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教学的思考论文

时间:2018-06-01 19:54:30 思考 我要投稿

高一作文教学的思考论文

  引文:

  面对高一新课程苏教版的作文,我们沉思,我们疑惑:重主题轻文体、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相互脱节。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实际出发,领悟与思辩了高一苏教版作文的编排,让感悟与思考流露出真切的言语,为您、也为我,走出作文教学中曾几何时的迷茫。

  正文:

  明察秋毫:剖析教材和学生现状

  纵观高一的作文,有一个感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苏教版的作文放在每个专题后,每次的写作指导看似与专题文章内容相似,而写作实践却变幻莫测,游离于专题内容之外。如必修一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课文有《江南的冬景》《西起地平线上》《赤壁赋》,写作指导是指导如何写写景散文,但写作实践却出现了小品。俯视高一四册课本,其间有话题作文、散文诗,中间穿插议论文、新闻通讯,以演讲稿结束。在这一年里真是百花齐放,搞的老师、学生晕头转向、云里雾里,似乎什么类型的作文学生都有接触。从高一开始,苏教版的作文编排就让学生站在高考的起跑线上,奔窜于各种文体的驿站中,却丧失了最基本的文体进程学习。虽然现在苏教版的作文次数增多了,但我们老师却处在“雾里看花”,越来越难于上作文指导课,而讲一节课所花的精力也倍增,更何况学生呢?苏教版的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敢问路在何方?

  岁月悠悠,人生匆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像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在夏季里成熟,从我们身边走过,但每一届学生的写作困境却似曾相识,大致存在如下误区:

  一、千人一面。有相当一部分作文的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常见的历史文化名人有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等。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这种文章的套用使得所有的文章都长一样的面孔,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许多学生误以为那些空洞的文章就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渐渐地,对写作的厌恶之情由此而生。

  二、虚情假意。此“情、意” 本指学生的真情实感,但到头来,情感都是虚假的。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无病呻吟,矫情造作已非一朝之弊,一篇写奶奶的文章可以用于外婆、大妈;一位陌生人成为了自己的朋友兄长;一段优美抒情移花接木,足不出户云游八方;文中无辜送命的亲人何其多!每一次写作指导课之后的800字作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讲,那真是感情上的折磨、五雷轰顶,而对老师而言,批阅也就成了一种审美疲劳。

  三、巧妇难为。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囿于学生的阅读量的减少和阅读面的狭窄,四大名著的接触都只是停留在电视层面,更不用说经典作品了。所以材料的贫乏,语言的空洞是目前学生作文最大且最难以短时内扭转的弊病。试问学生腹内空空硬要挤出一篇800字的作文,真难煞他们。老师平时课堂上作文技巧的教授都是隔靴搔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让学生做巧妇也不现实。

  四、文体模糊。通过好几次的作文指导课,笔者发现学生对文体很陌生,不知道何为小说、散文,更不用提议论文了。所以在苏教版的必修一专题中一旦出现议论文写作时,学生就手足无措。四不像的文章出来了,议论中记叙的冗长,议论语言的匮乏,文中甚至还来了几段抒情性的文字。文体观念在他们看来是雾中之花,水中之月。

  有的放矢:高一作文教学土方。

  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误区,笔者下面所讲的并非高深莫测、玄乎又玄的理论,也不是中规中矩的条框,而是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的一些愚见,以抛砖引玉。在客观分析学生写作现状基础上提出较为积极有效的方法,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源头活水,理顺作文训练顺序

  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面对苏教版模糊的作文编排体系,笔者认为不妨脚踏两只船,立足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兼顾已有的较为成熟但并不落后的作文编排体系。按照学生习作文体和思维语言及作文感受过程,梳理写作线索:首先从感知丰富多彩的世界开始,会感动,这与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内容合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作文: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青春,高一的学生正开始步入这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要他们在这个关键而特殊的年龄阶段动用自己敏捷的感官来体会世界,体会生活,笔者相信学生肯定有许多可以讲的话;第二篇是写人物形象,从身边熟知的人入手,绘形貌,写性格;第三篇是在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后面的写作指导,回忆故园,梳理学生的童年乡村生活痕迹,当用记叙抒情。又根据课时进度安排“假如祥林嫂没有死”的想象作文。总之,第一学期以记叙、抒情为主。第二学期首先安排诗歌,其次是议论文,通过集中练习,加深学生对此种文体的印象。在理清文章教学指导顺序之后,我们可以更为清晰有效地展开教学。

