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1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
城市的逐步成形 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阅兵场和首都 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在书中,代表着作者主观主义的论述还有很多。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来看是难以接受的。在作者的笔下城市是人们对于欲望,权力的需求,是人类各种罪恶的体现,相比之下,作者歌颂乡村,认为是唯一一片还残留着人类良知的净土。而城市和乡村的分割线是厚厚的城墙,越过城墙即是乡村。城市有着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走向死亡。
作者在书中如此消极的思想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快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作者更是对战争后怕不已“如果不根除战争,我们的核力量就将破坏文明--可能会使人类灭绝。一度曾是生命水库的广大的农村人口最终会与那些城市人口同归于尽。”从某个角度来说,作者并不是悲观派,他只是用醒目的言语一次次地警示我们。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很多实际内容看,已变为一座城市。整本书作者很少使用规划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向我们描述他心中的另一座城市。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中有些资料已经过时,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有些看法也过于太激进而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层面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2
“专门化、劳动分工、强制措施,以及丧失人性,在城市范围内产生了一种内部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形成了一种隐蔽的仇恨和公开的反叛的潜流……”
“劳动分工具有限定人的终生活动的性质,那么,又是什么使得劳动分工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里竟被人接受了呢?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首先是,劳动分工有助于创造第一次的经济繁荣,而人们自然首先看到经济繁荣的各种好处,最后才会看到它的各种不利之处……”
“幸而城市的社会结构有助于它克服自身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强制性。如果说城市肢解了人的整体并强迫他在单一的工作中度过一生,那么城市则又从一个新的集团的实体上重新把人复原了;从而使得在单个的人生显得狭窄枯燥的同时,由此编织而成的城市整体却显得丰富多彩,因为编成它用了各色各样的线。各种专门团体不仅在城市中得以充分发展,它们在城市的有取有舍的日常交流中还发现了人类潜在能力的伟大财富,这是在先前简陋水平上所发现不了的。”
“最后,如果这种分工很细的城市人,丧失了简朴村庄环境中不自觉的整体观念,他至少可以相应地获得一种独立人格的新观念,这观念是从部落、氏族、家庭以及村庄的观念中蜕变而来的。在社会的底层,这里可能有奴役与压迫,但在顶端,而且长久以来仅仅是在顶端,这里却有自由、自治、选择的机会等等,都是新型的人格属性;这是家族共居或部落一致的基础上很难实现的。”
“因此,城市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它不仅支持着王权制,而且创造着不同类型的人:这种新型的人,与其处于较狭窄环境中的同类相比较,更容易接受宇宙的现实,更容易超脱部落社会习俗的羁绊,更能以同化旧的价值观而创造新的价值观,更能以作出新的决定,选择新的方向。”
“终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以超越其神灵的禁限。但是,人类起初形成城市时是不曾料想到会有这种后果的。权力和财富毫无意识地为人格诞生准备了一个巢穴。而最终,人格又将会破坏人们种种过分的虚妄与要求。”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3
起始
看完大师的作品之后,心情完全不能平静,深夜作死开电脑起来写书评。
一、总
在读此书之前,我本来想象的是作者会按西方建筑史/规划史的常规思路,讲述各时代的城市主要发展思想,主要流行的范式和建设模式,并一一分析好坏及举例进行点评(当然在本书中作者也做了一部分这些工作)。可是我忽略了,这是一部史书,而不是一部供城规建筑专业同学学习的范式教材。相反,作者在人为规划思路、建设范式等方面极所能地简略了,而把大部分的文墨献给了促成当时建设思路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形成的城市鸟瞰图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上。这也暗合了城规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城市规划的范式必须合乎市民此时此地的需求,并能够引导市民的对正确价值和美的诉求。
或者我这个总结实在是过于苍白,不如直接拿来作者的总结(这段总结我觉得极好以至于出声反复念了好多遍):“……以便城市舞台上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上的思想上的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每个方面的范围,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职责。它将成为城市存在的主要理由。”
二、叙
