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工作心得体会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完善个性品格。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视了师生间心理沟通的“柔”性管理,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沟通,班级管理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班主任必须加强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指导和调节。
一、重视心理激励,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激情。诚然,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名人”;一部辉煌的中国革命史,又留下许多“伟人”的足迹。这些“名人”“伟人”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引导、影响作用。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内容,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让学生从“小胜”开始,逐步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进而为自己喝彩。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如对优秀学生,班主任应从严要求,避免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对暂时后进的学生,重在启发觉悟,拨动心弦。班主任应首先给予学生满腔热情的关怀,让他们感悟到老师的一片真诚,并在教师的耐心“感化”中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要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这对于后进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没有行之有效的心理激励,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就无法畅通,也就无法形成心理相容的班级心理环境。
二、要注意心理换位,以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中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一旦师生间发生了冲突,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即教学生尝试着把自己当做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迎刃而解。例如,学生往往会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我就有意识地安排一堂课让学生来讲,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对老师产生信服感、崇敬感。在班级交往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为此,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而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己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很有可能还会激化矛盾。总之,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做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并最终化解矛盾。
三、加强心理投入,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心理投入,是班级每个成员(教师和学生)出于对班集体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为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心理投入有助于产生师生间的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青少年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以及对教师的崇敬感和亲切感,其教育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首先,是对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心理投入。班集体就是一个“小社会”,性格特征各异的青少年组合在一起,作为教师,能否激发他们对班集体建设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投入。只有当师生在班集体建设目标上经过心理沟通,达到心理相容、认识一致时,师生才能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也才能达到班集体目标建设的整合。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的那样:“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是互助气氛解决一切。我们大家都被联系到一件共同的事业上,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动这个共同的事业。我们往往不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共同事业才能赢得胜利。”其次,是对班级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表现为建立班级良好人际关系中情感的'投入。教师应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求得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情感的投入,要避免师生间的相互猜疑、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视,要为班级创造性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班级成员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情感的投入,能进一步把握住潜藏在学生深层次意念中的思想脉搏,以便班主任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干扰。教师应把学生当做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事。只有当学生感到学校的可爱和教师的可信时,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
心有灵犀一点通。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那么,其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教育作用,而班级管理往往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日,读了好几本书,但使我影响最深刻地要算《班主任之友》,通过阅读,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里面的件件事例对我帮助很大,它告诉我们怎样当好班主任,到底怎样当好班主任呢?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能带出一个好班级;一个好的班级,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作用如此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班主任呢?
一、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凝聚力作用。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只有对班级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运筹帷幄”。班主任接班后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解来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以及他们的缺点,这样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开展学生活动就感到轻松而且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除了间接了解学生情况外,还应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指出他们存在的不正确的想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关爱学生。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精神焕发,以自然和谐的美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和课后以智慧去获得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节,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劳动的时侯,班主任不是站在一旁指手划脚,而是与学生一起清洗教室;看到教室地板上的纸屑,班主任主动弯下腰去拾起扔入纸篓中;要为学生拾起掉落在地上的书笔;在天气突变的日子里,不时地叮嘱学生注意冷暖,照顾好身体等等,总之,班主任应以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三、规范班级制度,放手学生管理。
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该用什么手段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书中告诉我们在培养班级民主气氛的同时,制定了详细的班规,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虽然在制定班规要花费不少心思,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班规定下之后,班主任工作十分轻松。当然班规的制定是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首先,对班干部进行集体培训,培养其管理能力,提高自制力,树立正确的思想。其次,在班级中制造声势,让学生明确班主任的重视程度。最后,付诸实践,班主任在旁也大力监督。在实践中师生不断完善班规,形成良好的班风。那么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都是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的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经过锻炼,使本班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出现了许多人才。
四、动脑筋巧设计,多种途径教育。
在当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动脑筋想办法,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参加学校、年级的各种活动、组织班级活动都需要我们动脑筋精心设计;从小方面讲,对学生的表扬、批语鼓励也需要我们动脑筋。而每当自己的脑海里出现一个新念头时,马上把它记下来,并尽快付诸实施。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因此班主任在班里要设各种名目的奖项,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表彰。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关爱学生,用爱心去包容学生,这样才能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年轻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时关注身边的事情,多听、多问、多想、多反思,多总结。假如这个情况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怎么处理,再与他人的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个人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修改和总结。
班级管理中纪律是学习铁的保证。
一、纪律保证
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马上进行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纪律不外乎人情,我们先讲纪律再讲人情,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二、学生违反纪律,如何批评学生,怎样才能够令学生虚心接受批评?
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和批评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发现:
(1)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影响教育的效果。曾有人说过“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班主任在平时热爱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在师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信任、友谊的桥梁,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一旦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的批评就容易从这座桥梁输送到学生的心坎上,被学生乐意接受,从而使批评产生较好效果。如果平时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这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批评在学生看来就是整人。班主任若要在批语学生时得到学生积极配合,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就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沟通。
(2)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非学生本身。学生的行为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具体表现。由于行为的不同,表现在行为的结果上也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之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做出某行为的主体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纠正偏离班集体目标的行为。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出的是学生的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对社会、学校以及班集体的危害或不良影响是什么,而不应该对做出该行为的主体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只有当学生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态度和决心才有可能是坚决的。
(3)“以退为进”受到良效。“退”并不是向学生做出让步,而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优点,此谓之“以退为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你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以致于晚读迟到那是常有的事,给他做起工作来特别困难,对立情绪也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过他篮球打的好,一人带球三人防守,以此优点为前提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发现他主动和老师进行交谈,他慢慢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迟到,晚读也早早的到教室,对立情绪也不见了,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见了老师还主动打招呼。
(4)批评的方式要有针对性。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接受批评后产生的新变化)。它表明批评的话语是班主任和学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表现学生从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诸如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进而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举例来讲,针对外向的学生,班主任运用高亢的语调和采取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方式却不宜用在内向的学生身上,那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心,更加萎靡不振。
三、转移工作
有的学生本质上不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需要他人的监督。如对看小说学生的处理,不外乎做思想工作、写检查、作检讨等。对有的人有用,但对这些在几分钟内,一篇“情真真、意切切、认识深刻”的检讨一挥而就,然而回到班级中看起小说来决不含糊的问题学生未必有用,需要老师的监督,但老师不可能随时监督他和其他学生。思想要做、检讨要写,而且必须检举其他看小说的人。他检举别人,自己就不敢再看书,否则就会被别人检举,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目的,老师就可以把监督工作转移到他们身上,从而减轻个人负担。
四、从心灵上撞击他们
在学生学习劳累的时候,给他们看看有意义的教育片,比如湖南卫视中的“变形记”等,他们不相信在他们幸福生活的今天,在他们有钱就去上网的今天,还有同龄人会为见到糖果而兴奋不已,通过两种生活的对比,给他们的心灵强烈的撞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喝完水的瓶子不再随意的乱丢,而是自觉的放入回收箱。
五、抓住问题的根本
善于发现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本,从根本上着手解决问题,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室里的卫生,如何才能时刻干净,不断的打扫,还是一片狼籍,问题不是没有扫干净,而是前面扫后面丢,永远都不干净,问题的关键在于垃圾的来源,如果大家都不把垃圾丢到地上,而是放入垃圾桶里,每人负责自己周边的卫生,这样既减轻了扫地者的劳动量,又保持了教室的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多花心思思考,让工作变的轻巧有效!时刻保持“爱心、关心、信心”,让爱心真溶入生活中,用关心去发现问题,用信心去解决问题,工作将会出现奇迹!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工作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