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开利寺作文
我的家乡有个名寺,叫开利寺。早些前,她的知名度颇高,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晓。
开利寺是有着近二千年的乡村历史的传承建筑群落,他原本是唐氏宗祠,后因佛教传入,宗祠融合佛法遂建佛寺,形成宗神文化和佛教文化联合体。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利寺通过近二千年的建设积淀,香火十分旺盛,其古色古香的寺祠建筑逾5000平米,绿化面积余平米,寺辖山林良田300余亩。
昔日的开利寺,坐北朝南,背依山坡,前眺旷野。它依地势呈三梯级布局。“八字”形的寺门门楼高九米,全是灰色的麻石构造,拱门二米有余,门上方的石质横匾上楷书“开利寺”三字,端庄刚劲严谨,门楹门联上的石刻搭配,精湛而妥帖。中央的大雄宝殿,高大雄伟,四角飞翘,琉璃闪耀,殿内三仗三尺的观音圣母千手千眼,八大金刚布列两旁。宝殿四周的佛堂、祠庙和其他功能厅堂百余间,全为传统土木建筑,灰砖青瓦,麻石阶梯,廊柱林立,四方天井,迂回长廊,错落有致;厅堂里雕梁画栋,牌匾楹联,彩凤条屏,古色古香。寺内外古木参天,嶙峋葱茏的樟树、茂盛挺拔的珠树、笔直苍劲的柏树,百余棵三人才能合围的古树遮天蔽日,堂前庭院有名花点缀,台前廊边有异草搭配。若登高远眺,忽隐忽现的`然亭台楼塮,轻盈飘逸的袅袅香烟,仿佛一卷美妙绝伦的写意国画;如在寺院里穿行,犹如置身于树木花草的世界和宗神佛法的仙境。
每逢佳节,开利寺地方群贤毕至,远近香客云集。祠堂议事,救苦济贫,公益捐赠,调解纠纷;初一十五寺庙礼法,吃斋念佛,超度祈福,弃恶从善;每年一堂庙会,张灯结彩,看戏猜谜,人流如织……最精彩的是大年初一至初五,“唐氏老爷”(祖先神)出行游历,朱红色的老爷偶像被披袍戴冠高高举起,乐响炮鸣,数十乡民簇拥着走乡串户,乡里人家家家齐备香烛纸钱花炮贡品,跪拜相迎,祈福祷安,许愿求财,好是虔诚……
上世纪抗战末期,日寇来犯,疑寺内有抵抗力量,便纵火烧寺,临近乡民冒死救火,待大火补灭,死一人,伤5人,大雄宝殿及内设全部被毁,其他寺祠建筑被毁十之二三,几年后,残留者被唐氏家族捐助修缮,除大雄宝殿尚在重建外,其他的设施基本恢复原貌……
后来,开利寺由唐氏族产变为地方政府公产,一部分分配给无房无地的赤贫农民,一部分开办为学校。自此,开利寺逐步清除了所有的佛教和神宗文化元素,仅留下遮风避雨的房屋和花草树木。再后来,数百棵古树砍伐殆尽,珍贵的奇花异草由于缺乏培育管理,其十不存一。华丽精致的土木建筑群落也渐渐的被钢筋水泥的楼房所替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某星期日,开利寺最后一颗古树轰然倒下,那是一颗古柏树,四人才能合围,笔直的干,绝无异端旁支,只有高耸入云的顶端才有淡绿色的针叶,或许是生存年代过于久远,苍老得顺其自然规律而寿终正寝,或许是失去周围的陪衬经不住岁月风雨吹打,或许是孤独难耐觉得失去存在的意义……一阵风便把她带走了,轰然过后,开利寺犹如吹灯灭火,了无踪迹……
今日,家乡的开利寺已不复存在,但地名的意义依然留在乡民的记忆里。她的原址已是一所乡镇公办的现代化初级中学,鲜艳的国旗高高的飘扬,铁质的校门向东,门楼4米有余,上书红色的大字“××中学”;逾2米高的围墙里,3-4层的楼房参差林立,白墙红瓦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中央的操场的环形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布局规整,碗口粗的桂花树茂如伞盖、花坛的鸡冠花艳丽多姿、不锈钢的宣传窗台适宜点缀,其景致洁净靓丽而新清……
每逢学日,朝阳普照,学娃们背负书包,骑车的、步行的似潮水般涌来;校园里,书声朗朗,偶有琴声悠扬,童声唱合…… 在这朗朗的书声中,飘荡着憧憬和希翼,在这悠扬的歌声里,飞杨着愉悦和快乐……
走出校门不远是南北向的公路,来往穿梭的车辆连接外面的世界,学娃们一年一度的进来,增学养,长身体,品味着一段人生的过往;一年一度的出去,去高中考大学,去社会闯生活,驻留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世界在前行,开利寺犹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不停的变更着。六十年花甲流逝,沧桑变故,旧貌换新颜。遥想过去,传统的消失,难免几分惆怅和酸楚;目睹现在,现代的造设,总有无限的幸胜和欣慰。
故乡的开利寺,你是一个硕大问号,留给我永远的思考——过去的和现在的,怎样才能得以传承的发展而不是断裂;传统的和现代的,怎样才能遗存或者渐变于世界而不是替代……
【故乡的开利寺作文】相关文章:
3.利利日记优秀范文
5.金利的春节作文
6.利奇马作文
7.利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