扞卫童年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扞卫童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扞卫童年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孙云晓教授的《扞卫童年》一书,感触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篇头语:“人们习惯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不全面。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价值,童年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儿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扞卫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神圣天职。”这段话给我以极大地震撼。父母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好的成绩和名次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幸往往从童年找深刻原因。让孩子的天真、烂漫、快乐的童年变成灰色的童年。还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和教师的职责。
《扞卫童年》重点谈“童年恐慌”这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即儿童因面临巨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历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取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这就是“童年恐慌”。
孙教授的“童年恐慌”原因分析有三: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地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而如今的社会,如今的家长正是在这种口号的误导下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断的让孩子奔波于特长班、加强班、补习班,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挺大,孩子差一点就要求孩子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种没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父母应该学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身上有一些缺陷存在时,只要无伤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样“视而不见”,大可不必对孩子进行责备,引发无谓的恐慌危机。当然,这种“视而不见”并非真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让孩子总是那么紧张,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远离“童年恐慌”,还给孩子天真、烂漫的、快乐的童年。
扞卫童年读后感2
年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孙云晓所着的《扞卫童年》。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这本值得一读的教育书籍,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受益匪浅。孙云晓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说“要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童年恐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中“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这一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反思良久。
读了孙云晓的《扞卫童年》,回忆自己的过去,不禁思考自己曾对学生的教育:自己把学生真正当孩子看了吗?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吗?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少?我除了希望他们考出好的语文成绩慰藉我自己那份虚荣心之外,又有多少爱是“纯粹的”呢?我的学生需要我这种“强买强卖”的无私之爱吗?现在,我真正的体会到,爱学生是没有条件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学生付出爱心。如果不能付出真爱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敏感地认识到老师对自己只是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他们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爱学生,不单要爱好学生,更要爱学习差的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阳光,让所有的学生得到沐浴,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坏学生。在学生的眼里感到老师的爱是公正的、公平的、无私的,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和依赖,这样学生有话愿意向老师倾诉和老师沟通。
教师爱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当你觉得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不要灰心,更不要把学生打入冷宫,要耐心等待,教育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帮助中让学生成长。再者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会乖巧听话,也有的学生比较淘气。教师要看到差别,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尊重。应明确没有尊重就没有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尊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如果因学生淘气就将其看作是有问题的学生,这样根本算不上尊重学生,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满腔的热情迎接那些淘气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爱学生是无条件的,只有这种无条件的爱,才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唤起学生愉悦之心,奋进之力,因此而走向成功。
扞卫童年读后感3
为了将来更好地和宝宝沟通,最近开始学习育儿的知识,前几天刚刚读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的《扞卫童年》一书,收获不少,原来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细致庞大的一项工程,突然觉得好有压力,在育儿方面一片空白的我,将来怎么能好好的教育孩子呢?庆幸我在此时及时的注意到此问题的重要性,至少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补习相关知识。要特别的感谢那些为了儿童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专家学者,可以让很多年轻的家长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印象中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然而现实却是在应试教育的威严下,很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种的学习培训占据,很多父母不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失去了绚烂多彩。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过程,当孩子们连玩耍的自由都没有的时候,将来怎么能有发展创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读书、学习,当孩子被长期逼着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压力得不到宣泄,悲剧随时可能出现。
国际社会认同的儿童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这一点我的理解就是对儿童的尊重,家长或者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前者就是高高在上,后者就任前者随意摆布的,如若不是读了这本书,我想我是不会反思我与孩子(哥哥家的孩子)的交往,虽然满脑子都是想着如何让侄子侄女更好地成长,但是似乎假期在老家与他们的交往并没有处处做到尊重他们,说教无效以后往往免不了大声训斥他们,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更是如此,因为农村生长的孩子们,家长心中并没有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成人的预备;这一点理解不是很到位,也许是儿童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生活理念要求孩子,当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时刻要提醒自己,他只是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他有自由玩耍的权利,他有选择他喜欢的事情的权利,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要求任意的强加于孩子身上,而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童年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学习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快乐健康的成长、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三,儿童在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个人权利、尊严应受到保护。这一点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教会他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应该会自己吃饭、洗脸、系鞋带等,而不是仍然有父母代劳。
童年时代是特别有意义的,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爱孩子,就来扞卫孩子的童年。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条件,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幸福,而不是每天都带着对学习和分数的恐慌睡觉。
【扞卫童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卫灵公读后感08-06
童年 读后感08-10
童年读后感08-12
童年读后感08-12
童年读后感03-13
《童年》读后感10-26
《童年读后感09-16
童年读后感06-15
《童年》读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