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导语:不完美,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更有内涵的美。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说明:
1.本卷四大题,21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告磬如法炮制(pào)物竞天择
B.归咎(jiù)馈赠风雪载途(zài)通宵达旦
C.殷红(yīn)销蚀恪尽职守(kè)珠丝马迹
D.狡黠(xié)绰号叱咤风云(zhà)略胜一筹
【答案】B
【解析】A:告罄,如法炮(páo)制;C:殷(yān)红,蛛丝马迹;D:狡黠(xiá)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成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答案】C
【解析】左右逢源原指遇到充足的水源,后来用来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非常顺利,用在C选项中与语境不符。
3、系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答案】D
【解析】A:不合逻辑,“缩小”不能喝倍数连用;B:搭配不当,“原因是”和“结果”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应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步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③④D.②⑥①⑤④③
【答案】B
【解析】根据内容写诗和小说等的差别,可以先确定②为首句;再根据选项确定①或⑥为第二句;①句果承②句,讲文学作品都可以当诗来看;接着讲诗比其他文学类别的优势,因此可以确定这三句;最后通过排除法排除其他的错误选项。
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原句强调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而改句则变成了一个选择句“不是……就是……”,因此与原意不符。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浣溪沙
张孝祥①(宋)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答案】A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到触觉角度。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2分)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C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答案】A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所以应该划分为:复于地取/内口中。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同“嗔”,发怒意思)
(2)数(诘责,数落)
(3)阙(缺少)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答案】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
【解析】止:停止。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答案】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解析】堪:能够胜任。让:谦让。汝:你。定:到底。
11.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解析】从第一则短文中王蓝田吃鸡蛋时的动作、神态可看出他性格急躁。从第二则短文中王蓝田面对谢无奕的数落、责骂不动声色看出他懂得容忍他人。从第三则短文王蓝田认为能够胜任就不必谦让看出他坦率直爽的一面。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一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6题。(17分)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来自::中考语文试题)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较原文有删改)
13.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6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______→→______
【答案】“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为了(离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
14.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4分)
【答案】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是一个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与“自由”的叛逆少年。
15.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相关文章:
1.云南中考语文试题
3.山西省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