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通用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1
《海边的卡夫卡》读到一半,才搞清楚了村上为何把中田这个木讷但具有着神秘性的老头与田村卡夫卡这位孤独且生活习惯良好的少年的行踪并行推进。
一开始,我是越读越迷糊,完全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与不关联的事件呀!一会是东京的中田和猫,一会儿四国的田村卡夫卡和影子,一会又是东京的中田和琼尼.沃克,一会又是高松的卡夫卡与图书馆,随之就是中田杀了琼尼.沃克后迷迷糊糊、没事人似地一路搭顺车来到四国,由年轻的货车司机星野陪同着专程高松住下,寻找什么入口的石头,一路上这怪老头两次无意间的预言都魔法似地应验,不可思议的使天空下了两场鱼和虫子,离奇而古怪,冥冥之中。田村卡夫卡与图书馆女老板佐伯相识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渐渐地与中田的所作所为接上了口,接口点就是那块“入口的石头”。“入口的石头”在卡夫卡与佐伯这边是抽象体,这五个字曾出现在佐伯的歌词里。而在中田和星野那边“入口的石头”,确是实物。当所谓的入口石被两个混混沌沌的人找到并开口后,奇幻现象出现了——电闪雷鸣,恐怖异常,卡夫卡与长他30多岁的漂亮女老板媾和了,卡夫卡与佐伯媾和虽说是田村的父亲生前的预言和咒语,但中田与卡夫卡神秘的关系终于渐出水面。中田和卡夫卡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佐伯是卡夫卡的生母吗?中田与佐伯有关系吗?等等等等谜团还待读完小说后方可知晓。
村上的这本书运用了中国章回小说花开两头各表一枝的传统手法,悬念频生,引人入胜。总体上仍是村上的陈述风格,味道甘醇,品味不够。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2
作为一部充满了魔幻色彩和荒诞意味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尝试。他选取了15岁少年作为第一男主角。熟悉村上的人都知道,他笔下的主人公无不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且思想成熟,个性叛逆,语言简洁直接。而这一次15岁的田村卡夫卡成为主人公,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方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尚未牢固确立。”
然而曾走过15岁的你我都明白,那是个以飞的速度成长的年纪,我们的思想挑战一座又一座从未攀登过的高峰,同时又如在荒原中徘徊般踌躇不前。生命的各种因素在此慢慢聚敛,冲破束缚,形成真正独立的自我。这过程是何等汹涌艰辛,恐怕今生难以忘怀。
主人公所以给自己取名未卡夫卡,显然是受了作家卡夫卡忧郁孤独风格的影响。有时候,名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自此,主人公便一直带着这种与众不同的孤独气质流浪在人生的边缘。他不是普通的少年,他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命途原本多舛,而他又是如此顽强,凭着自己意念中灵魂的指导,去独自探寻他与外界的联系,去解开他与宿命的羁绊。
读另一位主角,年近花甲的中田,却让人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尝尽了做人的辛酸。因幼年时一次神秘事故而患上类似智障病症的中田,失去了读写能力,变得一字不识。他被孤立在人群之外,过着安然而又规律的清苦日子。与猫对话,与自己对话,没有丝毫不满与不快。就在我们都以为他将安度晚年的时候,命运依然没有放过他,他在冥冥之中被指引着踏上了弄清生命起点那场神秘事故的路途。
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似,这种两条主线穿插叙述的方式让读者充分体验了阅读的快感。当主线一步步逼近交汇点的时候,我感到全身的热血都涌向大脑,以至于要站前来才能读下去。
田村卡夫卡的母亲佐伯作为书中的关键人物,是我最喜欢而又最同情的人。她的人生于少女时代失去爱人时戛然而止。悲剧源于她对桃源般生活的迷恋与对肮脏人世的排斥,她想要构筑堡垒逃避外界,打开了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入口石”,而命运的惩罚也自此而出。卡夫卡和中田的人生轨迹似乎也在那一时刻就被注定了。
经历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后,佐伯与中田相遇。两个人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也走到了终点。佐伯带着优雅的微笑伏在书桌上安然而逝,中田在无人打扰的睡梦中与世长辞。这两个因偶然的必然而被联系在一起的生命,虽然令人心中苦涩无比,却也体会到了常人难以体会的生与死的深度碰撞,灵魂变得纯净无比,在历经沧桑后回归。
此时的卡夫卡竟也仿佛注定一般地一步步走向毁灭,他的压抑接近临界,他找到了深爱的母亲,却自知永远无法再与她接近。人世间全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当他走进那座阴暗深重,象征着第三空间的森林中时,他扔掉了身上所有赖以生存的东西。使人感到一股不顾一切的`决然。生命的无力感,宿命,原罪,成人世界的险恶难测,人性的乱七八糟,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他终于走向了那永恒的虚无。
最后一刻,佐伯的意念出现了。她告诉卡夫卡——实际上也是作者告诉我们——要活下去。
“只要你得我,就算被其他所有人忘记也无所谓。”
世界是险恶的,但在某些地方,它却是无比温暖和美好的。生命即是如此,无论怎样被命运玩弄,怎样的疲累惘然,其意义就在于生的过程中。不去经历,就没有回忆,白纸永远无法给人感情。有时候活着,真的是一种比死更有勇气的抉择。
