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

时间:2017-11-17 17:35:00 春天 我要投稿

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看看下面的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吧!

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

  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让他们从日常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及诗句入手,把学生引入春天的美景中,由此对比想象盲人眼中的春天,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想象与思索中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解疑的基础上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整个教学流程,采用品读欣赏,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补白,深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达到美的享受。并以“读”贯穿始终,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同桌交流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范读、师生合作配乐读。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借用多种方法体会词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及时点拨,积极评价,使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比较句子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有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我特别关注了孩子的对句子的独特感悟,通过一次次引导:“听,小鸟唧的一声从安静头顶飞过,安静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安静伸出双手,她还想触摸到什么?”“是呀,安静深深地爱着这个花园,爱着美丽的春天,因此,她整天在这里——流连!”“你能读出‘流连’的感觉吗?”“老师发现你把‘整天’重读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感谢你把春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不仅读出情感,也悟出了句子的含义,更在朗读中落实了对词语“流连”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与感悟。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前,我已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例举了各自搜集的故事,并由此写启发或感悟,这样读写结合扎实的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水到渠成,教学难点也成功突破。这节语文课,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扶摸春天课文的内容】相关文章:

1.触摸春天课文内容

2.春天来了小学课文内容

3.课文触摸春天主要内容

4.泉水课文课文内容

5.荷花课文的内容

6.成语故事盲人摸象课文

7.扶?不扶?

8.扶不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