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能力作文锦集八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创新能力作文 篇1
作文贵在创新。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写作永恒的话题。“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的所未写。”关键就是写出极具个性的作品来。如何创新?一般来说,可以从立意、选材、构思、写法、语言上力求突破。
1、选材、立意创新
有同学说,这谈何容易,我们中学生的作文材料已被大写特写一空,已无新意可言。人不可以每天重复地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在于你有没有一从发现的眼睛。例如写老师的题材可谓“历史悠久”,第一个写老师辛勤备课改作业到深夜、坚持带病上课的有新意,第一个写老师勇于教改、和学生如朋友般亲密相处的更有新意。选材如何创新?选材往往是和立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引入时代活水,从小处切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这样才会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新扑面的气象。例如写社会见闻,有位同学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的女售票员接受了农民的几个鸭梨而无视规章制度,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真是无孔不入。事情虽小,却很有感触。再如写家庭生活,一位同学写的《幸福拴在老鼠的尾巴上》,叙述了一位父亲利用电脑巧妙地与女儿沟通,并以“网友”的身份借机引导、教育的事情,巧妙地表达出了小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比同类题材的新颖,不落俗套。
此外意需深掘,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2、构思、写法创新
构思体现了材料组织的能力,从所选的材料中确立写作重点,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功。目前,许多中学生在选材之后动笔就写,缺少思考,分析研究材料,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中心的应该详写,采用什么方式来写?可以采用烘托法、对比法、欲扬先抑法、倒叙法、悬念法等,不要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如一考生的《拜年小记》,写一位大学生给启蒙老师拜年,通过老师院中腊梅花的数次描写,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
作文也可以通过形式来创新。例如日记式、访谈式、求证式、短剧式、书信式、小标题式等,不一而足。如一考生话题作文《“交流”栏目的一次直播》就采用电视节目直播,分析了批评教育和表扬鼓励教育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得出感悟:教育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同学们应该正确地对待批评和表扬。还有20xx年安徽省中考作文话题“掌声”,一位考生以《一道关于“掌声”的证明题》为题;山东淮坊话题“比”,有考生拟题《我不是堕落的催化剂——“比”的申辩》;吉林省命题作文《同自己谈话》一位考生就拟了三个小标题:同自己的眼睛谈话、同自己的性格谈话、同自己的心灵谈话,设计独特新颖……
3、语言创新
语言的基本功反映在作文中,往往给阅卷老师所产生的印象差距较大,所以重视作文的语言创新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例如《港湾》一文中写妈妈反对我看课外书籍说“我爱鲁迅的书,鲁迅的书也爱我;妈妈也爱鲁迅的书,可鲁迅的书不爱她”就极有个性。能将学到的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适当运用到作文中,也往往叫人欣赏。或能写出几句让人回味、反复咀嚼的话也别有一番情趣,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不妨多做一些尝试。
创新能力作文 篇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地位,是早已得到大家公认了的。但在近几年当中,作文却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下列误区:
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作文对于学生来讲成为无米之炊。由于各种因素,当前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够,基本的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等知识是少而又少,一些学生缺少基本的文体知识。
第二、学生的阅读量太小。
近年来,随着考试指挥棒的魔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小学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更有甚者,个别同学阅读课外书还被家长或个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
第三、个别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存在着偏差。
有的老师认为,好的学生作文是老师改出来的,因此,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地改,等到改完,学生作文早已面目全非,不是自己的了。也有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个劲地讲授写法,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出素材,借学生的笔把它写出来,这样指导出来的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出现好的作品。
第四、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很少尝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又少鼓励而多批评等等,学生对于作文敬而生畏,只能仰视作文,却不能积极地进入到作文实践中去。
第五、学生缺少生活积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作文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人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20多年,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究,以学生的几篇作文为例,认为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有以下途径。
一、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文教学不是空穴来风,阅读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之源,这一点,对农村孩子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广泛的阅读中,才能挖掘文中的创新因素,加以张扬,进行创新思考,培养创新品质。
一要引导学生多读、精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得多心中有本”,有了本才谈得上创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让学生在图书室,在班上图书角(可引导学生每人选取一本心爱的读物组成)广泛地阅读,博采百家之长,为学生的新发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要引导学生新发现。广泛地阅读会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作家们的创新之处,然而任何一篇佳作,都会带有作者创新和时代的局限性。时代的变迁,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必然对此有新的看法,新的观点,有的发现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发现是幼稚可笑的,有的甚至是荒谬的。对此,教师不可讥讽、嘲笑,而应予以鼓励,并且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获得创新成功的渴望。
三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思贵求异,文贵创新,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凭借飞越的想象,甚至变形的夸张,将会使自己的作文别具一格,出奇制胜。比如读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有的学生写了《牛郎超市》;读了《木兰诗》,写下了《花木兰下海》;读了《西游记》,写下了《银行里的保安——孙悟空》,等等,一篇篇离奇的故事,夸张的形象,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创新能力作文 篇3
作文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看法转变为书面语言的过程。作文的构成需要学生善于应用语言,掌握词汇、语式的应用技巧。同时,作文也是当前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关键性的构成要素之一。高质量的作文不单单需要对生活进行模拟,还需要丰富对语言运用的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备受各方教学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初二阶段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来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作文描写与表达出来的内容或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作文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模式上来看,都缺乏标新立异之感。为了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把握写作的关键,就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指导学生养成写作生活日记的习惯
