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祠堂作文(精选2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祠堂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
我家乡的祠堂分三段。入口是天井,天井的地板是用石板砌成的。第二段叫大厅,人们摆喜酒都在大厅吃饭。第三段叫上厅,一般用来堆放桌子和椅子。
宽大的祠堂由青砖、黄瓦筑成;门口外面有一个宽阔的大坪;门口两侧有两个鼓台;门口上刻着张飞和关公的图案;门的上方还挂着一块大牌,上面写着“曾氏公祠”四个大字
天井一般用来洗菜。它四周的墙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玩的儿童;有的刻着小鸟;有的刻着大树;还有的刻着一落千丈的瀑布所有的图案拼在一起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大厅里,看见两条粗壮的树干顶着屋顶上白白的瓦片。地板就不同了,现在的地板是用陶瓷砖做成。
上厅有一个栏,它用来摆喜酒的数量。旁边堆放着许许多多摆喜酒用的工具……
我家乡的祠堂真美观啊!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2
我的家乡位于番禺区钟村镇诜敦村,爸爸和爷爷那里出生长大,那里全部人都是姓孔的,听爷爷说我们家乡的“孔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中国鼎鼎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儒家创始人被尊为万世师表。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
当你走到祠堂门前,就会被精美的雕刻壁画吸引,有万马奔腾的,鲤鱼跳龙门,还有腾云驾雾的五爪金龙。门口有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像是两位大将军在看守着。步入门口就看见院内苍松翠柏,有一座石拱桥,桥下的池里荷花开得又美又大,一阵微风吹来,清香扑鼻,好像在和我点头招手。当我进入到大堂,是最吸引人的一个好地方。内里有许多介绍孔子一生的彩画,其中有孔子的画像,还有精致的雕刻,内堂一恭着古铜色的孔子铜像,许许如生,原来这就是我尊敬的先人“孔子”。
在孔家祠堂里还看见一些老人在休闲,有的看粤剧,有的下棋,有的打麻雀,还有的在打乒乓球,原来这也是老人的活动中心。这里给老人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安享晚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3
从我有记忆以来,家乡的祠堂就屹立在村子中心。我不知道它已经屹立了多久,但是我知道它见证了这个村子从古至今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祠堂里玩耍。年少无知无畏我们,感受不到那份属于祠堂的庄严、肃穆。古朴而厚重的木门每次推开时总是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响声,好像祖先的魂灵发出的一阵阵呻吟。若是晴天,抬头便可以看见那从屋顶投进的阳光一丝一丝地照在天井里布满苔藓的青砖上,绿得刺眼。天井里还放着一口盛满水的大水缸。下雨时,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让雨水从暗沟流向院内天井,也可以听见雨水掉入天井时击打青砖的轻响。小时候我,总喜欢静静地看着屋檐的水一滴一滴地掉落,静静地享受着水滴在天井里敲出的那一曲曲悠悠的江南小调。
在我的记忆中,平日里的祠堂是冷清的,只有在过年时或村子里有人娶媳妇时才显得热闹起来。我记得,每到过年时,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提着自家的酒菜来到祠堂祭拜祖先以祈求来年一家人的平顺安康。祭拜时,先摆好早已备好的菜品和三个酒杯,然后用自家酿好的水酒斟满酒杯,点燃香火插在墙上的那个高高挂起的香火罐上。点香前还有规矩:三柱香要齐平一起点燃。老人们总是会从香火燃烧的齐平状况推测来年的平顺,甚是谨慎。最后点燃鞭炮,像是用鞭炮声告知祖先年关已至,以求庇佑来年的福祉安康。鞭炮放完后,领上自家的酒菜回家过年。在大人们看来,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环节、仪式。我也记得,我总是喜欢在除夕那天早早地换上新衣,然后等着父亲提起装着酒菜等物品的篮子,跟着他一起去祠堂。那时太小,并不懂那样虔诚的仪式代表着什么,但还是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插上香火时向着眼前的火光拜三拜。慢慢长大了,我就会在这简单的三拜中加入一些自己心里的默愿和祈祷,内容无外乎是关于家人来年的安康平顺。
长大后,我长年求学在外,没有在家待过多长时间,自然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的喜欢流连祠堂。再去看它时,大吃一惊,它真像一个苟延残喘老人的样子出现在我面前。杂草遍布了墙角,斑驳的墙面坑坑洼洼,倒塌的墙体摔成了一堆堆废土,废土上又长出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破败的屋檐在风中摇摇欲坠,闭上眼睛,好像就能听见空气中飘荡着它一声声微弱的呻吟,心底里压抑得让人们喘不过气来。大门上不知何时贴上去的珠联璧合,不见璧合,只有褪色的珠联在随风摇曳。璧合不知何处去,珠联依旧在笑看门外那一年四季时光的变迁、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我看到,过年时,人们不再进去祠堂里,因为它太老了,好像随时都会倒下。人们不愿意冒任何风险,于是都在门口象征性地完成过去的那套程序、仪式,过程中虔诚不在,有的是满满的漫不经心。那些我儿时见到的谨慎老者也像老祠堂一样纷纷老去,归于尘土。那些他们所坚持的谨慎和虔诚也跟随着他们离别而被掩埋在时光的尘土里。我也看到,村民的心态,会对很多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心,比如村子里谁家又挣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车,做了什么样的房子。唯独不会对修复祠堂这件事而上心。大家都认为它太老了,像一个年迈的老人一样没有任何用处了。没有用的东西就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不必为此费神。对于那些冷漠的声音,我想发出自己的反驳,可是我的反驳在传入他们耳朵之前,就被淹没在下一场关于金钱和财富的讨论声中。
