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游散文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清代的乐山人或许早就考虑到了这句古语,才把嘉州改成了乐山。当我踏上这块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境内江河纵横,山峦错落,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之美誉的古老的土地,闻知与其紧邻的眉山市有一个县叫仁寿县时,我立刻又想到了另外两句“仁者寿”、“仁者爱人”。难道乐山真的是一个充满关爱、富于人情的地方?
一
我到乐山时,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没等品尝一下当地那风味独特的“豆腐脑”、“麻辣烫”等著名小吃,没来得及在旅馆内驻足休息,我就被扑面而来的香气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循着阵阵花香步出宾馆,漫步于街道,徜徉于一条满山遍植桂花的山间小路上,顿时便疲劳尽释、神清气爽起来。不算高大的桂花树下,散落着一地桂花,仿佛是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黄白相间的桂花毯。置身其中,那馥郁的芳香,让人着迷,令人幻想,使人感觉就像进入了天堂。这里的桂花,既有金桂、银桂,又有丹桂、四季桂,每一树都繁花似锦,盎然怒放,每一树都芬芳扑鼻,香气远溢。看着那一朵朵密密匝匝、挨挨挤挤簇拥在枝叶间的花儿,我禁不住孩子般地欢呼雀跃、浮想联翩起来。有道是:团结就是力量。一朵米粒大小的桂花,其香气可能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多桂花连在一起,那香味便足以震撼人心。
在我的印象中,桂花应该是一种仙花,是伴着广寒宫中的嫦娥在每年的中秋月圆之夜才袅袅开放的,那清冽的香气便随着如水的月光洒向人间。虽然桂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在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树木,但在我生活的北方地区,是很难见到这种名花秀朵的。像这般铺天盖地、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的阵势,那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知怎的,白居易描写桂花的诗句就突然闪现在脑海里:“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如此看来,寂寞的广寒宫真的比不上这旧日商贾云集、文人骚客会居,如今旅游观光、赏花拜佛之人遍地都是的乐山城了。此刻,沉迷在桂花香气之中的我涌起的感想是甜蜜,是幸福,是无限的陶醉与满足……
二
乐山市的凌云山上有一座蜀中名楼——东坡楼。东坡楼原是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祠堂,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改名为东坡楼。
苏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乐山附近的眉山人,曾在乐山读书。后人敬仰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便在此塑像以纪念。塑像位于楼堂正中,系一坐像,神态高洁潇洒,气宇轩昂。微仰的头颅,一部飘洒的长冉以及翘着二郎腿的坐姿,无不衬托出这位文坛巨匠高雅的神态和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无不刻画出这位宦海几度沉浮,却始终宠辱不惊的志大才疏之人的人生态度。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文学家中,我最喜爱、最敬重的便是苏东坡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更是因为他豁达率真的秉性、风趣幽默的风格和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都用情至深至专的态度。这使我想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想到了苏堤。于是乎,我豁然明白了人们为啥废魏忠贤祠堂而改为东坡楼了。古往今来,无论朝代怎么更迭,世道怎样更改,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有一把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子,一直都有一杆度量忠奸善恶的大称。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他奋笔疾书,上奏朝廷,要求疏浚西湖。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二十多万人工,终于把西湖清理彻底,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坝。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并在堤旁遍种垂柳、碧桃等花木。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之时,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红翠间错,灿烂如锦。炎热的`夏日里,徜徉在苏堤浓密的绿荫里,风从西湖水面上吹来,竟刹那间变得凉丝丝的,甚是怡人。这样的感受,我曾不止一次地体验过。越体验,越对苏东坡佩服有加,敬仰有加。