在这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卡夫卡,更看到了弗洛伊德,黑格尔,卢梭,柏拉图,他们的思想在浓云迷雾中闪闪发光,虽只是一瞬,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村上春树以他独有的手法,在人物对话中看似随意的插入这些思想碎片,却收获了极自然而精彩的效果。
也许,这就是一场荒诞的梦;也许,这是一个深重的无奈。无论怎样,在喧嚣尘世中能引起你对人性思考的也只有这些文字了。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卡夫卡是个极端,但他身上有你有我,当你看到这些影子时,不知你会不会像星野一样,对着迷雾散尽后的一切,泪水涟涟而下:“得得,以前自己是什么时候哭来着?”
无从想起。
小编,很想说的是,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虽然颜色情节不易我们接受,然而,它注定只为一些人而存在。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3
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读完。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天气晴好,坐上开往北悉尼的班车,捧着IPAD读了一路。因为一直有晕车的习惯,所以总是停顿下来看看窗外。悉尼的清晨,阳光灿烂的不像样子,金子一般的光芒均匀地洒在路人的身上,铺在路上,穿过睫毛射进瞳仁。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西装革履的人们,看起来很精神。我总是觉得西装很能衬托男人的气质,故而穿西装的男人最帅。今天想想,恐怕是那黑色,白色,灰色才能把人装点得如此严肃和挺拔。穿过伊丽莎白大街,右边的海德公园绿的发亮,莹莹地让人移不开眼。左侧透过层层建筑的缝隙,可以窥见佐治街上伫立的教堂。如此清晨,让愉悦把自己钉得死死地,全然没了昨天逃离万恶城市心情。“太明亮的天空了”,我想“仿佛可以力透纸背,书里主人公的痛苦,所经历的劫难,被如此明媚地烤炙着,还能剩下几丝痛苦沉郁呢。”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怀着如此心情,我颇有些遗憾的看过最后一行。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说道选择主人公为少年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既是可塑:未知的世界,未成熟的身心,两者碰撞,要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把蜕变,摇摆的灵魂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型,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村上选择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把关于俄狄浦斯的荒诞诅咒加诸在这个现代少年身上,让人担忧心悸。他背负着逃离诅咒的决心,要变成顽强的少年。“他沉浸在深深地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作者以为“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十五,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译者林少华在开头揭示了书中的隐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乌鸦,阿拉伯人眼里的“预兆之父”,右飞为吉,左飞为凶,因而为悖论的绝妙象征。此乃书名的第一层隐喻。第二层则是奥地利犹太血统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以及其作品的映射。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一如卡夫卡作品的悖谬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一如《海边的卡夫卡》情节所示。
读罢只能深深喟叹。村田卡夫卡君最初的出走让我深感他的灵魂深处的焦躁不安,他锻炼身体,举止成熟,考虑周全,俨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样,与他父亲加诸在其身上的诅咒不无关系。佐伯的出现,催生了卡夫卡君心中爱的萌芽。她是他的母亲,她也是他的情人。这份爱,如荒野里漫生的野火,汹涌,放肆,无法遏制,不可遏制,在心的荒野燎原。兹兹火苗燃烧理智,覆灭理性,催生激情,点燃爱欲也温热身体。他无法从诅咒的鼻息下悄然遁走,也无法忤逆命运的安排,但这一切又充满了必然性。基因间的相似导致相互吸引,并产生爱情,看似荒诞,却似乎也理所应该。儿童时期的孩子们眷恋父母,村田卡夫卡君在四岁时面对的是母亲和姐姐离开的背影。没有父爱,依恋的情感被压抑,却没有消失,它隐藏在心里的那座图书馆,无甚编号,无从拾起。而后,全在见到十五岁的佐伯后,陡然升温。与佐伯的最后一面,她让他回去,回到入口去,找到了爱,确认收到了爱的卡夫卡君,怀着对佐伯的爱恋,找回了自己,回到了现实。村上曾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少年通向坚强的孤独旅程。诚然不错。但我也坚信这个一个收获爱的故事,无论这爱来自子宫,或通向阴道。坚强,始于爱意。
可这爱意为什么不来的早些呢?倘若佐伯爱上田村先生,便没有了诅咒,也没有了母姐的离开,更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君。但佐伯是爱着那海边少年的,那是她生命的意义。因为固执地爱着,却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故事的必然。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关于悖论的观点,爱能催生坚强,爱也能促成悲剧。佐伯固执地回忆了一生,却让中田付之一炬。最后,她希望卡夫卡君怀抱着这段感情的回忆离去。
