,而是在青春期时对一位异性的一种欣赏。刚开始时我也不怎么听,可后来,我开始慢慢的领悟到了它的含义。

  我也曾有过‘喜欢’的人,可是我却不忙于向他‘表白’,因为,我知道,那种心理是在我们青春期时一种正常的反应。正处学习紧的时期,也是磨难侵犯的时期,如果我们只知道沉溺于‘追求’中,那我们这一生,就将毁于一旦。

  不知是在哪一天,我听到了一句话:人的一生有很多的困难,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困难,它挡住了你人生的路;然而,你不击破它,而是绕道而行,可是,当某天你走累了,你回头一看,那些困难还在,它们不但不消失,而且越来越多,这时,你又回到了起点。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着这只是说说罢了,谁会当真啊?想着,我满不在意的笑了。但是在今天,我认可了这句话,他虽然只是口头上的只言片语,可它却是一个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人生哲理。

  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请控制好你的叛逆心理,做一个你心目中能让父母骄傲的孩子,做一个你脑海中聪明、机智、好学的学生,更要做一个比你欣赏的人还好的人,让你对他的欣赏变成他对你的欣赏。

  我们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孩子,所以,我们要对自己严格,但在空闲的时候,也要让自己适当的放松,这样,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叛逆心。

  多看书,多学习,多与同学、朋友或家人沟通,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充足的准备,是每一位同学必须要做的事。

心理作文 篇5

  梦想是漫漫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目标,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而我这张梦想之灯是六年前亮起来。

  那年暑假,表姐因为中招考试的失利,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直到表姐读了一本,孩子,这只是一场考试,从那起表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他的身上又散发出了自信的光芒,嘴角又恢复了微笑,心中也重燃了斗志,如今六年过去了,表姐也考入了他自己梦想的大学——武汉大学。表姐告诉我,她很感谢那位心理学作家,使我心中便播下了一颗心理学作家的种子。

  心理学作家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是用无声的文字传递着有声的鼓励,要想成为心理学作家,首先自身必须是阳光,自信,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因为只有这样,作者才能用自身的精神来鼓励读者,其次需要的就是深厚的文学功底了,只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直击,读者内心深处,用文字与他们交流,写的文章,重要的是朴实,是真情,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用平凡简单的文字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我知道我离梦想还很远,但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

  梦想的彼岸是玫瑰,而走过的是荆棘,梦想的彼岸是春日,而度过的是寒冬,但无论怎样,我都会坚持下去的,玫瑰高贵,若没有荆棘,就岂不是如狗尾巴草一样平凡。

【心理作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心理作文锦集8篇09-03

心理作文锦集10篇07-27

心理作文锦集六篇06-09

心理作文锦集6篇03-02

心理作文锦集9篇03-01

【精品】心理作文锦集五篇12-25

【精品】心理作文锦集7篇11-30

【热门】心理作文锦集8篇11-28

【实用】心理作文锦集五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