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亲都是必须的作文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亲都是必须的
不同年龄段男孩的父亲应树立不同的榜样形象
作为男孩的父亲,如果你对做男孩的榜样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妨借鉴以下几种观点和方法:
1.面对幼儿期的男孩,帮他们完成对母亲的依恋
曾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他们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母亲,甚至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整天跟在妈妈后面,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样的男孩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而且,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事实上,这些男孩长大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完成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造成的。
幼儿期,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他们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父亲的关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一位成年男性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一次,我们一起翻那些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那张照片,父亲抱着我把我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也很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入我的钱夹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说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即使现在父亲即将70岁了,但他仍对小时候父亲没有抱过他而感到遗憾。
那么,父亲应该如何向儿子表达关爱之情呢?还是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声吧:
“我喜欢爸爸带我出门,这样我会因为爸爸在身边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腿上,让他不停地颤我,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着我,我一点也不害怕。”
“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这样我能感觉到爸爸的力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力大无比的神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儿子成功地摆脱对母亲的依恋也不难,当然,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实,爸爸需要做的也很简单:在显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些关注和细心的爱护就可以了。
2.面对儿童期的男孩,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亲曾这样说:“要想与儿子很好地相处,一定要学会摔跤!”
这位父亲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男孩喜欢父亲与自己打成一片。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总喜欢打打闹闹,甚至是打成一团呢?
心理学家表示,男孩在与父亲的打闹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与爸爸的打闹中,爸爸能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
一位父亲说:儿子4岁时,我喜欢给他挠痒痒,他也喜欢我这样做,每当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父子俩就会围着整个房间跑来跑去。但有一次,我看儿子躺在床上,便过去给他挠痒痒。那天儿子也许不高兴,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脚。
我被儿子的反应惊呆了,但我并没有冲他发脾气或指责他,而是平静地对他说:“你受了伤会痛,爸爸受了伤也会痛,如果爸爸受了伤,那以后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不允许使劲踢别人、打别人,或是抓别人!你能遵守这样的规则吗?”
儿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看到他在点头。
其实,父亲与男孩相处的过程,就是向他们传输各种基础规则的过程。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机器”。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那男孩真的会变成人见人怕的破坏性“机器”。但如果家长对他们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进行强行压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逐渐泯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规则是什么,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技巧,还有自控力,他们开始学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3.母爱给男孩满足感,父爱给男孩方向感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在一起可以不分长幼地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的身体……行为学家表示,父与子在打闹中所进行的身体之间的接触是父子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沟通。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在父亲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爱,但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父亲,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例如,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另外,在长期感受不到父爱的情况下,很多小男孩为了使自己有机会与父亲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常常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当然,还有很多小男孩不惜伤害自己,以赢得父亲的关注。
男孩是需要父亲的,他们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儿子。
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但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中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了儿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看,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他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母亲要求男孩帮自己做一些家务时,男孩就会理所应当地拒绝。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
4.面对青春期的男孩,让他们感觉到道德约束的力量
大家都说青春期的男孩容易变“坏”,有心理学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会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调查。他发现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况下,爱学习的男孩们总会在一起玩儿,而那些爱打架、调皮的男孩总在一起。
心理学家想深入了解这个现象,便问那些爱学习的男孩:“你为什么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我们都是有父亲的人,他们要么没父亲,要么不跟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干坏事。”
孩子们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劳改所里80%的“少年犯”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父亲,要么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要么就经常得不到父亲的关注。由此可见,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讲,父亲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时刻束缚着儿子的行为。
男孩进入了青春期,母亲的管教似乎已经对他们不起作用了。有时,为了让母亲看清这种局势,他们甚至常常向母亲的权力挑战。这时候,父亲最需要做的是与母亲站在一起,两个人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家长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父亲并不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其实,当男孩进入了青春期,不是母亲的力量变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变硬了。这时候,他们需要父亲给他们约束的力量,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在这一阶段,男孩是否会变“坏”,大部分原因取决于父亲。
亲子教育:送钻石还是送陪伴?
钱和爱,如果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你愿意给孩子什么?
