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
说起《论语》,心中不禁然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句简洁的话语却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快节奏的生存环境里,太多灯红酒绿,声光电色的华彩刺伤了我们的眼睛,渐渐地我们心灵的眼睛被尘埃所掩盖,那种简洁淡然的心态渐趋远离我们,而读于丹的《论语》却让我们又逐渐找回心灵最初的情怀,那种简单朴素的美。
于丹说,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朴素的。她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繁华最终都离不开剥去华丽外衣谢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难忘的却是那种在一切华丽的涂饰褪去后剩下的来自天生的、简朴的原色之美。
我想《论语》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时间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传诵、研读,正是因为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简洁和质朴。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鲜活灵动,时间的尘埃无法淹没她,无情的时光无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尘世中迷路的我们当看到她的身影时都忍不住靠近她,聆听它的教诲;欣赏她,感受她心灵的平静和淡然,并从她身上汲取我们所缺少的、匮乏的、遗失的,从而获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灵的释放,赢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于丹还说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却与内心相连。她写道:“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简朴并非穷困,并非禁欲,简朴的美来自最朴实无华的本质。
感谢于丹给了我心灵的指引,让我拥有一点智慧去领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语言,去感受那种简朴的外表下透出的美丽和真正丰盈的生命。
20xx.8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2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感触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于是跃床而起,舞笔畅言。该书从天地人、心灵、处世之道等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瞬即间涌上了心头。
感悟之一:幸福与贫富无关
《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些追求幸福的人们往往认为,幸福的定义是足金足银。一天a君这样对我说,他为了获得足够的幸福,每日超负荷工作,眼睛视力日渐衰退,身体越来越差。听后心里隐隐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劝解。看完《论语心得》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
孔子在一次和子贡谈话中说:“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还具有一种清亮的快乐。假若他是一个富贵而骄奢者,他仍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具有这样的胸怀,金钱与物质的诱惑,使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夫妇反目成仇,“礼”又从而谈起。
感悟之二:宽容是给自己一片乐土
“仁者不忧”的含义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将会遭遇很多不幸,失业、婚变、朋友落难、亲人离去,假设受到伤害的是一名娇娇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渐消极。相反面对灾难的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可能会化悲痛为力量,转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因为悲与不悲的结果是一样的,惨剧依然不能还原为喜剧。因此,遇事不顺,要学会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生活才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朋友b君对我说,她是世界上最无奈的人,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她在悲哀与痛苦中渐渐瘦去。我在劝解b君时说,一个人生活和两个人生活其实没什么区别,仅仅是一种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对婚姻中突然击起的巨浪,风浪过后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感悟之三:内心强大可填补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远不会有开阔的心胸。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爱,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杂院里,街坊邻居有个风吹草动,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双手。现在住上了楼房,街坊邻里的关系也逐渐淡泊,同处一楼的竟然从不打招呼。所以人们总会有时无时感到惶恐、担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遇事从容淡定,同时也能填补其中的遗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规划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的这个人生坐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人都是从曾经的意气风发走到不惑之年时才逐渐表现得淡定从容,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能够感悟四五十岁的境界,能够把生活中的压力变为一种生活的反张力,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规划才算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3
假期中,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我听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从心底讲,很欣赏于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气质,侃侃而谈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聪明睿智,从容自信。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曾以一个空杯子作比喻说明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感悟,给了我很大启发。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为题来谈谈的学习体会,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谈杯子,做人常怀谦虚之心。
就从这只空杯子谈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为它的虚,它的不满。由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应常怀谦虚之心,只有常怀谦虚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学校中资历比我深,能力比我强,学识比我渊博,处事比我练达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谦虚之心,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多反思、多积累。在学校中,我曾担任过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每一段岗位经历,对我而言都是崭新的一段人生体验。就如同这只杯子,它曾经装载过我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如今我要再一次倾空它,为新学期的教学留出空间。
二谈杯子,看人切记一分为二。
当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满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决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肯定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就如同这装了半杯水的杯子,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当我们在抱怨那些不太出色的学生时,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但如果调整心态,放正眼光,你就应该看到那已被加入水的一半。所以一个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他可能很关爱集体,可能在运动场上是一个很棒的运动员,可能动手制作的能力比同龄人强,也可能正好有一副好嗓子??
作为教师,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个老师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长处、短处,要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的优点。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听到老教师们或当面或背后议论我们年轻人什么都不懂时,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轻的老教师了,就发现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卖老”的心态,如今想来,这种心态很是要不得。
三谈杯子,学习力求不断进取。
有一个故事,说老和尚让小和尚把一只杯子填满。小和尚先装进了鹅卵石,老和尚说,不满,还能装;小和尚再装进了小石块,老和尚说,不满,再装;小和尚再装入细沙,可老和尚还是说,不满,说着倒入了清水??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学习。学习,只要你想学,总能挤出时间。担任中层干部以后,我发现自己钻研业务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少了,静下心来写点东西的时间少了。有时也会自己原谅自己:“学校里的事儿太多,忙不过来。”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谅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惰性,而离开学校后的学习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还有三只杯子,并排放在桌上,有搪瓷做的大杯子,质朴浑厚;有白瓷的茶杯,杯身绘上雅致的图案;有玻璃的小杯子,剔透玲珑。当你要用时,你会选哪一只?
