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学生借智慧》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向学生借智慧》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疫情期间,闲暇之余居家掬一缕寒,煮一壶茶,仔细品读袁晓萍老师的《向学生借智慧》。读完一本不到300页的书,我竟然花了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带着“研学”的姿态边读边思索,边思考边自我寻找差距,深怕错过了沿途的每一处风景,越品越有味。
袁晓萍,是我在从教路上最欣赏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作为一名女教师,二十几年如一日,倾注于研究教育教学,在全国赞誉无数。我曾经欣赏过她的公开课,惊叹于她的大气和创造力;曾经聆听过她的讲座,被她接地气的艺术折服。而今捧着她的书,近距离全方面地触摸她在教育领地上耕耘的思想,我受益匪浅,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
于我眼中,袁特就是一位智者,我时常在想:这样一位教育智者是如何修炼而成的呢?天赋凛然,抑或是名师指路?看着书名,一下子就释然了。向学生借智慧,多么有创意的书名啊!纵观整本书,作者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名师指路的“名师”,其实就是学生。袁老师处处以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以儿童真实的模样叩问教育的本质,善于从儿童学习的姿态捕捉儿童心灵的波段,调节好师生心灵共振的频率,体味到儿童成长经历中的“天然”、“本然”和“自然”,在实践教学中解锁儿童数学学习最深刻的秘密,让读者真正读懂了“学生立场”的'精髓。
《学会向学生借智慧》一书,作者从“我的儿童观”、“我的教学观”、“我的成长故事”和“我的课例”四大模块入手,结合作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全新的儿童世界,对数学教育的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重新注释和解读。书中的教学案例创新性高,教学策略操作性强,易与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曾经遇到一节“好课”,总刻意地去模仿某些片段;曾遇见自己喜爱的名师,也总刻意地去模仿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有时还去专题模仿名师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和语气。如今看来,这就是追求“学术”,学习人家教学的技艺,学得是人家浮于表层的“术”,并没有感悟到精彩背后的“道”,没有触摸成功背后的精髓。耽于表层,始终不得入乎其内。
因此,读完这本书,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到底是要“学术”还是“悟道”?这本书袁老师的“术”确实值得我好好学习并消化。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中,处处感受到袁特深厚的文字功底,标题特别吸睛,如:因为“预见”所以“遇见”、从“身入”到“深入”、从“相同”走向“不同”、要“类教”不要“题教”……没有读万卷书的经历,就没有下笔如神的精彩,很显然,特级的“特”,不仅在数学的专业知识上,更在文学阅读的与时俱进。
从“走向优秀”到“追求卓越”,对我来说这是一段难以逾越的高原瓶颈期,也曾归结于天赋的不足而停滞不前。读了这本书,突然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看见。原来的我过多追求的是“术”,沉迷于课堂评价语的精炼,执迷于课堂游戏的设计,痴迷于课堂活动的百花齐放,孰不知一直停留在技艺的“术”上,却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学生到底要的是什么?抛弃观众的表演,是没有灵魂的操作工。同样,离开了学生立场的课堂,顶多就是多一些花样,多一些自欺欺人罢了。
这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有“名师追求梦”的教师,除了要认真地“学术”之外,更要驻足“悟道”。教师的“道”在哪里?在儿童的天性里。袁老师的书中清晰地告诉我们,一课要多“炼”,让学生教会我们当老师,向学生借智慧;评价语言要从单一简明到多元生动;课堂巡视、研究视角、听课议课、学生评价等全方面地提升,更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课堂发生的声音,顺应天性,让学生的学发生在教学的最前面;要循道而立,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
其实,岂止是教师从学术到悟道吗?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波利亚曾形象地说:“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教师往往就“题”教“题”,机械重复地“题海战术”,往往忘却了从教一道题让学生“悟”一类题。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是机械性学习,往往表现在:在单一的课时学习时还可以,一旦综合复习就手足无措;做简单题目时还行,稍微一变化,就立马出错;在低段学习还行,到了高年级就会感觉吃力。我们和家长经常在问:这是为什么呢?
袁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模仿、学习止于表层,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这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需要具备思考力和学习力,尤其是需要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做题的“术”上,更要引导孩子“悟道”,当“道”的经验累积时,就成就了深度学习的学习力了。
当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习解题技术到感悟数学规律的升华,自觉完成从“学术”到“悟道”的转变。力求让课堂慢下来,多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累长时间持续思考问题的经验,不要满足于解决简单表层的题目。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我们教他们读书和写字、计算和加减乘除、图画和唱歌,而他们将给予我们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
是的,学生,正在教会我们如何当老师。
是的,《学会向学生借智慧》,百读不厌,我想还会去继续研读的。
【读《向学生借智慧》有感】相关文章:
借竹子喻人作文01-05
借花喻人作文12-16
借梅花喻人作文12-14
介绍我的智慧校园作文12-22
借物喻人作文【热】03-02
借物喻人作文【热门】02-20
【热门】借物喻人作文02-20
【精】借物喻人作文02-17
借菊花喻人的作文12-02
粉笔作文借物喻人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