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小学生要“激发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动力。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逐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
一、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农村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有自卑感。他们对城市孩子存有崇拜心理,认为城市孩子见识多,写出的作文就新鲜有味。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我在作文之前重点树立他们的作文自信感。
首先我让他们明白,作文是写在纸上的人和事,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写出来,也就是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例如:我在教三年级学生习作时,结合单元专题,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在想一想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作文课上,我先讲了《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一曲母亲的赞歌后,我发现这些孩子们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有两位小男孩的眼睛红红的,也有的已动起笔来,“沙沙”地写着,李秋梦同学的《母爱》尤为感人,其中有这样一段:
“母亲的爱就是金子。”这一段时间,妈妈常常到河里扒石子,你知道妈妈为什么扒石子吗?因为我快要教学费了,正好我家手头紧,妈妈有不想向别人借钱,所以去扒石子了,她只带了一些硬馒头。饿了,妈妈就啃一些硬馒头;渴了,妈妈就捧几口清水喝。如此下来,妈妈得了重病……
人间处处真情在,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最熟悉不过的也是父母,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犹在心头。回忆中,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他们用自己的手写出了对父母感恩的心,用平实的文字,表达出对父母真挚的情。这样下来,他们还怕习作吗?
二、贴近生活,写出农村特色。
1、挖掘农村资源。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应该像闰土一样心里有着无穷的稀奇事,描家乡的.美丽风光,善良淳朴的农民,纯朴的民情风俗。写出家乡的特色,写出乡村气息,道出小镇风貌。
真实的生活就是儿童最好的课程,新课改下的课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绝非是某一门学科或某一本教材所能涵盖的。让乡村的世界,乡村的景色,乡村的人文成为孩子们情感的真实体验。让孩子们去感受农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验捕鱼捉鸟的乐趣,呼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在学生平时感知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致有效地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五官并用”,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事物的形状、颜色、动作、声音和滋味,使观察的对象更有层次,有意味。例如:我班的杨启君同学在题为《上学路上》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片桃形的叶子落到我面前。我捧到手心里想到:这可能是孙悟空偷蟠桃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来的一棵小小的仙桃,一落到凡间,却变成一片小小的树叶子了。我放在鼻子上闻一闻,还真有一股仙桃的香气呢。
乡村风景犹如一杯清香的绿茶,须慢慢地品味。让学生观乡村之景,听乡村之音,赏乡村之韵,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又渗透了“爱我家乡,爱我农村”的思想教育。李芳芳同学在《家乡的小河》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家门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像一条漂亮的蓝丝带,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和煦的春风从水面拂过,漾起一圈圈波纹,这时的河岸开满了野花,香气扑鼻,真让人神迷心醉。勤劳的邻居们天蒙蒙亮就担起水桶,背起锄头,迈着轻盈的步子,到河边担水,去田里劳作。
2、走近大自然。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番话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就要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大自然。春天,带领学生去踏青,让学生感受春的万紫千红;夏天,带领学生去赏荷,让学生欣赏荷的亭亭玉立;秋天,带领学生去赏菊,让学生观赏菊的千姿百态;冬天,带领学生去踏雪,让学生在洁白无垠的雪地上留下串串脚印。学生对大自然有了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有了切身的体验,才能触发习作的灵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和煦的春风中,和孩子们一起去小河边捉鱼、放风筝,回来后,孩子们的收获让我感到欣喜,真是不虚此行。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春天的风,像一把梳子,轻轻地梳着柳树姑娘的长辫子。”“春天的风像一位小姑娘,她拿着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把大地扇成了一片翠绿。”“春天像一盒绿色的颜料,给大地穿上了一身绿装。”“春天有像一位小天使,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特别是卢世娇同学对《捉螃蟹》的描写更为精彩:
我看见一只大螃蟹,它在水里行走如飞,这时,我也懂得了“横行霸道”的意思。我急忙找了一个瓶子,想把那只螃蟹捉住。可是,那只螃蟹很狡猾,我刚伸出手去,它就用大钳子夹我,“哎呀!”我叫了一声,气极了,用手按着它的钳子,拿了起来,放进瓶子里。
就这样,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大自然,用自己的心来聆听大自然。乡野自然景色具有一种朴素美。教师要善于挖掘乡村自然风景资源,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让孩子们能够找到主动表达的对象。
三、加强阅读,厚积薄发。
习作离不开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有离不开丰富的阅读活动。怎样让孩子们乐意读课外书呢?
学期初,我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
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学校随时随地都有书看。那天,我会故作神秘地说:“谁有《爱的教育》这本书,‘一个贫苦的爱国少年’太感人了,我想把它读给你们听。”“老师,我有!我有!”一个个充满自豪感的声音在教室里响了起来。后来,孩子们课桌上的课外书多了起来,《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绿山墙的安妮》……有时,我会对孩子们说:“老师想看一本《×××》,谁可以借我看看?”总有孩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也是他们展示的一个机会。在读书的氛围下,孩子们心动了,他们被感染了,他们也陶醉了。如果你发现,课间手捧一本书,醉心阅读的那些孩子,就是我们班的。
于是,我又让孩子们自由结合,4---5人一组,共用一个本子,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来。学生们又为自己的阅读本取了好听的名字:“聚宝本”、“积金本”、“采蜜本”。他们既像一个个积极执著的淘金者,又像一只只辛劳酿蜜的小蜜蜂。
孩子们把阅读的感受写出来,把阅读的收获记下来。张艺千同学在“五一读书乐”系列中这样写:
*年5月8日 星期一 阴
读了《昆虫记》,我知道了许多昆虫的样子、特点、习性,以及它们是怎样捕食的。如:塔蓝图拉毒蛛喜欢呆在开阔、干燥、未开垦的、能晒到太阳的地带;即便是在最小的花园里,也能觅到园蛛的踪迹……此时,我想说:“法布尔爷爷,您虽然去世了,但您那种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作文章法》后,张艺千同学这样写: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写作的各种构思方式和写作技巧。同时,也想让我的语文老师看一看,我想,对她教作文会有实际帮助的。其实,写作文并不是要在写时努力读书,而是要在平时多读书,才能写出构思精巧、独特生动的文章。
四、交流欣赏,体验成功。
当小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后,教师作为组织者要让学生明白“写给谁看”,心中要有一定的阅读对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欣赏在习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产生碰撞,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小组合作互改作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出来。在互改的作文中,我看到过这样的评语:“你写得太好了,我真羡慕你!”“你写得真棒!”“你写得不错,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虽然孩子们的评语是稚嫩的,但足可以让某一名小同学身心愉悦了,因为有小伙伴“欣赏”他的作品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墙报、专刊展览等多种方法将好的作品 展览出去,让学生体会习作的成功感和快乐感。教师和小学生们共同欣赏他们的作品。
“欣赏法”就是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指责。不要面面俱到地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习作,并给予真诚的鼓励。有位特级教师讲到这样的例子。她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练习对话,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在成年人看来,“法国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应该删去。但这位老师认为:“小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个话,出自儿童天真、幼稚的脑海,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没有关系。”
我想让孩子们在习作中快乐起来。所以,我先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然后,在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以后,尽力“保护”他们的习作兴趣
【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7.怎样提高作文水平
8.怎样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