曾有人问,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脱口而出:扎克伯格。一丝犹豫都没有。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也绝不会越俎代庖替子女规划出任何一条“我希望的”人生路。每个孩子都有权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只要他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选择什么样的路都应该被鼓励,被尊重。
生子当如扎克伯格,绝不是因为他的富有,尽管他真的富可敌国。
和其他富豪比,扎克伯格一直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天天围在王思聪汤珈铖的微博上喊老公的女孩们,应该没有太大的兴趣找一个扎克伯格这样的老公,即便他比他们还要有钱得多。
没有一个顶级富豪过着像扎克伯格夫妇一样清汤寡水的生活,没保镖没豪宅没绯闻,开一辆折合成人民币都不到十万块的车,和娱乐圈时尚圈永远绝缘。
前几天知乎一个女人发帖问:相亲遇到的穿T恤拖鞋挤地铁却号称年薪六十万的程序员是不是骗子?有人回复说:你看看扎克伯格。
明星往往难摘偶像包袱,资产则是一个富豪头上的紧箍咒,久而久之,快乐还不如普通人多。只有一个不被金钱名利奴役的人,才能有一颗真正自由的灵魂。
如何避免成为金钱的奴隶?首先你要很有钱,其次你要根本不在乎钱。做到第一点很难,做到第二点几乎是对人性的挑战,尤其是在仅仅31岁,普通人还远远没有看够、玩够、作够的年龄。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另一个富豪刘銮雄。除了都有花不完的钱,两个人恐怕再难找出什么相似之处。一个出席任何场合都只穿一件灰T恤,一个把自己全身包裹在限量版的爱马仕里;一个娶了自己大学时代的女朋友,一个睡遍了全香港的女明星;一个只有做慈善时才难得上一次头条,一个是八卦杂志的常客。按照世俗的眼光,大刘过的,才叫真正有钱人的生活,否则辛辛苦苦赚钱干嘛?
如今,他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做了父亲,都是出了名的爱女儿,只不过,爱的方式大相径庭。
刘銮雄向女儿表达父爱的方式一如当年泡女明星一样简单粗暴:不停送钻石——一颗重达12.03克拉的稀有蓝钻就价值4亿港币,女儿刘秀桦年仅7岁,身价却高达12亿之多,全身上下珠光宝气,连新闻标题用的字眼都是“羡煞旁人”,网友的评论留言全是恨自己没有投对胎。
可是这样的一份爱,真的很厚重吗?对于一个有钱人来说,送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许你会说,不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份福气普通人几世也修不来。但是在一个七岁小女孩的世界里,她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不能吃也不能玩,只能锁在保险箱里的“彩色玻璃”,而是像所有同龄的女孩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能每天回家陪自己玩,给自己讲故事的爸爸。
身家是刘銮雄几倍的扎克伯格也送了女儿一份礼物,他宣布,将自己与妻子持有的市值约450亿美元的Facebook99%的股份捐赠给慈善机构,用以发展人类潜能和促进平等,同时休假两个月陪伴女儿。
在给刚刚出生的女儿Max的长信中,他说:比起给你留下更大的一笔财富,我们更希望你能够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长大。
爱你,就是把全世界的爱都给你。
看着扎克伯格晒出的夫妻合影,浓得化不开的恩爱隔着屏幕都要溢出来。一直很反感新闻报道加在普莉希拉身上的形容词:其貌不扬、相貌平平……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好像富豪就非明星嫩模不娶,她嫁给他,是天大的高攀。事实上,再没有比他们更般配的夫妻。她和他学历、家世、世界观全部相当,她陪他走过创业低谷,鼓励他回馈社会。就像舒婷的那首《致橡树》,他们是以树的姿态站在一起。
再反观香港娱乐八卦中为数不多的刘銮雄与甘比牵手逛街的照片,甘比永远是一副低眉顺眼,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苦相。流连花丛、左拥右抱的刘銮雄,甚至连一个健全、美满的家庭都给不了女儿,很难想象一个在畸形环境中长大的女孩,长大后该如何去学会爱,拥抱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当看到富二代吸毒飙车炫富的新闻,就会想起“触龙说赵太后”里“富不过三代”的理论。这个理论常常被验证,总是听周围某某某感慨:想当年我曾爷爷富可敌国,家里良田万顷,奴婢几百,后来却家道中落,一分钱都没留下。有个朋友的表妹不到20岁那年父母相继暴病身亡,留给她几栋别墅和千万财产,结果还不到五年,女孩已经沦落到借债度日。
不是没有例外,古今中外都有三代以上皆是名门的望族。财富能否传承的关键是你为孩子树立了怎样的价值观:你想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留给他,最后却什么都留不下。你教他学会爱与责任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就是给了他一整个世界。
最近两年关于养孩子的争议一直沸沸扬扬,有人说穷就没资格养孩子,既然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何必让其生下来就受苦。可是富如刘銮雄,同样没什么资格。爱与财富的多寡无关,金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获准成为父母的入场券。
再多的蓝钻也不能换来永恒,你可以没有很多的钱,但是请给你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健康的身体、长久的陪伴和足够多的爱。
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力,你可以这么做!