初二阶段学生大多在写作上面临着所谓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中心思想明确的作文题目而言,虽然了解题目的主旨与立意,但仍然无从下笔,内容的构思相当困难。产生以上问题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于:写作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产生这一问题的一大关键原因在于:在平时所开展的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与方法。但实质上,写作所需的素材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形成写作所需的素材材料。之所以学生无法积累素材,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意生活的细节之处,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写作生活日记。通过硬性规定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按时上交生活日记,督促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细节,不限制写作的内容,使学生将生活日记作为感悟的平台,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都记录其中。长期坚持这一习惯,学生必定能够积累相当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尴尬问题。
2、指导学生在模仿优秀范文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对于无法掌握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的学生而言,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优秀范文,从模仿开始,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但各方对于本措施的实施效果多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主要依据在于:对范文的模仿会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陷入写作思维的定势,不自觉的重复他人的语言以及思想,形成的作品也就缺乏个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但同时,优秀的范围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教会学生写作防范中最为直观与星星的手段,很多时候其价值高于了各种语言上的解释与说明。为了能够使优秀范文对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提升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灵活选择范文作品。所选择的范文作品不但需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需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观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创新。
3、认同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的逆向发散,是从与问题相反的方法入手,展开多方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与一般认知完全不同的全新见解,而掌握这一思维对于促进学生写作中的创新能力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意识出现限制,无从发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作文题目而言,很多学生所描写的作文内容往往会出现大同小异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故而,需要在作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关键性的措施在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思维,促进思维的活跃发展,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由思维的变化转变为智能层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4、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有关研究中指出: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的眼见更加的开阔,创新能力得到保障。网络资源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对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设置各种虚拟性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元素成功应用于作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中。更加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活动感官上的刺激以及相当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促进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创作灵感的激发而言意义重大。除此以外,网络多媒体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写作中对于素材,对于情感体验的交流更加的及时与有效,从而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意义相当显著。
5、结束语
大量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当中,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根本目的与要求在于:打破学生在完成作文过程当中的思维定势与习惯,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发散式思维的灵活应用,巩固对问题的认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在生活中重视对素材的积累,最终使学生对于作文的构思更加的巧妙与新颖。本文主要针对在初二阶段作业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创新能力作文 篇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准抓手。此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如何以创新能力为抓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谈点看法。
一、以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作文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可采用全命题、半命题、命题加提示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片断作文、作文填空、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续写课文结尾、编写剧本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如同游戏,兴趣盎然。
二、以夯实学生作文创新基础为抓手,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发掘收集写作题材十分重要。
1、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广泛阅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作文创新密不可分。阅读可以有多种途径:
①阅读课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
②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2、开辟第二课堂,拓展作文课堂外延。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第二课堂中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开辟作文专栏,介绍作文写作知识、技能、技巧,成立作文兴趣小组,确立创作方向,举办作文故事、作文专题讲座,向校广播站投稿、办班级学习报等形式,为学生敞开一片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
学生在第二课堂的滋润下,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地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培养兴趣、激活思维、开阔视野。学生在生活中创新作文,在作文中书写生活,提高了作文创新活力。
