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读书笔记
《做人》读书笔记1
“做人”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诚实,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这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学“做人”,它是一个无止尽的,学不尽的过程。最近去图书馆借了本《做人》的书,读完后并不是说自已懂得了如何地去做人,但受到了很多启发。
被毛主称为朴素唯物主义者的王夫之老先生,他讲的这么句话非常好,他认为做人要做到“六然”、“四看”。所谓“六然”,一是“自处超然”。自已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超脱,什么名和利都要不去计较,特别是搞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今天更是如此。二是“处人蔼然”。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很和蔼。三是“无事澄然”。意思就是宁静致远,没有事的时候就非常清静,跟“自处超然”是相联系的。四是“处事断然”。不像我们有的时候左右为难,拖拖拉拉,犹豫不决,决而不断,断而不行,这就不对了……
《做人》读书笔记2
《论语》是儒学说中论述道德的一本书,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在上《论语》都是一部给人以深刻思考的书籍。孔子对做人的总结更是涉及方方面面。我觉得,如今《论语》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涉及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东篱子对《论语》的评价是:它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论语》中许多篇章都谈到了做人的道理,读《论语》,而这里的读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读懂。宋代大儒程颐说过“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名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可见只有读懂《论语》才能从其中获得我们想要的。读懂《论语》,走进这座道德之都,看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又如何会做“人”。
第一:求知好学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求知的警句。求知是做人很基础的阶段,但也是很重要的阶段。求知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人生在世,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当然,这里的学习,不只是学问,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也就是孔子要求的全面发展。孔子本人就是多才多艺的,包括礼乐射御书在内的“六艺”都能拿手得起。因此孔子也要求他的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又怎么能落后?光学会了还不行,“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另外,还要不断进取,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求知的高境界。所以说,这个求知里有着很大的道理,我们只有不断求知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因此,不断的求知是做人的基础。
第二:知己知人
知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人要做到就要不断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而是一种能够做到知己的精神。知己能够使人自我省察和约束,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改进自己的劣势,这才是最主要的。做到知己不易,而知道了自己优劣势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更不易了,这就要联系上一条求知好学了。而知人则是“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知人也就是能看得透别人。知人不是要自己在看透了他人的同时想方设法的陷害或者与他人作对为自己牟利。了解其他人,也就必须从他人身上学到些什么。对于他人的优点要学习,他人的缺点自己要避免,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但是要将自己的缺点一点点改掉,将优点继续发扬,不断完善自己才是知人最根本的目的。
第三:宽宏容众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宽宏的最最基础就是“包容”。实际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依赖“包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的组织。包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我们最需要的不就是包容么?现在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别人不小心踩了他一下,他不依不饶;别人说了一句他不喜欢听的话,他便记在心里,时刻找时机说回去;别人有地方比他好,他便嫉妒不已,看到人家有什么困难了,便幸灾乐祸;还有很多事情,锱铢必较,看起来他好像什么都不吃亏,什么都占上风。可是转念想想,他这样活着不累么?化干戈为玉帛需要包容,互相理解需要包容,合作需要包容,生活无处不需要包容啊,包容不只是为了更好的对待他人,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让自己生活的更舒心,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因此,学会包容吧,包容的人包纳万物,因而也拥有万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比赛时,先互相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互相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像是比赛的争斗是很正常的,但是比赛第二,友谊第一。比赛时用尽全力,但下了比赛场地,就不再争斗。但是人是不知足的,不知足便会有欲,有欲就有争。有些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或是为了利益,争得不亦乐乎,甚至为了争得一点薄利丧尽天良,害人不浅。可是利欲熏心又给争斗的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呢?物质上得到了,但精神上却失去了。同时也就是因为有争斗,礼义被弃之不见。不管什么时候,有礼的人是始终被人所喜爱的。但是这里的礼不是外表的虚伪样式,而是人们内心的美好德行。对别人有礼,别人也自然而然的会尊敬你,爱戴你。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心中始终有美好的礼义,才能体会出人生无尽的快乐。
第五:怀仁知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中关于“仁”的言论不计其数,孔子对于仁也是最看重的。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做人的根本。仁是什么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爱。爱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同事、小动物、大自然等等,我们不只能得到快乐,也能得到他人对我们的爱。没有付出过爱心的人是可悲的,满怀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但是“仁”字说的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孔子是如何做到仁的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另外孔子还提出里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的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以算仁了。
第六:乐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话是《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觉得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件事,懂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如今有些人做事,只是当做任务来做,纵然做得再好也是没有乐趣的。快乐是人与世界合二为一,做事情只有以它为乐才会成功。结合我们的实际想一想:一件事,我们如果真的他当成爱好,真正留心、细心的做,还能有做不好的事么?如今有许多人说自己学习难,可是究竟难在哪里?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没有在学习上么。今天想着上网,明天想着去KTV,学习怎么能不难呢?如是真正把心思放在了上面,那么难也是暂时的。由此我认为这里的“乐之”不只是对事也是对人。如果一个人乐于做一个好人,那么他就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仁待人;相反,如一个人不乐于做好人,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乐于做一个完善的人,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只有乐于做了,才能真正做好。所以乐之才是做人最不易的境界,正因为这样“乐之”者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做人无非就是这样的过程:学习——知己——知人——宽容——知礼——淡薄——仁爱——乐之,一步步的变得更加困难,但也一步步变得更加完善。其实做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含了他个人对于人生、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孔子也有,但是孔子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能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才是《论语》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最宝贵财富。从学习开始,让我们不断地努力并乐于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吧,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也能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会做人,学会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更加完善,对他人对社会更加有价值,《论语》便没有白读。
《做人》读书笔记3
连续看了两遍《感恩做人、敬业做事》这本书,掩卷沉思的时候,我想到了原来看过的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管第一次来中国,中午当他看到员工的伙食标准时,他说:如果吃这样的东西,就不应该做事;但是,当他下午去车间检查工作的时候,他更气愤的说:这样做事的人就不配吃饭。也许这个故事是对中国当前职场最好的诠释:中国许多企业对员工缺少尊重,而更多的员工也缺少敬业,并且双方在此博弈中似乎永不退缩!
