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书笔记
近日闲暇,翻阅书籍,读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精短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生动的情节,娓娓道来的古文词句,精湛的文笔,使我心已梦幻般地踏上远古的土壤。
事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乃楚国人氏,仕途在晋国,即今天的山西省,官至上大夫之职。
楚国君主派其去自已的家乡修聘!委派两艘大船,家人随从。时值八月中旬,伯牙一行人,在船上欣赏不尽的两岸秋景。望不尽的远山近岭,一览愉悦秋色的怡人画卷。不觉一阵秋风带着凉意吹过,接着狂风暴雨而至,船泊于山崖前避风。
中秋的夜晚,湛蓝的天空,自然而清晰,满天的星辰。浩瀚的宇宙,洁白的月光,激发起伯牙抚琴的雅趣,陶醉聆听大自然的亲吻,此时叫琴童,取琴来待我抚琴一曲,己作消遣取乐。一曲未完,弦断为两截。
伯牙思索,这荒郊野山,有高人听我抚琴。派人去岸上寻找,结果是一樵夫,遭雨在崖下避雨,在此听你抚琴。经过俞伯牙,盘根错综的寻问。此人是钟子期,他一一询问,仲子期回答:此琴乃伏羲治作,取于梧桐木,琴弦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发音!清幽哀怨,清奇幽雅,悲壮悠长,尽善尽美之音韵。伯牙问,仲子期对答如流。伯牙又重新抚琴一曲。又问,此曲是何曲?大人弹得美纶美幻;情在高山,意在流水,乃高山流水曲。只两句,伯牙惊叹感动,这偏远山野处,竟然有如此聪明的'人才!我难得的抚琴知音。
在船舱内互报姓名,年庚几何!伯牙对眼下的这小兄弟有了爱慕之心,有似曾相识、相见太晚的心理。所以叫侍童,重设酒宴,趁着江水月色,我俩要在这船上结为金兰。仲子期惊讶,我乃是平民穷苦百姓,卑下!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怎敢高攀达官贵人?伯牙道,今遇知已,高官奉禄不要,又有何妨?子期受宠若惊,与伯牙结为生死异姓兄弟。伯牙邀请子期去晋国畅游,子期说道:家有年迈二老双亲,子期无兄长姐妹,须得照顾,子期无法离开家园。兄弟俩推杯换盏,有说不完的知己话语。不觉东方发白。子期欲要下船,伯牙挽留,叫童子送过银子,说道:我弟子期聪明过人,回家治些田产,抚养二老;再攻读五经四书,日后谋些官差干干。随手执笔写下明年约期。还是中秋季节,我与子期兄弟俩在此相见。子期点头,接过大哥赠的金银和约期信囊,兄弟俩洒泪辞别。
这时伯牙点鼓开船,一路山川美景,无心观赏。立于船头,仰望天空,汹涌而来的长江,皎洁的明光,勾引起他对子期的思念。此到楚国修聘,探望故情一切大吉顺利。回到晋国上谕圣上,圣颜大喜。此时的伯牙对子期的思念,食不能吃,夜不能眠。每天都不能忘记。
光阴迅速,过了冬天,不觉春去夏来,中秋到来,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允许。伯牙一行人上了大船,一路山景尽收眼底,伯牙盼望着泊船和子期会面。正在犹虑间,从人报告伯牙,去年岸边己到。伯牙告诉水手,将船靠岸停泊。出离船舱,向山崖观望,怎么不见我弟仲子期在岸上迎接?我弟不应该失信于我。
于是,回到船上解开琴囊,抚琴一曲,望兄弟子期能听到琴声,来此相见。琴声带有哀怨。伯牙说道,我弟是有情有义之人,家里必有难事。天刚亮,伯牙带着童子一起下船,去聚贤村找子期弟。
走到山崖路上的岔路处,正要问去聚贤村是何向。从东边来了一位老者,右手拄着藤仗,左手挎蓝,向他们走来。童子忙上前施礼,问道去集贤村,找一个人你老可知道?不知找哪家?伯牙回答去找钟家。老者一听!不由得流下泪来。你不必去了,伯牙问为何不能去。你要访子期,子期是我儿呵!老叟问:你就是晋国上大夫伯牙吧!伯牙点头正是。只因去年中秋节和你结为金兰。回家后,过于操劳,白天打柴,耕种,晚间攻读,心力耗废,劳身成疾,数月间己亡。
伯牙闻听,五脏崩裂,泪如泉涌,大叫一声,山崖跌倒,昏绝过去!钟公和童子扶起伯牙,苏醒过来!口流痰涎,捶胸跺足,痛哭不己。
钟公说,我儿子期临终有言嘱咐我,中秋月圆时一定要替我接代大哥伯牙,因我俩有约在前。我死之后把我埋葬在山崖之上,望见大哥来去之路,不消感激之情、金兰之好的情场。
伯牙听了钟公一席话,更是伤心欲绝,分付童子和老伯父一起去子期坟墓,一起祭拜我弟子期。行走之路不远处有一新坟,果然埋在山崖。伯牙见此悲壮,更加嚎淘大哭,点燃纸香祭拜。围观的群众数百人之多。伯牙命童子搬来一块石头铺平,伯牙把琴放置上面,盘膝而坐,我抚琴一曲,送我弟在天英灵!刚抚一曲,众人皆笑,伯牙问钟公,他们为何而笑!钟公说:因他们不懂你抚的是何物,是何曲调,所以皆笑。伯牙继续抚琴,又弹几曲,高山流水,悼念哀曲,悲壮怆凉。伯牙见众人不懂纷纷离去。伯牙叹息,子期弟已去,我伯牙从今弹琴何人听?!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歌可泣,千古传颂,万古留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好玩的摔摔炮02-06
有趣的摔摔炮作文(精选14篇)01-24
关于知音的诗句01-22
人生不易知音难逢06-18
知音作文550字03-27
摔不死的蚂蚁09-12
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07-12
知音难逢作文800字03-20
望知音作文50字04-06
摔不死的蚂蚁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