我开始不敢再去看祠堂了。我怕我会看见下雨时水滴在天井溅起的朵朵涟漪;我怕我听见它灵魂深处发出的委屈哭诉。因为我知道,那份见证、那份哭诉是它重生的梦想和希望。而作为它的见证者、倾听者,也许,我什么都做不了。
也许,最后,老祠堂会在某个狂风、雷雨交加的夜里彻底倒下。但是,记忆里的老祠堂会一直完好地屹立在我心里。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4
祠堂,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条村都有,祠堂标志着村的历史渊源,最重要的是可以供村民举行宴会。在我村———蛟塘村的中央位置,有两座祠堂,其中最大,最有特色的是“周氏宗祠”我们叫“大祠堂”说起它已有一把多年历史了,历尽沧桑,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至今还不失青春,屹立在村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大家可以跟着我的思维,一起去观光,旅游一下这座祠堂。
在正门的两边有两个石台,有两米半长,听老一辈的人说“只要村中出个状元,秀才才能建造这两个石台”随着两根四方的花岗岩石柱往上看,上面的木雕十分生动,有舞着狮子的人、花、福、禄、寿三星等,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极了。木雕顶起上面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在传统的铺瓦技术下,工匠还在瓦顶上“养”了两条生动传神的龙,双龙各在一边,而中间有一颗夜明珠,两条祥龙很有灵气地卧在上面,双眼凝视着那颗夜明珠。和谐生动极了!
祠堂的门很大,高两米,宽一米,左扇门雕刻着“文丞”右扇刻着“武尉”门上面放着一块长匾子,有金色大字写着“周氏宗祠”。
走进里面,最显眼的是右壁的三块石碑铭,上面清楚地刻着祠堂的修建时间和重修时间及乐捐芳名。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使祠堂疏风透气和采光,使其跟明亮,两侧有通上正厅的走廊,各刻着富有诗意,仙境的壁画,有“三星饮酒,八仙过海,学奕……”幅幅都生气怏然,活灵活现。行过走廊,穿过石门,就到了正厅,这里并没有那么多壁画,似乎缺乏了古色,但屹立着的两条石柱却很有神气,很宏伟,高有六米,上下两端却雕刻得很精致,有许多祥云缭绕在其中,再加上左壁刻画着“光宗耀祖”的牌匾,整个大厅就显得古朴而又雄伟,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在这里还可以摆上几十台哩。再往上走便到了后堂,这里也有天井。天井上面有许多灵牌,供奉着列祖列宗,这里、也没有壁画,却有一龙一凤在上面,三星也有,灵牌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源远流长”下联是“枝繁叶茂”横额是“开枝散叶”对联用金色大字所写,笔法雄劲有力,极具神气!
整座祠堂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前堂,第二级未正厅,第三级为后堂。祠堂每一处都注重美,而又蕴含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充满着古朴的气息,把我国古代的风气。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浓浓的美感,又透现出古代建筑的高水平,前人的智慧的非凡想象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精湛的技术!
近几年来,我村的文化有更大的发展,如狮艺文化。武术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促进蛟塘村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周氏宗祠“不仅是体现历史的渊源,还是蛟塘村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5
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名字叫:“梅州”。我住在梅州兴宁市的'一个小镇上,叫:“龙田镇”。
龙田镇有个”坪里袁屋“,”坪里袁屋“那里有个”大祠堂“。
让我秒变”小导游“带你们进去祠堂看看吧!
一进去,一阵凉风吹来,还伴着花香。一看,原来是种了许多花花草草。难怪这里空气那么清新,原来都靠它们呀!真是”花草“不可貌相啊!
再进去,一排排屏风在那立着,上面画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画。那上面画着一条条龙,好像是活的,踩在云上,向青天飞去。
屏风上还画着许多”兵器“有:剑,斧头,大刀等等。还有许多”法宝“,有:宝葫芦,如意,魔笛……
四周的墙壁上有一幅画,上面画着几只白鹤。听爸爸说,白鹤象征着长命百岁,也就是代表”长寿“。
好了,都参观完了!喂!别走啊!导游还没结束呢!我们再出去,你抬头一看,上面有个牌匾,写着:”龙田世基“。一看到这个牌匾,我顿时觉得非常荣幸,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因为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家乡!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祠堂!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6
在我的家乡,祠堂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族人的骄傲。祠堂的气势大小,决定了家族在镇里地位的高低。因此,每每有人路过我家族的祠堂余氏宗祠时,总会感慨:"哦!余是大家族啊!”