作者这本书,按照西方的经典时代划分,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及前希腊时代、希腊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晚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现代。在这个划分及评说中,作者很明显地表露了自己的倾向性(当然,这种倾向性是建立在作者写书的时代背景,即冷战时代,之上的),作者对未成熟的希腊时代及整个中世纪时代,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而今日学界普遍极力推崇的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时代,以及工业革命时代,作者均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最强烈的驳斥。关于文艺复兴,作者甚至从根本上驳斥了这一在我们看来十分经典的时代划分的意义。当然,关于作者的立场是否矫枉过正,则可见仁见智。
三、体
作者著成此书的年代,大致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整个世界正被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二战百废待兴,两次柏林危机一波未平,古巴导弹危机一波又起,而决定整个世界转折的68年和73年尚未到来。无论是自由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以人类大同的旗号实行着强权和恐怖统治,整个社会的活力在被挤压,而正如作者所说,整个社会在一去不返地机械化。在这一时刻,作者借前希腊时代的社会机制形成时期的活跃,和中世纪时代腌臜却生机勃勃的社区活力,来对抗罗马、巴洛克时代的强权炫耀,来对抗焦炭城时代机器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意志的挤压。在作者的著作等身的同时,一个婴儿潮时代的规划师群体正在崛起。在之后的二十年间,这些门徒们在欧美主要国家各领风骚,带来了清新和自由的风气,从而形成了今天西欧和北美大陆上数十名城、数百枢纽、数千小城镇的生机勃勃,资源共享,民主开化宽容的城市风貌。
四、记
由于希腊之前的古代、郊区城市这两章我基本略了过去,主要记述一下作者关于其他几个时代的一些观点:
- 关于前希腊及希腊时期,作者向往并渴望那种时代的自由风气,建筑和区域有着明确的功用,整个城市中人们能够充分地交流,阶级之间的差别被相对消弭。
- 罗马时期,作者倾向认为这一时期希腊形成的主导思想已经固化并死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城市向乡村及四境无限制地攫取资源,同时又对这些地区投去蔑视的眼光。这在另一方面上也加剧了罗马贵族的无休止的享乐和傲慢,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 中世纪时期,作者承认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不理想,人们在和生存做着艰辛地斗争,私有空间和城市卫生也基本等于零。但是作者大力赞扬了这一时期同业公会的兴起,城市居民因为紧密的联系而可以自由呼吸的风气,王公贵族和平民之间根本没有隔绝的措施,教会、商人、市民、君主和领主之间的斗争与妥协全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因为空间狭小,人们被迫做出更多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度更高,对社区的利用也更为强化。
- 巴洛克时期,作者否认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主要分期的存在,并且认为这一时代人们的交流和合作被压制,贵族在生活空间和环境上和平民得以分开。整个城市在连续重复的布景中,符合了马车行进而非步行审美的需要,为了整齐的城市空间的塑造,有机的持续几百年的街区被迫拆除。整个城市成为了王公贵族显耀军事实力和奢华生活的舞台。作者同时也承认了,这一时期城市卫生条件的显著提高,博物馆、剧院、公园等设施由于贵族的展示需要而诞生,从而开始了市民审美生活的开端;同时,这一时期上流住宅群的小型后花园,也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最初范型。
- 焦炭城时期,作者如是称呼我们理解的工业革命时代,或曰维多利亚时代。作者不遗余力地抨击了这一时代里机械及资本对市民生活的挤压,对整个城市的各方面的极度恶化,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的急剧下滑,在作者看来,这或许是城市生活中最黑暗的一页。无论是中产阶级或是产业工人,对城市生活的质量要求和审美水平,都在这一时期急剧下滑。不过值得宽慰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末端,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规模的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拉开了序幕,供电、用水、卫生及公共空间的营造给下一个世代的市民们带来了希望,然而,这只是物质上的,城市的管理机构显然还无暇顾及他们的精神和思想。
- 特大城市时期,即二战后的头二十年,在这一篇章里的很多记叙,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影子,尤其是在当代的中国。作者将这一时代看成是资本和强权的集合,这两者无不在将城市生活机械化,压榨着人们的精力和思想,让人们在物欲的横流中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世界。毫不客气地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即使强权的因素在冷战后已经被锐减,人们已经不再为数千公里外的飞弹所担心,但人们在城市中依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生活,超大城市依旧在连成城市群,而大师门徒的努力,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一趋势而已。