适当引导训练模仿力
家庭教育中,想要训练孩子模仿力的妈咪,不妨从以下4个部分来着手,只要循序渐进地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你的小宝贝在想什么,定能依照孩子个人的特质与能力给予他适当的刺激,提升他模仿能力!
有情绪困扰的孩子模仿力非常局限,即使能够记忆也不会有弹性,这样的记忆是强记的,没有发挥的空间,当孩子没有任何困扰时,才能够尽情的发挥他的创造力,也才是有效的模仿。因此家长应先正视孩子的情绪问题,排除其情绪上的障碍后,再开始训练他的模仿能力。
说出孩子的感受
举个例子说,当以咪带着孩子外出,看到弱者时,不可和孩子说:“他好可怜喔!你要去帮助他。”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这样咄咄逼人的态度只让孩子倍感压力,相反地,应是由大人来照顾孩子。为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妈咪不妨改个说法:“宝贝,你觉得他好可怜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对不对?妈咪了解你的感觉。”试着帮孩子说出心里的无力感,孩子就不会感到无助了。
引导孩子与你互动
家长若听到孩子不停了讲101大楼,甚至讲出101人力银行等不具意义的话语,这就表示孩子已在乱想,把自己框在自我世界中学习,但是这样单向的学习绝不比你来我往的模仿力来得聪明。家长可以导正他的想法,让孩子和你互动,爸比妈咪不妨尝试和他说:“对啊!101大楼,好高喔!”而不是叫他停止乱讲。家长要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诱使孩子与你互动、模仿你,而后给予回应,接着再引发他继续的模仿,几次之后就能成为比较长期的记忆。
慢下来听听孩子的`说法
想要训练孩子的模仿力,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放慢速度,听听孩子在说些什么。模仿并不是要告诉他,而是要找到孩子的频道、知道孩子的想法。想要找到他的频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试着慢下来,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李儒卿表示,家长应该先懂得孩子在想什么,然后告诉他,原来你想的是这个,可是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做喔!先同理孩子的心,再激发他的创意,定能增加他的模仿力。
如果孩子一直漫无目的的转动轮子,家长不要制止他,反而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对孩子说:“咦~这个圆圆亮亮的东西,它可不可以拿来照镜子呢?”先认同这个轮子,接着再想出另外的物质,看看孩子会不会再跟你做后面的创意动作。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玩的东西不具任何意义,便急着把它收起来,却因此揠苗助长。家长若有进入孩子的世界、站在他的位置去思考他在想什么,就能知道孩子在哪个层级,之后也就能依着他的能力予以适当的引导。
贴心小叮咛
模仿不是教他,而是看孩子想要学什么,虽然与他共同创造、引导他去学习;模仿力不是告诉他,应是先陪他做,待孩子做熟了之后提醒他,然后让他做错了再来找你修正。千万不要只是做个动口的家长,一定要先示范,如果要求孩子收拾玩具,与其在旁一直念他,不如先陪他做第一步、第二步,让孩子跟着你做,俗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是最好的教导守是!
“哇~孩子跟着我做出一样的表情与动作耶!”家长是否常会为感到惊喜不已呢?孩子的模仿力一出生就有了,但其背后的含意可不只是单纯的“仿效”而已。模仿是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爸比妈咪若能加以引导、发挥他的模仿天份,将能使孩子更为聪明! 模仿力的概念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是还在妈咪的肚子里时,就已准备好和你做互动,此即为模仿的基本基本概念。一般所说的模仿都是强调动作,这是因为宝宝在出生前都是用听的,然而并没有研究方式可从听力来判断有无模仿力,仅能从动作表现来得知。
孩子的模仿力 出生便已具备
宝宝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具备模仿的能力。以目前来说,大概可以证明的是,模仿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某医学中心精神科兼任主治医师表示,从婴儿观察来看,满月的宝宝,当爸爸对他吐舌头,定宝延迟个两、三秒,敢跟着做出张开嘴巴、吐出舌头的动作,这样的过程与主动的吐舌头自我刺激是不一样的。满月宝宝的模仿并非立即的神经反应,神经反应与思考毫无关连,模仿能力基本上是需要透过思考的,当宝宝看到、思考再跟着做出来,此动作即为模仿而不是反射,且约莫一两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做得到。
基本上,模仿力我半会考量到孩子的视觉因素,小小孩眼睛的协调不是很好,一般误以为新生儿不具模仿能力,事实上只要靠近宝宝(在20公分以内的距离)、动作大一点,宝宝就能看得到你的行为举止,进而发挥与生俱来的模仿力。孩子从一出生起,大脑的配备已经具有对人模仿的能力了,只是用什么方式模仿,要靠家长后天的引导与训练。
如何证明孩子具有模仿力?