小时候我常去祠堂玩,暗红的木门,恢宏的大殿,密密麻麻的牌位,殿里供奉的神像金光闪闪低眉顺眼,似是纵容我在院里的胡作非为。漫长的午后,我便在院子里玩着光影游戏,旁边的老猫悠闲地踱步,庭院里的老人轻摇扇子抚慰时光。每每想起,总觉温暖。
但是,我爷爷的葬礼是在祠堂举行的。那天,我们从家里三步一磕头走到祠堂,整条长街尽是麻衣,哭声不绝于耳。走到祠堂后,我们拿着纸钱跪下,听祠堂老人讲爷爷平生功绩。站起后,又需拿香围着香炉绕圈,每绕一圈扔一块钱。我偷偷抬眼望殿里神像,他们依旧低眉顺眼,仿佛已看完生死轮回不忍再看。接着,我们跪下起来再跪下又起来,连了四拜。
我心里虽悲戚,却也禁不住长跪的苦楚。于是悄悄对神明说:“若是能只怀念亲人,不必再这样大费周章便好了。”许完愿晕乎乎地睁开眼时,所有人都已站起,只有我还跪着。许是坏了规矩,或被老人洞察了心思,昔日慈祥的老人突然严肃地看着我。那种眼神我至今难忘,似是要将我吞噬掉而我无处可逃。我连忙站起身,却发现双腿早已麻木,全身发抖,仿佛置身冰窖。
回去之后,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被许多封建礼教的铁索捆住,无法动弹。从此以后,我再没去过祠堂。
上初中后,由于住在学校,奶奶硬要拉我去祠堂,说是要给我求个平安符保平安。当我再次走进祠堂,虽没有那么恐惧,却也留下了阴影。认认真真地磕完头上完香,奶奶拿了个平安符挂在我脖子上,又用柳树枝和红符给我净身,嘴里念念有词。暮秋梦远,光影花般洒满墙,日子悄悄地按沉吟的节奏打动简单曲,像钟摇摆。
我转头望向神像,他依旧笑着,低着头,一脸安然。我想他大概是笑,人生不过短短百年,可人却能衍生出那么多繁文缛节,那么多痴嗔愁怨挂念。总算,我明白了祠堂的意义。
人总是有要坚守下去的东西的。譬如人间亲情,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而祠堂正是这些美好情感的依托。祠堂,不仅是一种仪式,使得世间悲欢离合有了记载,更是一种传承,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牢记精神的根,生生不息。
即使是繁文缛节,也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即使是暗黑的夜。也有银月繁星点缀其间。而我,则愿作潮汕文化下的马前卒,为它祛除些许黑暗,让潮汕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熠熠生辉。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7
昔日的祠堂里,又多了一个长辈的灵魂。我,出生在济南,是一个北方娃,但在相距万里的南方,也有属于我的根,我的故乡。我童年的记忆,有一大半是在那里的。
对广东汕头的记忆,是有些可怕的。从坐上飞机的失重感,到家中的大院,对于年少的我来说,无一不透露着恐怖的气息,尤其是处于庭院正中央的祠堂,绝对是我儿时的噩梦。
太奶奶在我小时候经常对我说:“不要进那个不开门的房子哦,小孩子进去,就出不来了,会永远困在那里的。”我却不以为然,仍然趁太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了进去,谁知里面伸手不见五指,空气里也弥漫着一种奇怪的味道,还会有不知从何而来的声音。现在想想,应该是居住在那里的老鼠一家吧。但我当时实在是被吓坏了,以为是潜伏在黑暗的鬼怪来抓我了,连滚带爬的跑了出来,扑到太奶奶的怀里,哭喊着再也不进去了。太奶奶并没有因我偷偷跑进去而生气,只是笑骂了几句,便带我去吃双皮奶了。
这件事虽让我好久不敢自己一个人出门,但在小伙伴和双皮奶的陪伴下,倒也没有这么怕了。
几年过去了,有些人走了,有些人回来了。
清明假期,我又回到了广东,老宅子里仍有人居住,家里的亲戚们也都回来了,祠堂要敞开它的大门,迎接这些回到家的人们。我到达的时候,已错过布置祠堂的过程了,因此,我看到的,已是一个弥漫着香火气、闪烁着蜡烛火光的祠堂了。祠堂内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供桌上还摆着烤乳猪等贡品,却没每一个人有想要吃的念头。当年小老鼠的后代,想必也被这一年一度的灯火吓得躲起来了吧。我却已经不怕了,记忆中黑暗的祠堂,将在这明亮的烛火中,变得庄严而又温和。
祭祖的日子一眨眼就到了,然而站在前面祭拜的,都是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和年轻人们,像我这种外姓的小孩子是不参与这种事的,我只能站在庭院内,看着大人们一个接一个的对着供桌磕头、鞠躬。说真的,我也想加入他们,祠堂已不再让我害怕,因为那里面供奉的人,都和我血脉相连,尽管我与他们素昧平生,也没有资格,但我仍想进去看一看,拜一拜,那里供奉的人当中,至少还有一个陪伴我童年生活的老人。
祭祖的这几天,过得很快很快,祠堂的门又关上了,我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能看见它打开。
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却从来不曾忘记,南方的,那座林氏祠堂。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顺德杏潭游滩,顾名思义,游滩就是一个有很多可以游泳的沙滩。其中我觉得最令我过目不忘的一处景物当然就是——黄家大祠堂了。
黄家大祠堂是谁建的?当然是姓黄的人——我的祖先:黄士峻!我的祖先黄士俊先生生在明代,曾经担任过太子洗马、尚书、宰相。
虽然我那时还没有出生,但是在顺德杏潭的祠堂里有他的立像、简介,还是政府重点保护文物呢!