回忆,爱意,如浪花般拍打着美好与悲剧的沙滩,卡夫卡君走在那里,我走在那里,你也走在那里。
海边的卡夫卡,村田卡夫卡?
读到最后,我的头脑已不甚清晰,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可怜的思绪。
只是突然想起庄周与蝶
庄周梦蝶乎?蝶梦庄周乎?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4
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但如果要我写这篇读后感的话,我还是会写这一篇我在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两遍的《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一的样子,当时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莫大的兴趣。非常多的种类齐全的书,让人不免就在其中流连忘返。加之我又是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所以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里度过。于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就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一本书。那时我对外国的作家可以说知之甚少,充其量就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寥寥数人。而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叫村上春树。于是的,这本书就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作品,也是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开始。
第一次我看完之后,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只有“这本书的故事我看不懂啊”而已。的确让人难以懂得。整本书分了两条线,每条线都富含着隐喻和谜团。
主线是一位少年的离家出走的故事。这位自称田村卡夫卡(这位少年喜爱卡夫卡的作品,且由始至终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名)的少年在年少时被带着姐姐离开家的母亲以诅咒的方式预言了今后的命运:将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为了逃离这个命运,这个少年,“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选择了离家出走。本应该是漫无目的的他,在旅游大巴上碰到了一位叫樱的年轻女性,少年怀疑他就是自己的姐姐,并在他家留宿了几天。后来来到了位于四国的甲村图书馆,由一位书香世家的地主所开的图书馆。,图书馆的管理员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双性人却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物。卡夫卡君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
上面的主线,组成了整本书的所有奇数章节。而偶数章节就是叙说着另一条故事线了。如果说主线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话,无疑这另一条线是一部充满着魔幻色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本书的偶数段。
一位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中田,在自己还在读小学时(就是抗日战争后期),在山中与其他一些孩子遭遇了一场离奇的事故。后来大家都痊愈了,只有中田不知为何醒来后出现了智力低下的症状。时间回到现代,这位老人不知为何在事故之后有了可以和猫交流的能力,于是帮人找猫成为了他的赚外快的途径。但在有一次,在找一只名为“胡麻”的猫时被一个自称琼尼·沃克(著名的威士忌品牌)的人叫去,此人说他的宿命是收集猫的灵魂做特殊笛子,因此不老也不死,希望中田将他杀死,在被拒绝后,他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然后生吃猫的心脏,受到刺激的中田最终杀死琼尼·沃克并出走,而他也因此失去与猫对话的能力。在中田寻找名为“入口”的奇怪石头的过程中,又有天降鱼雨和蚂蟥雨的怪事,甚至肯德基门口的那位山德士上校也出来帮忙。老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青年,两人成为了忘年交。在老人莫名昏睡并逝世后,被卷进事件的青年杀掉了从他嘴里出来的白色异形。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故事线在这里慢慢合拢起来,因为其实这个被杀的琼尼·沃克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父亲。在报纸上知道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卡夫卡君为了躲避警察的盘问,躲到了大岛哥哥在深山中拥有的房子。少年深入了房子附近的森林里,歪打正着的进入了中田所寻找的“入口”,在进入后竟遇到了仅15岁的佐伯。在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少年被告知“你不应该留在这里后”,回到了本来的世界。再来到甲村图书馆后,佐伯已经去世了。少年于是于此想要回家,去面对自己应有的世界去了。在这时,似乎这位卡夫卡君已经成长了许多了,已经能够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了。
