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外》读书笔记
在这个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心也随着光纤速度的不断加快浮躁起来。没有耐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哪怕是至亲的人和细微琐碎的事。归咎于社会因素也好,人为因素也罢,不得不承认,心理疾病,正一点一点侵蚀人们的身体,通过一次次挫折面前的试探,试图占领人性的制高点。 一次触目惊心的变故, 一次无能为力的坎坷,一次无法释怀的忧愁,都可能成为沾染心理疾病的载体。负能量满满的浓厚社会气息,更成为了催化剂。让部分人讨厌自己,甚至无法控制情绪与想法,偏激、敏感、狂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接踵而来。由此,心理治疗,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后的希望稻草。
心理治疗的目标,并不是制造一种廉价的甚至虚幻的开心,恰恰相反,它应当致力于让来访者有更高的内省力,更强的自主感,更符合现实的自尊,更清晰地认识并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困境时更强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协调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赖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一种她称之为「平和」的心境。而那也许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我很赞同以上对心理治疗的定义,我并不是专业研究心理学的人,但更高的内省力、更符合现实的自尊、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困境时更强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协调性、爱的能力、成熟依赖的能力等等,这一个个字眼所表达的含义,正是一个有着健康心态的人所具备的。
作者李松蔚,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我是在知乎上认识他的'。阅读了他的部分文集,观点很接地气,容易让人理解并接受,不是摸不到头脑的假大空,阅读之后受益良多。这本《一小时外》就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
一、心理疾病
敏感自卑的人,往往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目光,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爱自我贬损。例如1、不敢提任何要求,觉得自己无足轻重。2、别人给的优待不敢接受,觉得自己不配。3、所具有的优势不敢卖弄,觉得展现自己很害羞。4、没想过主动组织朋友聚会,认为大家不会附和。5、总是很自责,觉得什么问题都有自己的错。6、不敢麻烦别人帮忙,反而没帮上别人忙时觉得很内疚。7、愤怒时不敢当面翻脸。8、不敢打电话,喜欢用微信短讯等文字聊天,微信不敢用语音。9、在酒店吃饭不敢帮全桌人点菜。10、总是默默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对比。16、窝里横,在外软等等。
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脑子里有一些固有认识,比如「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信任」,「利用他人是不好的行为」,「别人不应该伤害我 」,「能力强的人就应该受到重用」 等等,他们死守着这些想法,不留余地,固执,坚决。越有这种性格倾向的人,就越容易在和他人互动中感到愤怒。极端情况下会三观崩塌,世界毁掉,无所适从。
一个悲观的人,总是负面情绪比较多,有时爱往坏处想,甚至会被「前面有毁灭性打击」的恐惧感支配。 例如「这件好事发生之后肯定要有坏事情发生」,「生活乱套了」, 「我太不健康 」 ,「总在犯低级错误」, 「他是不是针对我 」 ,「后面的脚步声是不是有人跟踪我 」 ,「刚刚窗户响了,是不是有人爬进来了 」 等等,这些想法在脑子里横行霸道,耀武扬威。你就像被欺负惯了的顺从者,唬的六神无主,没有反抗意识。
人在脆弱的时候,确实会忍不住期盼一劳永逸的解脱。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一劳永逸,也没有捷径。问题就在于:生活中事事都存在完美的解决之道么?一条定律,一套准则,照章执行就足以避免一切麻烦?你相信这样轻巧的人生?恐怕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总有些麻烦是不好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但这,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要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二、心理的那个结
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往往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被这个事实唤起的,我们心里的某个想法。就是说,我们生气并不是因为犯蠢的人,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愚蠢的理解。有一套方便理解的公式,即A是既定事实,B是对事实的看法,C是结果。导致C的不是A,而是B。
对于敏感自卑这件事,要培养“就事论事”处理问题的思维。这种想法下的人倾向于客观的归因,能够承受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只是暂时的能力和技巧问题,而不是自己的人品问题。他们不会在内心否定自己。并且所有你以为在用目光定位你的人,都没有真的在看你。他们不认识你,不懂你,不喜欢也不讨厌你,最要命的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你。你一直想在人们的眼中找到你自己,可人们真的都没在看你。真真实实陪着你、提醒你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还是你的情绪和想法。 生为凡人,对自己心怀最大的期望,也就要承担着最大的失望。这本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只不过,换上别人的眼睛,总那么不甘心而已。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承担代价,承受他人(负面的)的目光。
对问题的理解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们没法要求任何人都持有和我们一样的价值观,所以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无力矫正的。能改变的,还是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是利益交换的关系,你能获得的人际资源反映了你能提供的价值。与这样的人相处,少掺杂情感成分,关注利益互换就好了。很可能一件事情在你看来是被利用,在人家看来仅仅是利益互换了一下。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只要对方不触犯规则的底线(比如法律),你就无权,事实上也无法停止他的行为。
我承认,由悲观引发的声音确实非常扰人,而且有时会让你信以为真。但好消息是它们也就这些力量了,只要你不当回事,它们做不了别的怪。不会真的扯住你的嘴角,堵住你的喉咙,让你笑不出来,说不出话。所以你看到了,你立刻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唯一的障碍就是你的想法。换言之,你还没有学会不鸟那些悲观的想法。你要相信,那些消极的想法不等于事实。
约翰·多恩的诗这样写到:没有人是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行走在世间,无处藏身,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联结。我们没有办法回避,我们也不能回避。既然不知道未来怎样是最好的,那至少先把现在这一刻过好。不要纠结,不要拧巴,不要想太多,这一刻踏踏实实地过下去,就已经是莫大的福分了。
落笔,起身,走到窗前,望向窗外。目光向下看,大地呈区块化,被一个个屏障拦截,每一个屏障范围内都有自己的功能。目光向上转移,看到没有边界的蓝天,内心突然像被打开了一样。蓝天,大海,之所以观赏的人内心辽阔壮远,因为它本身是没有屏障的。就因为心里有太多的屏障,才会感觉如此疲惫。
【《一小时外》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院墙外天空作文11-01
内实才外美04-21
外教老师作文03-04
外教来也06-16
外爷外婆800字作文03-16
大外新生活随笔02-06
梦里梦外作文1200字10-28
梦里梦外作文1200字10-28
作文一小时08-08
山外是海观后感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