我可敬佩我的祖先啦!他可是文科大状元哩!他的名字和简介现在还在祖庙的状元郎里挂着呢!我一直为祖先是个大状元而骄傲。
好了,说完了建祠人的的来历,也该开始介绍黄氏大祠堂了:站在大门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庄严宁静的气息了;站在大堂,我的思绪仿佛进入了书卷里,被书卷的香味卷入其中;后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可以感受到春色满园,红杏闹春。多美的景色啊!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黄氏大祠堂。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9
今天是国庆节的第六天,我们一家都回到了老家韶关重阳镇。我的老家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墩夹子村。听爸爸说,这里过去是很穷的。可这一天,村子里却非常热闹,因为今天恰好是村里祠堂落成庆祝典礼!
我不知道什么是祠堂落成,只知道有的玩啦,好开心!我们到达的时候,这里已经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耳边传来一阵阵鞭炮声,让我觉得热闹、刺激。原来,村里邀请了许多客人,放鞭炮是对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有的在煮饭、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准备舞台演出、还有的在祠堂祭拜……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随着锣鼓声,我看到了舞狮采青。只见它灵活的脚步,左右腾挪,上下舞动,最后跳起把青采下来,我们都激动的直鼓掌。
接下来是揭牌仪式,我没什么兴趣,我反而被旁边的一口水井吸引了。我看到一些阿姨,用绳子绑住一个桶,放下井里左右一甩,桶就装满了水,这我可从来没玩过,我迫不及待的要尝试。我小心地把桶放入井下,尝试着甩起来,可甩了半天,桶就是不盖下去装水,太难了,我快要放弃了,心想:“我怎么这么笨。”这时妈妈过来了,妈妈说:“这个我小时候经常做的,因为要挑水淋菜,一开始我也不会,是多次练习才会的”。原来妈妈一开始也不会,那我就继续练习吧,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反复的练习,真的成功了!我欢呼雀跃地跳到爸爸面前说:“爸爸,我会打水了”。爸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说:“真棒!畅畅,你知道吗?这口井是我们小时候许多小朋友在这里光着身子洗澡的。以前没有自来水,都靠挖井打水,这是公家的一口井,养活着村里的人。”哇!原来以前条件那么艰苦,我要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浙江,江山。这儿有美丽迷人的须江,有神奇壮观的江郎山,还有······但今天值得我一提的还是我的老家大陈。
走近大陈村,你不由地会被那儿汪氏宗祠所吸引。你也会惊喜的发现,今天的文化还可以带来明天的经济发展。那是一幢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宗祠,坐东向西,三进二天井五开间。全祠由门楼、厢楼、正厅、厢房、后堂组成,用材考究,雕刻精细,错彩镂金,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大陈村民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农历十月初十的麻糍文化节。那情景可有趣了:戏台下麻糍大赛,戏台上载歌载舞,赶来看热闹的游客挤满了祠堂的各个角落,村民们微笑着用热情招呼着每一位来客……大陈的今天,离不开这座汪氏宗祠,更离不开麻糍文化节。
今年春节,我在祠堂里,还荣幸看到了书记汪衍君与其他村民的隆重表演。这是在迎接省长和市长的到来哦!村民们敲锣打鼓,响亮的歌声在耳边回荡。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这就是汪书记演唱的那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摘得全国村歌大赛金奖的大陈村歌。这场由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大聚会精彩不断、笑声连连,整个祠堂一派欢歌笑语!
短短的几年中,大陈古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路变得更宽,天空变得更蓝,树变得更绿了,花儿变得更香了,古色古香的祠堂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我相信,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美好!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1
我姓林,我的妈妈姓乐,我们每个人的姓氏里应该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趁着这个长假,妈妈带我一探乐氏宗祠。
乐氏宗祠,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湖塘村。走进村子,在路与河之间竖着二块很大的石碑,分别是“乐氏宗祠碑记”、“乐氏始祖碑记”。它是北仑区域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宗祠。
宗祠坐北朝南,共有门厅、正堂两进、左右廊厢房各三间。据记载,乐氏宗祠是唐朝光化年间大司马乐仁规与大司寇乐仁厚兄弟的故居。
现如今的乐氏宗祠已被湖塘村劈为老年活动室。我和妈妈在一位年长的老人那了解到,历史上乐氏属北仑的名人除了唐朝乐仁规、乐仁厚兄弟外,还有明朝进士乐用才等。到了现代,北仑籍乐氏名人仍是英才辈出。当老人知道妈妈也姓乐时,他急切得问:“你是什么辈的?你的爸爸名字里带有什么字?”妈妈如实告知老人。老人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娃,如果要叫我,那在“公”的前面要加好几个“太”。”我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随口跟着念了起来:“太太太太公”。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再看看老人们在这里看书、读报、聊天……古老的祠堂里时时回荡着幸福的笑声!