这荒诞的情节和作者运用的淋漓尽致的隐喻使这本小说十分的晦涩难懂,当时初一的我便看的一头雾水,也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中田和佐伯死得不明不白?入口里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我都弄不懂。于是在初三上学期,我又去借了一次,看了一次,看的非常仔细。晦涩的语言依旧,隐喻和疑惑也依旧。但莫名的,本是似乎离我非常遥远的卡夫卡君,却让我觉得非常的亲切。不是说这些荒诞的故事亲切,而是他在面对这些事时的迷茫惶惑的心,令我在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时有了相似的感觉。
田村卡夫卡君在故事的最后回到了他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而逃避着的现实社会。
那么我呢?我们呢?可以像他一样么?
到了现在,我已经准备高二了,我还在问着自己这个问题。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5
每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生活就是那么一种过程。
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
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写在前面。
《海边的卡夫卡》、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著。小说中,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是一位十五岁少年,他幼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出走,孤独的、无依无靠地逃往陌生的远方;当他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世界之中时,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时在现实中、有时也来自现实外。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者最终拯救了他的灵魂。
村上春树通过描写一个少年的故事(之所以主人公是少年形象,是因为少年仍然还有“可变”性,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的状态,而未被固定。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定,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把那种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籍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形、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
我在阅读品位《海边的卡夫卡》时,深深的被作者那种艺术感染力和魅力所感染;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你会感觉到,主人公田村卡夫卡的许多部分是作者,而同时又是你。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很多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元素。
第一大隐喻:“卡夫卡”在捷克语里是“乌鸦”的意思,而东京又是满城乌鸦,不时地叫着掠过头顶。在我国古代,乌鸦被视为带来幸福的瑞鸟(把他看作到来凶兆的是后来的事)日本则自古以来视乌鸦为灵鸟,以其叫声占卜吉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卡夫卡就是他自己取的名字,卡夫卡,是象征自己另一自己,象征主人公的内心的他,田村卡夫卡,叫乌鸦的少年。
第二大隐喻(是最深刻而赋有哲学意味的),《海边的卡夫卡》隐约叠印出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影子,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来比喻生活的荒谬;卡夫卡的生活和他的作品有着许多悖谬的密集体,这也是他独具一格的艺术表达风格。如:命运的偶然和必然、内省和冲动、不安和执著、懦弱和顽强、绝望和救赎。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如因憎恨父亲(弗兰茨·卡夫卡亦谴责其父亲是“暴君”,几乎终生与父亲不和)而离家出走,而最后又返回父亲留下的居所;如本书中的人物“大岛君”,他心理上向往男人而生理上偏偏是为女人;如最爱儿子而又把儿子抛弃的母亲;最爱母亲而又报复母亲的儿子;出口与入口;暴力与温情;现实与梦幻;坚定与彷徨。书中还应用到类似童话的隐喻,如:能和猫沟通,鱼、蚂蝗从天而降;识字者不看书、看书者不识字······人的精神和心智便在这无比矛盾、离奇和复杂的过程中不断蜕变,伸张和成长。