妈咪发问?
想知道孩子是否有模仿能力,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为从大脑脑影像所对应的区域证明,另一方面也可由孩子的行为来断定。李儒卿表示,从婴儿观察的文献中可得知,宝宝大概在出生一、两天后,看到妈妈时所呈现在大脑中的影像,与看到别时的大脑影像位置是不一样的,这也显示同宝宝很早就能区分出重要与不重要的人;若从婴幼儿的行为来谈,当妈咪抓着宝宝的手动来动去,宝主不久后也会自己跟着动来动去,此即行为上的模仿。
孩子喜欢模仿 why?
觉得好玩
模仿是孩子主动选择和你互动的过程,但当孩子模仿你的动作后,家长却未主时给回应,孩子就只是玩一下而已;相反地,如果爸爸张开嘴巴,孩子也跟着模仿,此时爸爸若能立即给与在向的情绪回馈,对着孩子说:“啊~嘴巴张开了!”孩子就会觉得十分有趣,也才能再引发他下一个动作。
学着生存
李儒卿说,就物种发展学与动物学家演化的观点来看,人要生存就会学着观察环境、学着变动,环境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当孩子还没开始和环境互动之前,第一个所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小时候看到爸爸常打妈妈,待孩子大了之后,就容易模仿爸爸的行为,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事情,但假若早期亲子间的依附关系建立得够好,即使日后出现不好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会那么的大。
分清自我与他人
模仿必须是面对面的,才能看清楚对方,小小孩还无法清楚分辨“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透过模仿,可让孩子了解到,你和我是不一样的。早期的孩子会较以自我为中为,但到了一个阶段时,自恋感就会慢慢放掉,这是因为他开始知道对方也是独立的个体。
限制范围!
模仿力与注意力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对所谓的认知学习。李儒卿进一不说明,对小小孩而言,模仿力一定是“我开始要懂这个世界,所以我会思考你教我的东西,接着我要这习跟我一样”,这是一种开始学聪明的表现。模仿力被认为与记忆力有关,当孩子多学几次之后就会记下来,变成比较长期的记忆。
多数家长以为模仿不是放任孩子到处摸索,实际上应是限制孩子在一个范围内,做深入且专注的长时间模仿与思考。这里所说的限制不是管束,而是帮助孩子进到自己的世界中,不受外在干扰。很多时候家长虽然给予孩子模仿的机会,但孩子往往吸学习到浅层,看似懂很多,却都只是表面的,真正的模仿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发挥创造力。倘若孩子有太多事物想模仿,却不知道要顺序为何,便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家长应肩负起帮助孩子决定先后次序的责任,不要让孩子到处模仿。
亲子教育:请首先相信你的孩子,而不是别人 当父母在哪天发现孩子没跟父母分享任何的人和事时,我们在孩子的内心里已经被悄悄“清理”了。 爸妈们,请尝试从小选择信任孩子而不是选择信任别人! 有了信任,孩子才能像朋友一样对你倾诉;有了信任,孩子才会在第一时间,毫无畏惧地向你求助;有了尊重,孩子才会把你的信任与期待记在心上,并且化为动力。 “你的儿子在学校偷了王老师1000块!他已经承认,警察已经到场……”当她在上班时接到老师的电话时不敢相信。 “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不要打骂我的孩子,等我到了再处理!”然后要求老师将电话给孩子听。孩子哭着唤了一声“妈妈!”,妈妈说:“孩子,不用怕,无论什么事情,妈妈始终是你的后盾,妈妈马上到!” 当她骑车赶到学校老师办公室时,门前停了一辆警车,里面两个警察神色凝重,还有一男一女两个老师和年长的教导处主任。 女老师声色俱厉地跟孩子的妈妈说:“你的儿子今天早上在我抽屉拿了1000块,他已经承认,你看怎么处理吧!” 她没有理会老师,而是去找自己的孩子,孩子正坐在地上浑身颤抖,小衣服脏兮兮,泪痕沾满了脸颊,她走过去抱住了孩子。 “妈妈,如果不是你的那句话,我可能已经爬上楼顶了!他们要抓我坐牢,我好害怕……” “儿子,跟妈妈说实话,妈妈相信你!”儿子摇头说“没有”。 安抚了孩子后,这个妈妈站起来说“我相信我的儿子,他说没偷就没偷!”孩子感激地看着妈妈。 女教师瞪大了眼睛,她大概在嘲讽“慈母多败儿”,冷笑着说:“他刚自己承认的!” “那你说说孩子是怎么承认的?还有,偷了的钱在哪里?拿出孩子偷钱的证据呀?没找到证据却抓孩子,警察也不会这样办事!” 一旁的警察耸耸肩说:“的确是没找到证据,但孩子自己承认了。” 女教师不耐烦地将审问孩子的经过说了一遍,这个妈妈转过头问孩子:“老师说得对吗?” 孩子摇头,“老师从早上就没让我上课,他们还叫来了警察,我好害怕,老师跟我说承认了就可以回家……” 女老师的脸变绿了,没有吱声。“威胁利诱的审问,这叫审问吗?我还要告你诽谤呢!” 这个贫穷的骑单车的瘦弱女人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竟然无视所有人,大摇大摆地带着孩子回家了。或许在孩子面前,每个妈妈的举动都是不可理喻的! 回家的路上,孩子感激地紧搂了妈妈,“妈妈,谢谢你给了我力量!” 刚回到家没多久,教导主任打来电话说老师丢失的1000块找到了,是那个女老师自己无意中将钱放到了另外一个抽屉,自己却忘记了。 虽然这件事情仍然让孩子心有余悸,但是妈妈的做法让他扬眉吐气,走在校园内腰也直了,因为母亲给了他无比的安全感和勇气!直至成年后还一直记得这瞬间的温暖。 时常有家长苦恼地抱怨,为什么自家的孩子有偷钱的习惯,但却是越打骂越偷,并且越偷越多? 答案来源于“信任”二字。 