乐氏宗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不同凡响,祖迹遗留至今,彰显出家人对家门至深的爱。妈妈告诉我,作为族人后代,我们理应去保护这幢古建筑,传承它的文化!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2
早晨,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洗漱完毕后,吃完早餐,便怀着激动的心情的出门了,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叶店祠堂一日游。
来到学校后,我们排好队,整理好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张望,心中充满了期待。老师说:“叶店祠堂位于叶店村中心位置,坐北向南,面积约1191平方米,是目前省内少见的大型古建筑文物之一呢!”老师说完后,我们更期待叶店是什么样的了。
终于来到了叶店祠堂,我高兴地欢呼起来。“仔细观察,你们会发现很多奥妙!”老师说,于是,我推开大门,想进去参观。可是,我在门上发现两个奇怪的东西,说它像虎,可是有角,说它像龙,可也不像。真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它叫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传说能活二千多年,是一种仁兽,麒麟的头像龙,外形像鹿,有角有鬃毛,全身鳞甲,蹄和尾像牛马。我觉得麒麟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我走进祠堂,上面写着百善孝为先,让我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叶店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中秋吃月饼,清明做粿,扫墓……还有寿星榜、风采榜、励志廊、笑脸墙……
叶衡是叶店的祖先,死后已有800余年,历史悠久,至今子孙繁多!
2009年由村集体出资为宗祠进行了修缮,如今的叶店宗祠已焕然一新。
我爱叶店,更爱它那独特平凡的美!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3
在扬州,曾经有一位宁死不屈,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就是史可法,面对气势汹汹的清兵,自己勇敢地携扬州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死守扬州数天,却因寡不敌众最后拔剑殉国!星期天,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爸爸瞻仰了他的祠堂。跨过那厚重的大门,走过那高高的门槛,历史似乎被翻开。两棵银杏树像两位安详的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沿着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一座建筑便显露出来,史可法的漆像就置在中央。
只见他头戴乌纱,身披鹤袍,脚蹬长靴,虽是文官出身,但甚是魁梧。他在太师椅上正襟危坐,微微颔首,一撮胡须好像被那西风吹散,令人想起那战马嘶叫,震鼓雷鸣的沙场上,史可法指挥着军队,手持长剑,上马搏杀,浴血奋战!祠堂的墙柱上,铭刻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爱国名句,这是世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四周的玻璃展馆更置有史公的遗物和遗墨,这何以不能表达史可法誓与扬州共存亡的决心!这是何等的壮烈!我们走上前来,字字都渗透着史可法的血泪,行行皆寄托着史公的生离死别之情。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诗篇……祠堂后,便是史公的奠墓。墓碑上的字已是不清晰了,不是被杂草遮盖,就是被青苔爬满,但还可以看清“以史公”下面葬的并不是他生前弥留之际的衣冠,而是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梅花岭前,曾溅过血泪,祠堂内外,曾涌现刀光剑影。
可是,环顾而去,却是一丛丛凌寒独放的梅花,这史公早已化成了其中的一朵,也许就是上天对他的赞颂吧!我与爸爸不由得各鞠三躬,以表对他的敬仰。在我看来这一花一木好像都寄予了史可法的英魂,墙下的铁炮铭记着史可法的爱国情怀。在扬州城,除了史公又有多少英雄在这里托付一生;回望广陵,到底还有多少故事呢……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4
今天,外公带着爸爸、妈妈和我去妈妈家的祠堂玩。
到了正大门,仰头可以看到大门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宝德崇文。我问爸爸:“这个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呀?”
老爸摸着我的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最值得宝贵的是高尚的品德,崇文就是崇尚、尊重文治。也就是说要讲道德、爱学习。”
“你看”,老爸指着大字的旁边,我这才注意到大字旁边有四个砖雕,砖雕人物的脸和身体都胖嘟嘟的,很符合元朝时期雕塑的特点。
“老爸,这是不是元朝时期造的?”
“不是,这是清朝咸丰年间造的,你想得太远了哦。”
四个砖雕人物的装束各不相同,一个背着钓竿,一个背着柴火,一个正在看书,还 有一个背着犁,分别是渔翁、樵夫、书生、农夫,寓意着“耕读传家”。
说起耕读传家,我就想起了妈妈的小时侯。妈妈说,以前他们家非常贫困,外公外婆却一直支持她和舅舅的学习,如果田里的事情忙,她和舅舅也会跟外公外婆去做一些农活,捉虫、插秧、割稻子……有空闲时间,他们就一起学习,真是干活、学习两不误。
妈妈一家的家谱的封面是蓝色的,左下角有一点破裂,中间写着“兰源吴氏宗谱”。翻开来,第一页画着太伯像,第二页画的是仲雍像,仲雍戴着官帽,胡子老长老长。最阔气的是季札像,身穿龙袍,一脸正气。
这三人的名字《论语》里面都出现过!哇!我们的祖宗竟然这么伟大呀!
家谱上记载,堰头村世祖,曾在宋仁宗年间在江西当县官,他工作认真,不愿意与别人同流合污,就带家人隐居到堰头。他每天在竹林中读书、写诗、弹琴,风把他的衣襟吹起,就像他的心胸一样宽广。
要离开堰头村了,刚下过雨的天特别的蓝,祠堂的白墙黑瓦在雨后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宝德崇文,耕读传家”,吴声远,你要牢牢记住呀!我暗暗对自己说。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5
广州市中山七路有一个祠堂叫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在光绪二十年建成。陈家祠是当时广东省七十多个县的陈姓人氏合资兴建,建筑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
我和妈妈星期天相约去陈家祠参观。我一走到陈家祠门前,就看见房顶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小雕像,栩栩如生,漂亮极了。进到屋里,我走到聚贤堂,看见了栏板上的铁铸,铸着一些凹凸不平的画,好精美。
在陈家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象牙雕,象牙雕是很难雕刻的,工匠可以把象牙刻成龙舟还有一些人坐上去划船,那些人的表情动作都可以让人看得清清楚楚,真厉害啊!