三、以激发学生作文创新激情为抓手,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生动的写作氛围,不要随意否定或扼杀学生某些个性化的思想,让学生用其稚嫩的文字叙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坦率地表达出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1、优化作文写作环境。在作文课上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求异思维,鼓励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提笔写作,大部分同学都有话可说,且语言流畅,这时就会出现大批优秀的习作。
2、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创新式的表达。以往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粗暴批改等现象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是不可取的。只有给予学生写作“自由”,才能使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才能使作文教学与创新教育接轨。
四、以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质量为抓手,优化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指导学生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模式,永远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不能真正养成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
1、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写出的作文对他而言,都是最高水平的发挥,也希望得到肯定性评价。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裁判式的评语,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改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2、改变作文评改的方法,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评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改能力的强弱是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批改方法。作文批改中可采用自读自改、师生共评、小组互评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使他们转换角色,诱发他们对作文评改的兴趣,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自信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相互间的交流,培养他们互相协作的精神。
在新课程的新导向下,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作文教学的抓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创新能力作文 篇5
一、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创新写作活动,这就要就学生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学生只有去生活中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体悟清理,才能够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挖掘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之水,作文反映生活,来源于生活。要学会写作文,就必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用情感、意识去观察生活,去走进生活。怎么样去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热爱生活。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特别是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百味,进而热爱生活。比如,组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悟生活,并用语言记录下来做好积累;鼓励学生发展课余爱好。总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然后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一个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写作灵感的。老舍先生曾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只要去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抱有好奇心的习惯,就能在不断地积累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对于作文创作,如何积累素材?首先,学生要拥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广博的知识来源于读书,良好的语感来源于读书,丰富的词汇来源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更提出了有明确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生阅读二三部名著”。可见,阅读积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把这么多的诗文铭记于心中,写作的时候不会愁“无米”下锅。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以班级为一个单位,可以成立了读书交流的活动组织,安排大量的写读书心得的活动,这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其次,学生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作家王蒙说过:“生活并不能直接化为创作,只有经过作家心灵的汲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变成作家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之后作家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就是说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上的积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积累。只有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将素材理论化表达出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树立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常规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僵化,止于创新步伐,不敢向前一步。而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以其独一无二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思考。
要想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树立思维意识开始。作文是针对对整个世界感受的文字描述;而世界又是十分复杂的,还随时发生着许多这样那样的变化,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任意”选材的范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使其保持对世界生活热爱和关注的心态,并能够准确而快速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表达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成就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证明自己的存在。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内心的愉悦之情是十分奔涌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宜地进行赞赏教育方式,通过一些赞赏和肯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一旦得到了第一次的肯定,就想得到更多的肯定。就会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写作中就会充满激情,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强化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三、对作文训练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对作文训练作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很多的作文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还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题目写,具体到作文的范围、题材以及体裁都是由教师指定,不能擅自更改。如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作了不少硬性规定,有位学生写的《我的爷爷》,教师罚学生重新写作,原因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这种限制型写作,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将题目改成《我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联想的翅膀,必定能写出真正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对作文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比如说写作的'自由权交给学生,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写日记、周记等文章。