三只杯子取哪只,关键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关键要让他发挥己长,即“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伯乐之心,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这个发挥的过程就是一个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励他的过程。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要“时习之”呢?我的体会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景况境遇,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以此与各位老师共勉。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4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文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 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好。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人在社会上,要使自己做过的事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们对你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讲求的是“恕”,是心灵上的一种平和。这一讲给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它像一剂良药,清凉,让我有一种直澈心肺的感觉,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对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给孩子们指引方向
,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5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对于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于丹教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让本以为莫测高深的《论语》变得通俗易懂。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论中最精髓的东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恕,就是宽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对于教师,就是要将心比心地理解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业上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身体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关心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爱学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体谅他们的烦恼与苦闷,肯定他们的进步与成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爱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天接触各种性格鲜明的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过分的苛责或训斥,只会让学生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远不及宽恕的力量那么恒久伟大。学会了宽恕,我们才能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同时,宽恕别人才能让我们享受心灵的安宁。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少一些歧视和误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寻找“快乐”
于丹教授写到,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能力的。一个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心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夫子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于内心相连,对此我深有同感。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都在拼命为了丰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打拼。作为教师,我们能否抵抗各种物质的诱惑、安贫乐道,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的成长让我充分地体验到当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那豁然开朗的表情,每当看到学生变得越来越懂事,每当听到学生金榜题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在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为此感到自豪,并甘愿为此终生努力。虽然在物质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个富翁。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能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能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导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灵之道》中于丹教授说,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远活在阴影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难,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为教师,我们生活、工作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烦恼、苦闷和压力每天都伴随着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烦心事和缺憾,心态不同,结果会完全不同。我教两个毕业班的英语课,课时多,要求高,班里学生基础差,每天备课批作业头昏眼花,身体疲惫不堪。但我告诉自己:备课既是为了教好学生,又是为了让自己不断进步;批作业工作量虽然大,但能保证课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学生出问题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有耐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阴霾不散,否则会影响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质量。
再比如,每次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都会做成绩分析,老师们对此倍感压力和烦恼。有的老师会因为成绩不佳而寝食难安,有的老师对学生良莠不齐而抱怨,有的会为成绩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郁郁不乐。总之,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们内心苦闷又无处诉说。其实,我们应该像《论语》教给我们的那样,放开心态,正确看待成绩。有些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要埋怨学生懒惰,不要抱怨领导不近人情。而是应以积极地心态去思考,总结经验与不足,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同时更应看到,班级有很多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说明我们的教学并非完全失败。只要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找寻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说,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人生缺憾的态度。也正如人们常说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每次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我都会产生很多的共鸣,也总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它已植根于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感谢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6
昨天一个老师说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我在偶然的机会看了几十页,至今也没看完,不过于丹在《百家讲坛》讲的论语,我倒是在网上看了一遍。于丹讲了论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普通人觉得她说的好,说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想理清却理不清的人生思路。但一些大学教授联合把于丹讲的论语狠狠批判一通,说她根本不懂论语。一百人读论语就有一百种感悟,既然于丹说的是论语“心”得,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她的理解能对一些人产生作用就不错了。别用学术的眼光苛求,说的太深奥了老百姓也不懂啊。以我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于丹强调要追求内心的坦然与淡定,要化解生命的遗憾,不要争名夺利,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把握好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追求幸福。在如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人们很需要这样的心灵的指导,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彷徨,却无法化解,如果于丹的那一句话打开了一个人的心结,让迷茫的心灵看到光明,让痛苦得到减轻,那也算行善积德了。
对国家,于丹讲的论语流露着“和谐”的思想。她把论语分了七个部分,无论是说交友、理想、还是谈君子、处世,看似从个人出发,实际上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公约的重塑。这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脉相通的。于丹的语言非常精妙,很动人,举止很优雅,用这样的美女教授来感化国人,效果自然更好。有人说中国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让人们追求内心完善,心灵的宁静,身心具修,对于没有信仰的中国再合适不过了。
对国学,于丹可谓贡献大大,论语掀起了国学热,《四书》、《五经》等经典论著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连《三字经》也占了国学的光。国学似乎不再曲高和寡,竟成了人人可谈的大众时尚。
古人说半部论语可以治(知)天下,于丹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我的道行浅之又浅,对于《论语》我不敢评论,只是《论语》中的那句点拨了我,于丹的那句心得提醒了我,就感到幸运并心存感激了。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7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肃恭敬的态度,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连尧、舜都发愁没做好,难道还不够君子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8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9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0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态度去看哪些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
遗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遗憾放大,你就将失去很多。书中讲述了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妈妈去看牙医,这应是很小的事情,她认为妈妈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可她们不知道牙痛是可以引发心脏病的,结果女孩的妈妈死在了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里伴随她成长。在她牙痛时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着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劝她请牙医到家里,“有所有的亲人陪着,你还害怕什么?”于是请了牙医。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做手术准备时,意外发生了:牙医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为什么有这种结果?因为在她心里有一层阴影、许多遗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个念头和多份遗憾。
遗憾会影响你什么?它会影响你的生活,你的快乐,你的生命!
遗憾会带来什么?会带来很多痛苦,很多悲伤。
长时间被困于遗憾的人,会对一个人的生命有所损害的。
要做到不遗憾,就要用美好的心灵去面对现实!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读后感08-06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15篇10-22
于丹语录07-31
于丹 读后感08-11
于丹经典名言名句07-17
于丹感悟人生格言09-12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3篇01-15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精选13篇)05-26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精选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