我准备要离开陈家祠的时候经过一个好笑雕塑: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头卡在趟栊门里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就不知所措地看着那个同伴,表情生动,有趣极了。
我喜欢陈家祠,这里真是一个体现岭南传统艺术文化的好地方。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6
每当我和妈妈回到乡下老家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跑向那古老的祠堂。
祠堂,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条村都有,祠堂标志着村的历史渊源,说起这座祠堂它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它历经沧桑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现在已渐渐的失去了往日青春。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俯视着后代子孙,感受着时代的变迁。
大家可以跟着我的思维,一起去观光,旅游一下这座祠堂。在祠堂的正门口,坐落着高大而又威猛的两只石狮子,像两个守护神日夜守护着祠堂。它的大门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门上面放着一块长匾子,上面刻着 “胡氏宗祠”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这扇门平时是不开的,一年中只有在清明节、七月半、除夕夜才能大开中门。平时的维护只能走边上的小门了(不过那小门也比我们现在的房门大)。
跨过一条横卧的青石门槛进入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根巨大无比的柱子。我用两只手量了一下我一双手竟然抱不过来。我抬头望去,有一根巨大的横梁像一条腾飞的龙卧在半空中。上面的木雕十分生动,有狮子、花草等,那些张牙舞爪镇压辟邪的猛兽,让人看了心有余悸;那些雕刻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极了。在大门正对的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使祠堂疏风透气和采光,使其更加明亮;两侧有通向正厅的走廊,走廊两侧的木板上雕刻了许多的花花草草,快进正厅时有两根雕刻了栩栩如生荷花的荷花柱。在正厅的梁柱上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雕刻,幅幅都那么生灵活现的(由于村里疏于照顾很多有代表性的雕刻都被人偷走了,真是可惜啊!)。行过走廊就到了正厅,这里并没有那么多壁画,似乎缺乏了古色,但屹立着的两条石柱却很有神气,很宏伟,高有六米,上下两端却雕刻得很精致,有许多祥云缭绕在其中,整个大厅就显得古朴而又雄伟。从正厅旁边的小门进去就是后堂了。出了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天井,不过要比正厅的天井小一点、深一些。从天井旁边的青石台阶上去就是后堂放祖宗灵牌的地方。灵牌的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源远流长”下联是“枝繁叶茂”横额是“开枝散叶”对联用金色大字所写,笔法雄劲有力,极具神气!
我走在青石板上,看着那日益萧条的老祠堂,耳边响起了这个祠堂的故事:那是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太平军攻下了这个村落,想把这个祠堂毁于一旦,一位妇人为了保护这座祠堂,忍辱负重周旋于几大头目之间才把祠堂保护了下来。在村民几代人的保护下,祠堂才安全地度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转眼间,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这个祠堂也变成了我妈妈那时的学堂。随着妈妈的诉说:我仿佛看到妈妈小时候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游戏、一起和同学们在天井边接那从天而降的的雨珠嬉闹玩耍的情景;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还在耳边响着;来到后堂的天井边,我仿佛看到妈妈在上课时把舅舅放到天井后,舅舅那满脸眼泪和鼻涕的样子(那时没人带孩子,妈妈只好一边上学一边带弟弟)。那时的祠堂热闹非凡,像一位子孙满堂环绕四周快乐无比的老人。
如今,这座祠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寂静孤独的呆在那属于自己的空间。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7
我的家乡在顺德杏潭游滩,顾名思义,游滩就是一个有很多可以游泳的沙滩。其中我觉得最令我过目不忘的一处景物当然就是——黄家大祠堂了。
黄家大祠堂是谁建的?当然是姓黄的人——我的祖先:黄士峻!我的祖先黄士俊先生生在明代,曾经担任过太子洗马、尚书、宰相......
虽然我那时还没有出生,但是在顺德杏潭的祠堂里有他的立像、简介,还是政府重点保护文物呢!
我可敬佩我的祖先啦!他可是文科大状元哩!他的名字和简介现在还在祖庙的状元郎里挂着呢!我一直为祖先是个大状元而骄傲。
好了,说完了建祠人的的来历,也该开始介绍黄氏大祠堂了:站在大门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庄严宁静的气息了;站在大堂,我的思绪仿佛进入了书卷里,被书卷的香味卷入其中;后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可以感受到春色满园,红杏闹春......多美的景色啊!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黄氏大祠堂。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8
春天雨霏霏,清风微拂细雨,如丝的雨线飘飘洒洒,看上去似有似无,洒到了祠堂上,予人朦胧的感觉。
一年才回老屋一次,回去祭拜神灵,求一个好兆头,这是我们那儿的习俗。所以我也一年一次地踏入走出,不增不减。以往这时候的祠堂应该安静地睡在竹林的怀抱中,而今年却多了些雨愁。
站在祠堂石阶前,抬头,便可望见一块大大的方正牌匾,纯正的木色为底,上面曾被我们王氏的某位祖先先提写过“祠安堂”三个浓重墨味的毛笔字。视线下移,曾经朱红色的祠门现在有些掉了漆,沿着石阶一级一级地往上走,走到屋檐前,正欲看看门前栽种的桃花,却看见了些雨丝,如牛毛般洒落下来,落在桃花树上,落在了粉嫩的花苞上,真是一幅美丽的写意画!