对作文训练的科学合理地的安排,还需要一个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的良好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勾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财富,写出才情并茂的作文。并采用开放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拓展创新思维活动空间。所谓开放式的表达指的是教师在写作训练的范围上不作限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体裁、任意选择题材以及不规定文章的字数等内容,学生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模式。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犹如长江之水奔涌出来,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也得到锻炼和进步。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开发式的表达,并不完全是任由学生胡写乱写,而是在学生的思维未成形之前,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然后教师在加以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时,教师不可以用许多条件限制了学生地思维,让学生更多地运用自身的思想情感完成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必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挥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彰显学生的个性创作。学生可以在体验作文创作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所需要的养分,进而掌握作文创作的技法,积累作文创作的经验。作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作文 篇6
几十年来,学生作,教师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作文批改能不能创新呢?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方向。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完稿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是学生写,教师改,却不符合写作本身的规律,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尽管教师为批改作文整天忙得手忙脚乱,却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批改,重点讲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一、讲意义,让学生重视。
就是在让学生自批互改之前,教师要讲清这样做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为达到“终身受用”之目的,并不是单纯为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教方法,让学生会改。
首先,学生写完后,自己独立修改一至两遍,看一下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其次、要求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
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
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
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
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
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
再次、批语有共同要求。要写好眉批和总批。告诉学生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总的要求是多表扬,少批评。
三、分小组,让学生互改。
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有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有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四、勤指导,让学生改好改对。
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巡回加强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好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知道批语如何写,错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师要随叫随到,别怕麻烦,并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手头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多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五、做笔记,让学生有收获。
批改或复阅本组其他学生的作文时,要求学生要边批边记,即把四本作文的优缺点找出来,以便与自己的作文比较。通过看、记,把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为以后写此类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写后记,让学生谈体会。
学生轮流批阅后,再发给作者,作者仔细看批改后的作文,要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语,改正错字,病句,甚至重写,然后对照笔录的别人作文的优点,写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启示,以及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这样,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个升华过程。
七、再审阅,使教师心中有数。
学生写完作文后记,再次交上来,教师既看原文,又看批语,还看后记,并随时做审阅记录,为讲评收集素材。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以掌握互评情况;阅后记,以发现学生收益。
八、搞讲评,让学生晓之作文之理
教师经过浏览审阅,对全班学生作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写出讲评提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每次作文情况作出概括总结,并抓住普遍性的问题重点讲评。讲评要每次侧重一两个重点。
上述学生自批互改,教师浏览审阅,重点讲评“八法”,体现了作文批改创新的指导思想,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精神,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八法”使学生得到了传统作文批改法中得不到的三个提高过程:
(一)从写到改的提高过程。即从写、批两个方面来看,评价同一文章是一个把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对照、比较的提高过程。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自己做了,又看了别人如何做的,这就从选材组材、段落安排、开头结尾、中心确定、词法句型、修辞运用上一一进行比较。指出了别人的优点就学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别人的缺点,就避免了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在比较中进步,在评论中提高。
(二)从“批改”到再写“后记”的提高过程。学生改罢别人的作文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的作文,品味别人给自己的批语,有一个重新看待、重新认识自己作文的过程,这就是在评价、比较过程中,在眼界比较开阔、标准比较明确的前提下,来一个回头望,来一个比较客观的自我掂量,从而写出后记,谈出体会和收获,这无疑是知识、能力提高升华的过程。