很多孩子幼年时期都有过偷窃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是“偷”,也不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就打骂惩罚孩子,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种阴暗的心理暗示,他们因为父母的责罚而愤怒,自尊心受伤,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的信任感也瞬间崩溃,更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说我是小偷,那我就继续偷给你看!” 最近看到一对父子的遭遇,结果让人深思…… 这个孩子很调皮捣蛋,也经常被老师批评,老师每次批评完之后还要告诉孩子的爸爸。爸爸非常气恼, 每次老师告状后,爸爸都对放学回家的孩子采取惩罚措施,比如不准喝酸奶,不准玩玩具,也不准看电视,而是被罚站在墙角。 当孩子在某天因为突然晕倒后被医生检查竟出白血病,孩子说在学校也经常因为不舒服睡觉,爸爸责怪为什么不早告诉父母,孩子的回答让爸爸羞愧,“你跟老师是一伙的。” 看看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让孩子渐渐对我们失望的? 当宝宝在婴儿床上,哇哇大哭着找妈妈抱抱寻找安全感时,大人看到的只是宝宝的娇气; 当宝宝因为玩耍将衣服弄湿、弄脏,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他很快乐时,大人看到的只是脏了湿了的衣服; 当孩子因为在墙上门上涂鸦,高兴地跑过来跟我们分享他的成果时,大人看到的只是被糟蹋了的墙和门; 当孩子不想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转过头向我们寻求帮助时,大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吝啬和小气; 当孩子将不理想的成绩单递给父母,满腹沮丧惭愧地套拉着脑袋时,大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懒惰和不努力; 当孩子跟异性朋友聊电话,肆无忌惮地聊着各种话题时,大人看到的只是孩子青春的骚动; 当孩子偷偷写日记,将所有的喜怒和忧伤排解在字里行间时,大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刻意隐瞒…… 事实上,并不是孩子天生不信任大人,而是当孩子将一颗纯洁的心托付给父母和老师时,却被伤得血迹斑斑。 孩子们在父母的开玩笑、捉弄、责骂、教训、不尊重、不相信中一点一滴地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慢慢地孩子也向大人封闭了自己的真心,甚至穿起了盔甲对抗大人。 大部分人不知道教育孩子要掌握的细节 1、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这样才能让你心理健康成长发展。 2、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要会克服挫折,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2.让他描述他想到的解决方式。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宝宝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5、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8、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答案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10、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这是一种巧妙的沟通技巧,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对孩子严格,是为了让他适应社会的残酷 孩子的教育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近年来有一种教育理念就是希望孩子能幸福快乐的长大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需要与土豪们交流,为了缓解工作的严肃气氛,大家偶尔会在茶歇时随意闲聊几句,如小孩的教育问题。 有次采访无锡一位做贸易的老板,他本人带个黑边眼镜,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服,人白白胖胖的,看起来像个很nice的“大白”,他与太太都笑容可掬,给人的感觉十分明朗。与大部分土豪都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很独特:我想要我的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希望他有普通人的快乐,过平静的生活,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遵循这个理念,他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普通的学校,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注重培养孩子“人好”,即与人为善,懂礼貌,尊老爱幼。一切看似完美! 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地小学毕业,上初中,上高中了。