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大多数人一样,刚刚冲破梦境闯入未知现实的阿廖沙也有着好奇、率真、渴望爱的孩子的天性,但他生来就不能用此种天性获得什么以铸成一段乏有遗憾的童年。
丧夫之于人来说是一件终身痛苦的事儿,但对于阿廖沙的悲惨童年来说,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开始。起初的他未尝痛苦,也便不知何谓痛苦。
随后阿廖沙进入外祖父的家庭时,外祖父曾兴办的染坊业已开始衰落,两个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舅舅,首先打破了和谐的气氛,好似前一夜温馨和睦,后一天支离破碎,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不断争吵、斗殴,外祖父也因家境不景气而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的感觉;很快外祖父在阿廖沙心中虽严厉却慈爱的形象一件事而扭曲了,阿廖沙犯了一件换做是谁都能被父母原谅的错事,然而外祖父却发了疯般地打他,直到没有知觉,于是阿廖沙病了。
正所谓人生苦短,凡事都有对立面,在他卧床养病期间外祖母慈爱、善良的形象深深刻在他的心中,这让阿廖沙那颗刚入世便要经受折磨的心,受到很少且珍贵的温暖,但事情并非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外祖母相信善会战胜恶,这给了阿廖沙性格上很大的影响,这个家庭每天除了斗殴,仇恨和残酷以外只剩下外祖母以及阿廖沙两个人,阿廖沙的母亲因不能忍受这种生活而离家出走,于是阿廖沙开始踏入真正失去双亲、仅一个人疼爱的生活,从此适应了比其他人更专注于观察人的脸色已生活的日子,学会了尽可能的从哪怕只有一个地方吸取爱和支持以抗衡近乎覆盖他的世界的残酷无情、冷漠不公。
阿廖沙的童年相对于那个“悲惨”的标准,比现今更低的时代的其他困苦童年,还要多出一份值得深思的东西,人之所以能对周国平所言的“真性情”行事,是因为人衡量事物的标准中“利”重于“趣”,即富裕、功名重于舒心、愉快,可不必多说也知道阿廖沙对于自己人生撑过这一段困苦时期后的“利”根本一无所知,就好像不知道悲惨何时结束,幸福何时开始一样。
也就是说,在阿廖沙有毅力撑过困苦时期的因素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的成分占极少数,那么阿廖沙衡量事物的标准中也就不存在“利”或“趣”两种现今较普遍的衡量标准,在他童年的坚强、不屈的背后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就是“善”,此处的“善”并非观过生死后落泪的善,而是一种基本上只存于未经世事的孩子心灵中的衡量事物的底线,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善”要么淡泊了,要么就是被“利”几乎完全代替了,这种世界观的培养与他的祖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边是非人的虐待、完全不依理的不公,另一边只是一位年长的慈爱祖母的关心和疼爱,为何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的“善”不能像阿廖沙一样不被一点点的代替?很显然我们所受到的爱要比阿廖沙多得多,但这即使是问题所在,在一个很多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百般的深思的孩子心中,所面对的不顺心和困苦和爱只有符合两个标准才能令孩子保证“善”的完整,第一,困苦首先要比爱多得多,让人首先适应今后如此这般思考问题的环境,即使形成一个初始状态的环境;第二,爱要真诚,真诚的爱并非无微不至的溺爱,也并非父母深沉的严爱,而是一种符合标准——有对”善”的正确认识的爱,如此在第一个初始的对事的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就会使人愈加适应此种形成形成态度的过程,愈加使“善”不受到侵蚀,阿廖沙与其祖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衡量事物的标准之中有了这种“善”,人们在想事情时才不会仅仅只想到顺心或利益,而是多出了一种孩子天性中的事物最基本的认识——符合“善”与否,简言之,也就是是否满足了良心的需求。阿廖沙正是因为有“善”的态度,才会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不因挫折的过多而屈服,因为阿廖沙对父母,以及所有关心和爱自己的人的姑辜负,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就是对自己未来美好人生的抛弃,这绝对不会是一个有“善”的态度的人所能接受的。
所以我之所以佩服、崇敬和欣赏阿廖沙这样一个小说人物,是因为阿廖沙的人生态度,就是我所追求,所努力的,也将会是所有人所向往的目标。若能以此种态度行事,多出来的就是对自己的珍惜,对父母的感恩,进而就有了对自己所想要的能够满足自己,并报答父母的人生的规划,也就不会出现“不能做事于该做之时”的情况,人人也就都会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不会因“善”的被侵蚀而从此摆错方向,脱离正轨,走向没有伟人问候的深渊,才能拥有一段完美的人生。
【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读后感范文12-11
高尔基《童年》优秀读后感范文08-14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08-10
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11-24
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09-27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02-21
《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感06-02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04-30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范文600字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