在阅读《海边的卡夫卡》时,我沉浸在作者仿佛有魔力的字里行间,仿佛自己在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世界;渐渐的潜入自身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中去,内心的矛盾,疯狂的异想,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难免会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一生中,我们一直在不断追寻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生活就是那么一种过程。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6
其实写读后感这个念头是从看《百年孤独》开始的,但是无奈实在没能看明白那本书。单单是无穷无尽的阿尔卡迪亚和奥利雷亚诺们就已经让我绞尽脑汁,更别提其中对我完全不了解的拉美历史文化的种种象征了。
《海边的卡夫卡》的情况也并不好到哪里去。虽然对整个故事的脉络大体还是明晰的,却还是感觉什么也没看懂。书里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充斥着隐喻,但翻来翻去也没能理解隐喻的究竟是什么。
即算如此,至少读完心里是不舒服的。不舒服意味着有所感触。
村上春树的书在高三到大一期间看的比较多。对他的小说不是太有感觉,剧情也好,措辞也好,总是有些晦涩了。他的小说里总是充斥着露骨的情爱描写,直接但不色情,似乎每一个行为举止都有其情感上的必要性,哪怕不得不说这类文段总是最抓人眼球的。我偏爱他的杂文,从《村上朝日堂》到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都能感受到他别致的想法思路和复古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正因为他那些有趣而古怪的想法,我对他的文章们也是爱恨分明。
即便是看不太明白,即便是理不清他的隐喻,即便更多的理解可能需要看别人的书评来体会,《海边的卡夫卡》依旧能给我一些触动。触动大多来自于村上春树的文风。我是一个容易受到别人文风影响的人。比如读鲁迅时可能写文章就会偏尖酸刻薄,而看林语堂那段时期也写过一些侧重生活情趣的小品杂文。村上春树最吸引我的,是对话。
在我看来,小说里的对话大致是小说家们自己的内心碰撞,提问,和回答。村上春树的书里,对话往往节奏紧凑,内容直白而深刻。不大像人们真正交流时会有的问答,否则难免引起摩擦。不论是田村卡夫卡对大岛、对佐伯,还是中田对星野,对话里总有一些过分直接的不流畅,和略带玄妙的莫名其妙。这类对话像极了自问自答,乃至于我也会习惯性地以强烈而快速的问答来自我剖析。书里的乌鸦是主角田村卡夫卡的另一个人格,平时指引着他亦或者回答着他的疑惑。但其实里面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如同乌鸦和卡夫卡的对话一样,目的都是直指困扰和矛盾。
当然还是得大方坦承地承认,我的资格与阅历确实没让能我读懂这本书。不过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还是能铭记在心:“你是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篇7
终于,这本书第一遍看完了 ,虽然没看懂,还是有点感想的。
或许,有段以时光,我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精神却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心在希望与失望间碰撞,世界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弋,思想在跳跃与现实之间徘徊。十五岁的田村卡夫卡君正处于这个年龄。幼年时即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之中,没有一个朋友。只能默默地锻炼身体,做自己想做的事儿。然后,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他离家出走,一个人奔向陌生的地方。决心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十五岁少年,他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家出走,投入到波涛汹涌的现实社会中去,被残忍地冲到社会的尽头,最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而返回之际的他,以彻底离开那个令人沮丧的阶段。
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时按照原计划登山一样。
抛却对文化的不认同,卡夫卡确实是一个勇敢的十五岁少年,虽然小说中很多情节我无法理解,但这种则不妨碍我对卡夫卡的惊讶之情,十五岁的他就自己走出了那个阶段,反观自己,有时依然在那个阶段朦胧而迷茫。
从《百年孤独》到《海边的卡夫卡》,两部魔幻主义写法的小说,让我看的云里雾里,可能是我对这个世界理解太少了吧 。读不出魔幻写法后面的现实意义。
魔幻主义的写法,让小说在现实与虚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够离开虚幻,重返现实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议。其实细细想来,因为他对这个现实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许是佐伯的对他的希望,或许是《海边的卡夫卡》那幅画。其实生活没有那么难,只需简单点,即可找到或者的意义。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通用7篇)】相关文章:
海边趣事作文(通用15篇)01-08
海边趣事作文通用15篇01-07
海边的假期09-14
海边游记作文(通用15篇)11-20
海边游记作文通用15篇10-13
海边捡贝壳作文(通用11篇)12-30
沿途的海边风景07-13
难忘的海边之旅07-13
海边游记10-04
骑桶者卡夫卡阅读答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