渐渐地,“大白”发现了一个很严重问题:这个孩子没有理想!他太“淡泊”了! 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说不清楚。孩子对钱没有感觉,对权力,对地位,对身份,对荣耀... ...统统没有感觉!如考大学,他不认为考上清华北大有什么用;出门买东西,无论买贵重物品还是便宜商品,他都表现得无所谓;对赚钱?那就更没兴趣了,他家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呐! “我也说不好,就是感觉他懦懦的,绵绵的,没有活力,像只绵羊。”大白叹了口气。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追逐个性的年代。当精英们希望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都像曹操一样企盼“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些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的父母,或许是在地球绝大部分森林已经消失多年后全都忘记了丛林竞争法则,认为这世界上没有洪水,没有恶兽,钱就像阳光,可以让孩子永远做一只在太阳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哒就好。 殊不知,丛林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没有了树木,只要有人,一个虚拟的丛林便悄然建立。 孩子在学校,学校就是丛林。在这个丛林中,孩子们不仅在激烈比拼学习成绩,还在比性格,比人缘,比谁更能适应并熟练运用这个丛林的规则。有些家长说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环境,太黑暗,太残酷,有钱把孩子送国外阳光的净土... ... 当然,你完全可以这么做,但前提是,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无论你在太阳温暖的照耀中还是月下凄冷的风雨中,都要努力适应环境,并具备勇于竞争的意识? 当孩子走向社会,社会更是丛林。商界、政界、文艺界... ...哪个不是明规则潜规则暗流涌动?稍不小心就马失前蹄。恶兽不在人群中,而在人心里。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时已然不会争强好胜,当他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面对更加冷漠的人际,他将如何打拼?又将如何自处?别说在竞争中捕捉先机了,也许连被淘汰的机会都没有。 一直相信,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更迭,有一点要毫不犹疑地坚持下去,那就是教育孩子——“追求卓越”!人类要发展进步,家族要传承革新,我们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下一代变成更优秀的人,让他们更强壮,更聪慧,更有力! 父母不能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能让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学识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智商的启蒙、情商的培育,还要帮助他树立理想、激发兴趣、制定规则,保持活力... ...一切都需要平衡。 有次在上海听台大吕世浩教授的课,恰好讲到清代皇子们的教育问题。他说清代皇子们的教育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即使嘉庆中衰,清末覆国,但该朝从未出现过汉灵帝、唐武宗、明万历等不学无术的荒唐皇帝。清代国运衰退不可避免,但清皇帝个个“勤政”,与皇子教育完善不无关系,清无论设立“上书房”,还是继位制度的“立贤不以嫡长”,都严格在皇子们中间建立了一套培养及选拔制度。 清代皇子们的教育怎一个“苦”字了得?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能想象吗?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大臣都没来上朝,小太监们都倚在柱子上假睡呢,小皇子们就已经起床去上书房学习了。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学习内容不仅有满汉蒙三种语言,更有文史典籍,骑射武艺等等,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没有午休,全年只放五天假! 康熙皇帝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一世盛名,岂是轻易能够获得? 吕教授总结了一句清皇族教育理念——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这并非真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凶狠残暴的人,而是希望后辈能有魄力手挽狂澜,超越前人,安邦定国。 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最真挚的愿望。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亲都是必须的作文】相关文章:
1.感谢父母亲的作文
2.珍惜父母亲的作文
3.父母亲的爱作文
4.我的父母亲作文
5.想念父母亲作文
6.父母亲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