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1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四、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六、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2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1)准确把握形象。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舒婷的诗歌有哪些04-09
谜语有哪些05-13
工夫的近义词有哪些10-31
安定的近义词有哪些10-17
跌价的近义词有哪些10-12
洞穴的近义词有哪些10-09
主持的近义词有哪些10-03
从容的近义词有哪些10-02
彼此的近义词有哪些09-30
浸透的近义词有哪些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