可是我反过来再想,如果改善员工的伙食,员工就敬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想一想国家许多垄断性企业,有着超越他人的薪资,享受着他人无法比拟的福利,但他们中能有几人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呢!再者我们也经常听到公司高管因为损害公司的利益而被辞退甚至被公安机关调查,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工资不高吗?福利不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国人缺乏敬业呢?原因只有一个,是因为国人缺乏感恩。因为缺少了感恩之情,才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缺少感恩,才把自己游离于公司之外;因为缺少感恩,所以才不懂得珍惜。
国人常讲: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中国人对别人的回报常常建立在恩情之上的。而在欧美国家,讲究的是契约精神,一旦你进入我们的公司,就承诺与公司签订一份契约,而这份契约的核心就是保护公司的利益。可是欧美也提倡感恩,因为有了契约,只能保证你不会做坏,但不能保证你做得最好,而只有感恩,你才会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一样,尽心尽力去做好每一个环节。所以感恩不仅仅是对中国职场的要求,而是对全球职场的要求。
一个缺乏感恩之人,是没办法得到社会认可的。缺少对父母的恩情,你会变得不孝;缺少对朋友的恩情,你会失去朋友;缺少上司对你的知遇之恩,你可能失去你的同事;而缺乏对企业的感恩,你将会失去工作的激情,工作中缺乏自律,敷衍了事。
其实感恩并不是要求我们每天挂在嘴上,而是只有我们心存感恩之心,才会想着去回报,而这种回报,才是我们工作的精神动力之源。为了生存,你也可能工作,但你可能只追求那一份工资,工作的快乐永远被那份工资的压力所影响。为了契约,你也会去工作,但你不得不时时刻刻的算计着你与公司之间的平衡。而只有心存感恩之心,你才会有一种轻松感,你会把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当做是对恩人的回馈,你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你心里的压力和成就感就越强,而且有了这种动力,你才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
有的人会想,就算我感恩企业,可是企业有没有感恩我呢,难道我总是无偿的努力而得不到回报吗?事实并非如此,只有你心存感恩,然后通过你的努力传递到公司,公司也会感恩的做出回报,如对你升迁、加薪、增加你的福利。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双方的互动,如果你总是等你企业先回报你,然后你才被动的付出,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大河没水小河干,如果企业没有赢利,那如何回报我们呢?
当然,有了感恩,只能说你有了精神上的动力,但是仅有感恩你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敬业。
可能一提到敬业,许多人会说;敬业有什么,只要上班的时间好好做事行了;如果对自己要求再高一点会说,只要自己做的工作不出错就行了,这应该算是敬业了。实际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敬业不但要求你做“完”份内的事情,也要求你百分之百的做“好”份内事情,而且对于份内的事情,你还要有能力去提高或改进。同时为了集体的利益,你也有义务去帮助同事提高他的业务水平,争取让你团队的工作达到最优,这才算是敬业。
一个人做到敬业是要经过艰苦付出的,首先,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如果缺乏职业道德,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一但把持不住,你就可能身受其害。其次,业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好的业务能力,敬业只能是一句空谈,这就要求你要时时刻刻的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第三,敬业要求你要有一颗宽大的胸怀,工作中出现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如果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工作,那也算不上敬业。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你心存感恩,你才会敬业;而不是相反,你有了敬业的心,你就会去感恩。
现代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做为企业的所有者,为了使企业增值,在挑选经营者的时候,首先看重得是经营者个人的品质和工作态度。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敬业精神,他会得到企业所有者的青睐?近期发生的国美权利之争,为什么网络一致的抨击现任董事会主席陈晓,其中深层的原因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但是陈晓辜负黄光裕的知遇之恩恐怕首当其中,也被网上解读为现代版的农夫和蛇。想一想,一个缺少感恩和敬业的人能被中国人所包容吗?很难,因为他违背职业精神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感恩和敬业。
当然做为我自己,通过认真仔细的学习《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觉在许多地方也需要加强。如尽管也加强自己的道德学习,但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很少去换位思考;在敬业方面,也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的,有时候会对自己的工作挑挑拣拣,工作中偶尔也会出错,虽然不是大的错误,但如果不吸取教训,总有一天会因为这样的蚁穴,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新的启示,我想这些启示以后一定会让我的工作做得更好。
【《做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2.做人
3.做人
5.坦荡做人
6.诚信做人
7.做人难
8.诚信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