  二、亡羊补牢,重明文体培养情感

  作为高中作文教学并不能完全的顺其自然,面对学生薄弱的基础,笔者充分利用每次作文课耐心而反复地讲解文体概念,但一学期有限的作文指导课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讲且讲明白的,笔者认为大可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的范畴进行作文文体观念的落实。如在教学《劝学》《师说》等文言文时,除了主要教学目标落实文言字词句和了解思想外,可以将文章结构的分析与现代文中议论文文体特征相结合,晓之以论证手法,议论结构,议论语言。同样《乡土情结》《前方》《想北平》《西地平线上》《听听那冷雨》等等都可以作为散文体裁的例子在教学目标落实过程中加以强调。寓文体教学于教材的课文中,学生对文体的印象会相对而言收到较好的效果。说到情感的培养,其实情感的培养途径很多,需要我们细腻地感知生活,体悟周围,总有学生在抱怨我们生活枯燥,我们三点一线,没有情感。试想一下,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对学习有怎样的反映?对住宿生活态度如何?对星期天怎样评价?对未来如何思考?一系列问题其实蕴涵着学生们充沛的情感。我想此时,我们教师可以提一些在学校范围之内的写作素材,第二学期必修三第一专题要求写诗歌,我们高一备课组经过集体备课设计了最简单的教案,写几行诗歌,以校园内的一棵树为内容对象,要求写5—8行诗歌,学生在5分钟左右就有成形的文字,而且写得还有模有样,在这次诗歌写作的初步指导后,让学生训练了一次诗歌,从批改的情况来看,有些写得相当的出色,而且情感饱满。例如:

  (学生一):

  千年风雪

  你璀璨 依旧

  花开花落

  云卷云舒

  斑斑古迹

  见证灵魂的不屈

  (学生二):

  缄默的老者

  守着庄园

  流水的年华

  坚硬的骨

  伤痕累累

  碾碎了丰腴的庄稼

  那是第一只乳房

  乳香漫长

  较好得写出了老树的形象。

  除了教师的专门引导思考生活,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巴斯》让学生比照现实,体味自己生活的幸福;《六国论》《阿房宫赋》让学生徜徉在浩淼的历史时空中畅想古人;《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品咂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山川颂》激荡爱国热情。接触了鲜活的材料后,学生那如一潭死水的情感之池也会荡漾,才会重新清澈。虽然有亡羊补牢之嫌,但我们还是应该勉力而为之。

  三、涓滴成河,攒积语言融会贯通

  怎样积累材料、语句和篇章。笔者采用了其他老教师的一些方法,早自修词语的听写(这一方面是语言基础的积累)。让学生准备一个硬皮本,坚持做摘抄,抄写的内容是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好篇,并要他们适当作一些点评,大部分学生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当然有些是为完成任务而敷衍,但这样实施下来照顾了大部分比一个不顾及总要好。笔者给学生定下了标准,即摘抄如何有效,看你每次作文有没有用进去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正如笔者提醒学生对待课外书籍的态度,不要心怀大志,而要着眼细节,以少成多,细水长流,才能泉眼不枯竭,写作之素材丰富,填充自己的库存,增加储量。在对学生摘抄检查中笔者发现,摘抄的内容有杂志上的隽永之语,诗词的赏析之语,课堂上补充的经典之语,名著中感动人的哲理之语,简短精练的名人睿智之语。在这些纷呈的语句集合中,笔者似乎看到了写作提升的希望。.com

  四、下水示范,摸索兴趣提升途径

  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文,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没有新招。笔者个人的体会是应该加强作文批改周期,众所周知,大部分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尽可能快的把作文批改的结果告知,这说明学生对写作总有一种期盼感。如果作文如泥牛入海般在快要忘却之时去讲评,试问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兴趣何来。笔者也不免有时迟发,但一般两周左右反馈一次。每次遵循打印几篇例文,选文学生不重复的原则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笔者打算在学年末编一本两个班的优秀作文选,这项计划在我教上一届高三时就已经有预想了,一直未能实施,我想今年有望。

  二则教师以身作则,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大谈如何写作,说一百句好不如同题写一篇给学生看,笔者朝这个方向努力着。这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加压。在提升学生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教学,很多语文老师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它比语文本身更难见成效,笔者有时也存在很偏激的不可教论,但静心思之,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作文教学是学生在离开语文课本之后最有价值的知识。高一教学一年将尽,回顾其中的摸索、实践,心中感慨良多,通过本文试图理顺一些高一作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