跨过高高的门槛,迈进熟悉的祠堂内部,光亮充斥了这个阴凉的祠堂,炉香的烟雾伴着雨丝袅袅,还真是让人莫名的惊喜呢!而这惊喜中又带点儿安宁。长亲们按照辈分排好队轮流祭拜上香,而我这个小孩两手放在侧边,恭敬地站在门后,对于这些习俗我是没什么看法的,不过还是有些不耐烦,于是就四处张望了。望着那一处光亮,雨丝透着光亮洒落,朦胧中看烟雾袅袅,凹池里养着几尾金鱼,长得有鲤鱼般大小,附着在池内的辞藻呈茸状,有几尾鱼儿在藻间穿梭,真是不错的“鱼戏藻”,何必要莲叶呢?
约莫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这祭拜给结束,我已经迫不及待要离开这个“无趣”的地方了。高兴地蹦出了门外,却发现雨依旧不停,虽说是细雨,却比刚才大了些许,真是让人惆怅呢!无奈下不情愿地打了伞,慢慢沿石阶而下,却禁不住回头,看那一座在细雨中,屹立的朱红色的古老祠堂,在它身后的一片绿林下映得沧桑却又给人一些庄严感。走过庭院,在土阶上停了脚步,再回首望小祠堂,因为距离让烟雾迷蒙更有了真实性,仿佛那是神圣而遥远的。拾级而上,土坡盖过了人头,却还是留了一些视角,让视线可达到庭院后的祠堂。含苞的桃花娇弱地攀附在了小祠堂高高的湿湿的檐前,一阵似有似无的烟雾笼罩着祠堂,依旧富含诗情饱有画意,像一幅淡墨写意画,不需浓妆,只是浓妆,如此装扮出了“清幽”。
打着伞走出了山路,再回首,已是竹影摇曳,只能透过竹林缝隙看到斑斑点点的朱红色。深沉的绿环抱着一个庄严寂静的祠堂,使它免受外界的打扰,使这一抹静于自然。
烟雾朦胧中的祠堂,清幽而明远,不喧闹,不被繁华世俗打扰,静静地处于深沉之中,像一片净土,滋润着人的心灵,洗去人类心灵的尘埃,我甘愿做它的朝拜者,使己从容。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19
盼,盼,盼到了,终于盼到了!
星期三的下午,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在上曾的曾氏宗祠。在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我们意气风发地前行着,个个精神抖擞,两旁的树木亲切地向我们招手,它们的叶子都已经落光了,只有高大挺拔的松树,仍身披绿装,傲寒屹立。
走着走着,不一会儿就到了上曾。我兴致勃勃地向四边边走边望,走着走着,发觉前面似乎没路了,等走到跟前,才发现小路悄悄绕了个弯,指向另一座房子,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让大家然而一种自然亲切之感,并博得了人们的阵阵赞叹。我看着都入神了,连同伴叫手臂都没有听见。
当祠堂蓦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不禁惊诧,那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原以为是一座普通的房子,但是这房子却与众不同,看似不美,但仔细观察却别有韵味。祠堂的上方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曾氏宗祠。屋子的四角高高翘起,像四只展翅欲飞的燕子,红顶红柱,这古色古香,使我油然而生出一种庄重之感。这时的我早已融入这里。是啊,在这儿漫步,就宛如回到了穿着长袍宽袖的时代,好像一开口就会呼出之乎者也来,只有看到周围的同学,才猛然想这已是21世纪,不禁哑然失笑。
我迫不及待地跨进祠堂门,祠堂可从前后两个门进入,中间是一个方形的天井,那一片片的方井上,已布满了墨绿的青苔,似乎正向人们诉说着她那段风雨沧桑的历史。两旁的立柱上挂满了数不清的楹联,许多字迹已斑驳不堪,无法辨认了。四面的墙壁上挂满了曾氏祖先的画像,虽只寥寥数笔,却都十分传神。抬起头来,还可以看到许多块匾额,有许多字是我根本不认识的,再加上那精致的荷花,活灵活现地花鸟,真是独具匠心,这些栩栩如生的木雕简直就让我有些眼花缭乱了。
听老师介绍,曾家古村落,居住的是宋朝曾布的后裔,明清年间,均出过文武状元和数十名秀才,并有许多人出任朝廷重臣,曾国潘在祁门设立江南行辕时,曾来到曾氏宗祠祭祖,有几处仍保留着太平军破坏的痕迹。曾氏宗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村明清时代的建筑保留完整,足以体现徽州文化的精粹。
曾氏宗祠虽然不能与名山大川相媲美,但它却以幽静古朴,令游客流连忘返。21世纪文明的曙光已经冲破了历史的重重迷雾,将笼罩在曾氏宗祠上空的封建宗法的阴霾一扫而光。我深信这座历尽五百年风雨的古老建筑将更加灿烂!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20
寒风南下,又是一个深秋。风拂过,吹红了漫山枫叶,吹散了一池碧波。罢,放下行囊,携一缕秋风,重游天平山故地。
不同于往日,深秋的天平山少了一份凄清,多了一丝绚烂。接天的红枫灼烧着天际,西风漫卷残叶向游人诉说着往昔岁月。它是想表达年华随时光而飞逝?是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我似乎难以言表。
沿着小径一路走去,一尊俊伟的雕塑首先映入眼帘——范仲淹像。但见范公的眼神中蓄满了黎明前的浓黑,长须飘然,剑眉皓齿,神态坚定。他右手紧握书卷,左手负背而立,仰望苍穹,心忧天下。我想,这就神情应该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写照吧!伫立良久,我以虔诚之心深深地向范公鞠了一躬,随后便向小径更深处走去。
绕过几经曲折的弯道,穿过红枫,眼前是一片松林。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仿佛整个世界都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甚至连空气都被染成了绿色。穿过松林是清高宗特意为范公修建的“高义堂”。祠堂在苍松下显得格外气魄恢宏、庄严。一幅“赤子情怀系桑梓,隢裔传世定高平”的对联与门匾上“范氏宗祠”四个大字相互映衬,我想,这祠堂这对联该是后人对范公最好的悼念吧!