五、论
作者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城市的人文精神,文笔最后也终于城市的人文精神。这无疑是全书的文脉所在,也正是为什么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各个时代的重大时代趋势和市民生活的众生相。
时代精神,这是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在这个时代,以人间戏剧的形式,在每一个城市里粉墨上演。在罗马时代,作者关注了整个社会腐朽的创造力和穷奢极欲的贵族;在中世纪,作者关注了在混乱的社会里人们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社区环境;在巴洛克时代,作者关注了王公贵族对权力和暴力的炫耀,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以及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优越感;在焦炭城时代,作者关注了每一个人生活水准的下降,整个社会被机械对健康和心灵的污染,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审美能力的低下;在超大城市时代,作者关注了金钱和强权对每一个市民的强力控制。
而作者想要的,是在一个美好世代里,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结束摊大饼建设城市的非科学方法,城市能够形成分功能,分区块的有机体,城市的各个部分能够相映成趣。而在这个设计下,城市的`管理机构能够更多的关心每一个市民的精神思想,让辖区内的市民能够恢复古老、自由、温情的邻里关系。而透过城市这一平台,自由的风气能够得到鼓励,从而达到“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辉”这一目的。
六、评
作者对于中世纪的褒奖,对于罗马时代、巴洛克时代的批评,对工业革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对现代性的理解,以至于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无视,在我看来,都是有可取可留的部分的。这大抵是作者著述的时代背景所致。
终章
作者在全书中,对一世一代市民生存状况的刻画,对城市规划的风气缘起和后果评说,始终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而在作者看来,城市的形成,乃是“快速交往和合作所产生的共同目的”的体现,以及之后“创造一套内部的秩序和是非保准……从而使居民中间有了稳定的道德和互助气氛”的结晶,城市始于人们的合作,而终于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得以成为更好的人。而在这一个个如浮云过眼的世代里,城市以一幕幕人间的戏剧,让人们浸淫其中得到熏陶,而铸就了每一个世代的当下和历史。这些世代的戏剧中,时代精神对市民生活的渗透,才是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思想的源泉本身,才是所有风靡一世或流行于现世的设计范式的源头。而这些孕育了我们所学习的各类技术和范式的,源于对生老病死的城中市民的尊重的,充溢于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才真正值得我们去掩卷沉思。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4
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他应该说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反对将人类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里,反对大概在西方非常风行的对于技术的过分的盲目的崇拜。他认为的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是对应于人类本身的行为的多样性的。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以步行为最基础。
霍华德:霍华德所追求的城市图景,说到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多中心的城市
2.更多的、更严密的层级结构的城市
3.功能进行了混合的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好的组成统一体
4.互补的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来具有大城市功能,一种联盟城市
而我对于霍华德的理论最为反感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太多的严密的预设,他的思想方法仍然是一种旧时代的专制思想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那样才是幸福。它的城市--其实几乎所有的芒福德所提倡的城市理论中的城市--都会有一个外层的绿化圈层,将一个城市的发展范围做出了预设,而且倡导了一种普适性的模式。
而任何一个城市都其实是不同的,情况可以非常的复杂。
我想象的城市是一种更加自由发展的城市,你是去制定一个两性的规则而不是去制定一种终极的形态,你会给出一个原点,给出一个规则体系,然后这个城市就能够自己进行良性的运作,自己能够在运作中纠正运作中产生的错误甚至必要时候能够修订规则,就像任何的民主国家那样。
我不喜欢有着一种过份具体的完美的预设。告诉你说:到此为止吧。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元旦发展史11-02
城市作文11-28
城市造句05-02
未来城市10-19
城市未来07-13
特色城市08-02
梦想城市作文08-26
月球城市作文11-24
西安城市作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