类似兴水利、修堤坝这样的事,苏东坡一生干过三次。至今,安徽阜阳和广东惠阳的西湖上都留有一条苏堤,都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然而,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却一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宦海沉浮,几遭流放。他在新党弄权当政时,不完全苟从于新党。旧党当政掌权时,也不完全苟从于旧党。受重用时不受宠若惊,遭贬谪时豁达乐观。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故而也就在更大意义上成就了东坡式的自在洒脱、空灵超然。
在王安石为相时,苏东坡多次被贬,转徙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特别是章惇为相的时候,苏东坡两月三贬,漂洋过海一直走到了天边,于花甲之年谪居海南儋州。但是,当王安石被罢相、失势蛰居金陵的时候,苏东坡却以晚辈之情温暖当年的政敌,以自己在黄州的见闻坦言改革之优劣成败,与之一笑泯恩仇;当六十五岁的章惇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时,奉诏北返的苏东坡却考虑他年事已高恐难对付岭南的瘴气,还在原谅他的书信背面写上了治疗瘴气的药方……
有人说:苏东坡是一个立体的人,嘻笑怒骂皆文章;有人说:苏东坡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美食家,寻常之物经他之手就会成为美味佳肴;也有人说:苏轼和苏东坡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却是一羽蝶。千百年来,济世苏轼虽不曾远去,但文章东坡、生活东坡却正向人们走来。
是的,不管何时,一个懂得生活、心系黎民、心底坦荡、宽容别人的人,其内心一定是宽厚而又阳光的。
三
老实说,对乐山的情节缘于那座举世无双的大佛;对大佛的初步认识缘于少年时代所看的那部电影——《神秘的大佛》。虽时隔几十年,但电影里边那句“双目可挖,佛财难得”的台词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脑海里。
乐山大佛坐落于乐山城东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湍急的水流呈势不可挡之势,直冲凌云山脚下。古时,每逢汛期,洪水更加汹涌,致使过往船只时有沉覆。唐开元年间,凌云寺的海通法师以慈悲为怀的宏愿,决心凭崖开凿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欲仰仗其无边的法力,镇住三江水患,确保人们的通行平安。他历经千辛万苦,遍行大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募化钱财,召集人工,全力开凿大佛。待工程开工后,海通禅师又亲临现场主持,并选择大佛旁的一个岩洞作为居所。在洞内,他青灯作伴,结绳相依,熬酷暑,经严寒,年复一年,为造佛工程耗尽了心血。为了保护佛财,海通法师面对贪吏的勒索,大义凛然,自抉其目,把个贪吏吓得大惊失色,仓惶而逃。只可惜,海通法师未能等到大佛完工便圆寂了。随后,剑南节度使和西川节度使感其精神,捐献薪俸,终使大佛峻工。
这座历时三代人90年才得以完工的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大佛足踏大江,面向江面,双手抚膝,正襟危坐,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佛体通高71米,仅头高就达14.7米,宽10米,肩宽24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上千尊石刻塑像,俨然汇集成了一个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如此之巍峨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令人称奇的是,大佛的开凿以来,乱石填于险滩,治理了河道,增强了人们与风浪搏斗的信心,大大地减少了水之灾难。三江水虽依然汹涌澎湃,但至今为止却连大佛脚趾的位置也没有淹没过。其中玄机,经时间的演绎、人们的传说更为大佛增添了一种无限神秘的色彩。
自曲折盘旋的栈道逶迤而下的我,一路仰视着宝相庄严、神态平和的大佛,内心涌起的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坚韧执着、果敢顽强品质的深深敬佩。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追求,才有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大佛,才有了这座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才有了中华古代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没有乘坐游轮驶离江边,去观看由乌尤山和凌云山两座独立的山体所构成的那座据说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然的睡佛。我知道,那只不过是受视角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景观而已。就那么静静地站立在大佛脚下,安然地聆听着江风吹过大佛时的声响,默默地感悟着山水、时空、人文、历史带给我的一切,一任情感随澎湃的江水激荡,一任思绪在浩荡的江风里飞扬……
乐山一游,我感受到了花的芬芳、山的厚重,聆听到了江水与诗人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触摸到了人类历史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于是,我深信,不仅是乐山,任何一个地方的历史都不再是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乐山游散文】相关文章:
河边游思散文10-24
游秀山记散文03-16
初夏游月湖散文04-14
富乐山作文03-12
记夏日游湘湖散文04-17
游乐山村作文07-26
乐山大佛之旅07-13
梦与早川游萧梁散文03-16
冬游阎家寨的散文03-11
乐山的导游词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