祠堂旁边,一座五折桥将范氏故居与荷花池分隔开来,左侧的荷花早已尽数凋零,枯黄的花柄更是为范氏故居平添了一份肃穆。右转,跨过门槛,古朴的气息扑面而至,一泓清泉载着星星点点的落叶,淌过假山,引我进入正厅。这里是正公在苏州任知州时的住所。整体给人旷远悠然的意境,颇有些佛家禅语萦绕紫檀烟的意味,正厅两侧是范公用于自勉的对联,苍劲有力的字体是他在此留下的印记,也是精神与抱负的寄托。穿过正厅是他的书房,深色的檀木与菊花浮雕相映成趣,那是体现特定文化的意象。兀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范公少时贫困力学的情景;出仕时意气风发的情景;主持改革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景,巩固边防与将士同甘共苦的情景。一切都是过往云烟,一切又那样的历历在目。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下来?是什么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是责任感。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治理天下,有责任直言进谏,有责任主持改革为民谋利。在责任感的驱动下,他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纵使困顿也在所不辞。也正是这份责任感,这份“先忧后乐”的情怀,使他得以被后人铭记。
走出范公祠堂,回首望过一林傲然挺拔的苍松,忽然发现自己的肩头变重了。那是一份责任,一种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先忧后乐”文化情怀。
家乡的祠堂作文 篇21
7月27日凌晨4点,天还黑黝黝的,我和妈妈就起床了,因为我们今天要到萧山国际机场,乘坐8:10的飞机去成都。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空中旅行,于中午11:20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吃完中饭,我们参观了成都武侯祠。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1984年成立博物馆,它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420—598),到唐代已具规模。
我们先从正门进入武侯祠,跟着导游,沿着林荫小道,来到走廊中,走廊两边雕刻着所有为蜀汉出过力的将军,有功劳大的,流芳百世;有功劳小的,默默无闻。第一个是赵云,第二个是关羽,然后是马超、王忠、姜维……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右手边的文臣廊,这里排列着蜀汉的文臣、谋士。有诸葛亮、马良、马畏、庞统等。武将们一个个大腹便便、手拿武器,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我被武将们身上所具备的英雄气概所震慑;而文臣呢,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手那拿一块牌子,肚子也小小的。文臣们脸上流露出的聪明才智使我深深佩服。
走出文臣廊,我们来到了刘备殿。殿正中坐着的就是刘备,旁边还有两个侍从。刘备头戴王冠,手拿文书,大概正在听朝吧!而他身后只有一座他孙子的像,却没有他儿子刘禅的像。因为在唐代时以前还有的,而在一次事故中,武侯祠被破坏了,朱元璋派人去修理,人们觉得刘禅是一个阿斗,不能和他的父亲同堂纪念,所以没有修造。因为,原武侯祠与汉昭烈庙毗邻,所以朱元璋把它们修好后合并了。清康熙十一年(1772)重建,改名成现在的武侯祠。因记载武侯祠的相关资料都丢失了,所以至今还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建成的,而在杜甫的《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以看出在唐朝以前就有了。又有一些考古学家的研究推测,才大约定了一个时间。
参观了刘备殿我们又游览了关羽、张飞殿以及碑碣、匾联等。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诸葛亮殿。这儿雕刻着一座高大而又威严的诸葛亮像,诸葛亮手拿一把孔雀一样的鹅毛扇,他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塑像旁边有一只大鼓,它在战场上,作战时它可以当鼓敲,而在吃饭时把鼓倒过来又可以当锅来烧饭,一物两用。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把这鼓叫做诸葛亮鼓。诸葛亮身旁放着诸葛亮史迹、三国时期大各种兵器……
第一天的四川成都武侯祠之旅,让我更加了解了诸葛亮,了解了三国。
【家乡的祠堂作文(精选21篇)】相关文章:
家乡的祠堂作文04-23
我家乡的祠堂作文1000字10-28
祠堂学堂散文03-10
家乡的春节作文精选06-09
美丽的家乡作文精选06-11
家乡的符号作文(精选6篇)07-16
未来的家乡作文(精选34篇)04-30
我的家乡作文(精选38篇)03-29
家乡的春景作文(精选29篇)06-25
家乡的田园作文(精选32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