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羊口海鲜优秀作文
羊口镇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小清河入海处,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盛产海鲜,更让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海鲜味美而不腥,肉劲道而不腻,而且品种繁多,产量颇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羊口的海鲜产量达到了高峰,一是因为羊口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渔业队, 二是因为捕捞工具的改进和捕捞技术的提高。那时的羊口因海鲜而繁荣,因海鲜而远近闻名。
记得去羊口卖菜,看到小清河河面上,渔船穿梭,桅杆林立,码头上大车小辆,装满海鲜,那景象令人感叹。走进渔业大队的海鲜大院,满目都是腌制虾酱和咸鱼的大缸。出出进进运海货的车辆和买海鲜人群络绎不绝。加工车间里,剥大虾的、剥毛蛤的、加工海产品的忙得不亦乐乎。听说当时的大虾干毛蛤干都是出口海外换取外汇。
由于海鲜丰盛,人们的购买力普遍低下,海鲜的价格很低。毛蛤二、三分钱一斤,煮熟的大螃蟹五毛钱一只,鲜红的大对虾不到一元钱一对。记得八月十五前后的王高集上,海鲜满街,让人垂延欲滴,但苦于没钱,很少有人购买。通常是,秋后收割完后,老百姓用手推车推着蔬菜到羊口,换了钱再去买上一坛子虾酱,或几斤小杂鱼。有时渔船上的人会让你把菜送到船上,如果碰到他们正在吃饭,船员们会毫不吝啬地让你饱餐一顿海鲜,那才叫解馋呢。
那时还没有冷冻设备和技术,捕捞的.海鲜只能腌制和晒干,集市上卖咸鱼的也没有现在的塑料袋包装,通常是用马莲穿成串卖的。临近麦收时,家家会买一点咸鱼准备收割小麦时吃的,一般是咸梭鱼、咸狗刚和小白鳞鱼,吃法也没现在的花样多,通常是用油煎了吃,或在烙饼的鏊子上烙熟吃。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生产队经常用马车去羊口拉毛蛤,鲜嫩的毛蛤才几分钱一斤。用毛蛤做菠菜汤喝,让人百吃不厌,味道堪比现在的海参鲍鱼。
还记得,生产队曾用马车去羊口拉过鱼肥,价格很便宜,几元钱就能装一车。拉回后大都因天热变了味,里面有鱼、有爬虾、有螃蟹,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小杂鱼,让人眼馋,但因为变了质,只能当肥料用了。那时不仅渔业队捕捞海鲜,洋口附近的老百姓,也能捕到大量海鲜。当时雨水多,湿地也多,羊口以南、小清河以北的河沟里,到处是鱼虾,芦苇丛中嘟噜子满地跑。羊口海鲜市场上,鱼虾、麻鲜、嘟噜子、螃蟹应有尽有。小清河的杨家围子村、郭井子河段,还盛产一种面鱼,通体发白,无骨透明,鲜嫩无比,而且产量很大。
至今,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经常在一起回忆这些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记忆中的羊口海鲜优秀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