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的反思小说单元教学体会
案上是层层叠叠的随笔,我已无心批改。“老师,请拯救我们的兴趣,拯救我们的灵感”,学生的心语让我愤怒,继而又是严重的挫败感,我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我这不是罪孽深重吗?很想把她叫过来,“质问”她我如何的扼杀他们的兴趣了,但理智告诉我需要冷静。
静下心来,我思考了许久,我想问题就在于最近的小说单元。虽然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单元的教学,我们通常按照这样一个流程来处理: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分析等等,甚至可以说是将教参上的或者优秀教案上的那些“家珍”一股脑儿的倒给了学生,尽管我们没有象以前那样进行填鸭式教学,我们老师的确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我们老师的确是在煞费苦心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可是,回过头细想想,我们除了将这些东西拐弯抹角的“诱骗”学生说出来之外,我们还教授了一些什么呢?我们除了批判华老栓的愚昧麻木,除了批判葛朗台的吝啬贪婪之外,我们还教授了一些什么呢?我突然觉得那是自欺欺人,我就象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将该讲的内容一一向学生道来,除此之外,我一无所讲,学生自然一无所获,试问这样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吗?
语文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美妙的,我们老师不应该让学生生活在狭窄的套子里,语文创造空间应该是斑斓广阔的。对于小说单元的教学,该怎么处理,如何弥补呢?我想就小说单元的教学和写作中人物描写相结合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生动的'人物描写在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将文章比作一棵大树,单纯的情节叙述只是勾勒出了大树的树干,只有加上生动典型的人物描写,那才是一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
第一:让人物立起来。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小说面面观》。福斯特在这本小册子中将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他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复杂性格的人物为圆形的。作家全力追求的、有更高文学审美价值的应该是圆形人物。而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单一的,单调的,简单的。刻划丰富而形象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其实,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不外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比如外貌描写,就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风的肖像描写可谓句句一针见血,展示其泼辣凶狠、两面三刀。从她一出场,我们就领教了她的与众不同。继而曹先生又不惜笔墨,大肆描写她的头饰、裙饰、服装,雍容华贵中表现她的贪婪和俗气;三角的丹凤眼,吊稍的柳叶眉,粉面含春却又不失威严,美艳卓绝中表现她的刁钻和狡黠。
当然,不是说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也不是说写肖像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写到脚,而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多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既没写眼睛又没写手,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表现他的迂腐,可悲又可笑。鲁迅先生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刻画国民的“活的灵魂”。
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也要注意按情节需要来编排,不要为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而写,而要在人物需要的自然流露中描写,那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譬如《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在住招待所中花去五块钱之前对事物的爱惜和之后的作践,截然相反的动作描写中表现我们小老百姓典型的自私、狭隘的小农民思想。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宝玉未出场之前,先从黛玉母亲的嘴里和贾母的嘴里,说出一个顽劣异常、疯疯傻傻的惫懒人物,但等宝玉真个出场,却是一个转盼多情、情思万种的公子,先抑后扬的手法表现他的眉清目秀,聪慧多情。
第二: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总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生活琐事比较多。一个个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它,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我们现在学的两单元小说中细节描写之妙处可谓不少 :《药》中华老栓的接钱,康大叔的“抢”钱;《守财奴》中葛朗台看见金子时的神情;《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念何书时的前后矛盾的回答等等,最为经典的要说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一系列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试举一例。
林冲到了草料场,雪大风冷,看到酒葫芦,便想去那个老军指示的二三里外的市井沽酒。我们注意他的锁门,前后两次写他锁门。这个门有什么好锁的,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不过一条破棉絮而已,可他依然锁了;还有下文中“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小的动作足以看出他的谨慎,可以说是极其谨慎。
更妙的是他到床上拽出一条絮被,想到半里路上的那个古庙借宿一宿。金圣叹读到此处有批语:只拿一条破絮被,说明过一夜,第二天还要回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林冲只到山神庙躲一个晚上,还得回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忍受,还是想平平安安在这个地方过日子,可谓真能“忍”。一直到听见陆谦三人对话,亲耳听见要将其骨头拣回去领赏,此时才将满腔的怒火爆发出来,并彻底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其间的细节描写将林冲忍辱求全、随遇而安到愤而反抗、痛快报仇的性格发展演绎得淋漓尽致,不由的人不佩服。正如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但我们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对人物描写往往“粗枝大叶”,总认为通过一个故事情节便能展现人物形象,疏不知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细节描写,不容忽视。
当然,我们对细节描写有要求:首先要真实,需要平时细致的观察,而不是凭空编造。第二要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
针对以上两点的体会,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结,布置了一个作文参考题目,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渗透上面讲到的两点,学会抓住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人物特征,让人物在情节中“活”起来,“站”起来。这个作业,我给了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思索。应该说这次作文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基本上能真实的表现生活中的人,表现他们的特征。
【套子的反思小说单元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小说单元教学体会05-04
小说《穷人》教学反思01-28
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项链》教学反思01-26
小说阅读题解题方法语文教学反思07-02
小说《我们》的教学参考01-31
小说阅读的教学心得05-19
小说教学的艺术分享08-08
小说情境教学的运用02-04
关于对传统笔记体小说的体会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