(三)从“审”到“评”的提高过程。这一过程不光是教师的工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归纳的过程。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谈了体会后,很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原文,别的同学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以及自己写作后记中的体会给予订正、纠偏、评价,所以,浏览审阅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原文、批改评语、后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在讲评过程中分析、归纳、综合,使学生在如何写文章、如何评价文章、如何对待别人评价等方面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这一提高的效果,只有在学生写、评、后记几个环节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谈的作文批改创新,与让几个尖子学生替教师判作文是截然不同的,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差别,这表现在:学生自批互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效果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劳判作文是看完了事,而本文让学生自批互改,是全体学生的参与,重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学生活动面不同。这里有部分与全体的目的不同。教师让几个学生代而劳之判作文是单纯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而本文让数量之差。心理状态不同。前者有雇佣思想,后者是主动参与,有主人翁责任感。教师的工作量不同。前者教师可不在场,而后者在课堂上有教师的巡回指导点拨,解答疑难,并教之以方法,再加上浏览审阅,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必然多。
创新能力作文 篇7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的提到了日程上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又决定了改革作文教学又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教师和两者的交流等多方面来改革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写,写他们想写的、愿写的,让教师主动的去教,教他们如何去品味人生,品味喜怒哀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交流者与合作者。开放我们作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培养出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开放思维、开放评价、交流合作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来讲,它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我手写我心开放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游览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几个题目,有些甚至陈旧到三年级用过,四年级又见,到了五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但凡记人皆是我的表弟,只要记事就为一场乒乓球,文字倒是越来越娴熟,什么新意也没有。
文者,明道也;文者,表情也,文章的目的不同,其风格、体裁也会相应的不同,现在写作的目的却背离了作文的原意,让孩子为文而文,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成为他们丢之不去的包袱,这包袱甚至会一直跟他到高中,也就难怪学生越写越反感了。可想而知,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应付差事,既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要改变我们写作的目的,实现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只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发乎情止乎礼,就没有什么不可说、不可写的。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因此,我取消了但在作文课上写作文的要求,取消了一周一篇作文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文章放在平时,有所感就有所记,有所触便有所写,真正把写作变成学生心灵的抒发。在作文课上,我只是将他们平日的作文讲评一下,点明优劣,再让写作者讲讲当时内心的体验,让其他人触类旁通,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星星也闪光开放教师评价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擅长写景,有的擅长状物,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籍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
看过学生一篇关于写朋友的文章,他的朋友既不是他的同学,也不是他的邻居,甚至不是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而是天上的云,他写了在他失意时,云朵千变万化逗他开心;得意时,云朵轻舞飘荡与他同乐,受父母责怪时,与云彩诉心事,被同学欺负时,向云彩说委屈,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一个缺少朋友,缺少亲情的学生的内心,但是只因为作文要求中有真实的描写你生活中一个人的标准,他的文章仅仅得了60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评价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保守。
其实教师的评价也应该趋于开放,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刚才写朋友一样:让孩子们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以赞扬为主,把这点星星之火点燃。
三、心与心碰撞,开放师生交流
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评价之后,难免会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还可能使一些学生的文章定型化,没有了发展的目标,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必须有所发展,有让写作变成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以前,我们是学生写,教师讲,而现在我们应该教师讲学生也讲;学生写,教师也写,真正使文章变成师生间的交流渠道。
首先文章来自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不能用老师的观点取而代之,教师只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再次,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必须能够与学生合作完成文章。这种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教师在理解了孩子的观念,读懂了孩子的心理,在孩子的引发下有所感触,并与孩子交流,再让孩子从交流中获得新知,改进作文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出现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讲的是他与邻居孩子去捉鱼的事情,教师可以先让他谈谈当时事情的经过,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然后教师再让他根据文章说说,哪儿最有趣,他写得好玩吗?接着教师可以简单讲一讲自己的趣事,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明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不必写。最后学生根据所得自行修改,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两者做个比较。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具有真挚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这样才会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点燃创新的火花。
创新能力作文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写作文,除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外,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拓宽训练时空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兴趣而写空话假话,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就让学生从说开始,强化说,以说促写。
说话,虽是正常孩子都会的日常的生活交流,绝大多数孩子能流畅且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课堂上,他们要回答一个问题,往往就会变成茶壶里的饺子,明明有,却倒不出来了。这就需要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刚入学的学生,肯定有答非所问、说话不完整、词不达意等现象。这是正常的,老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听,细心地教他们说,并热情地鼓励孩子们说。一般孩子在与老师的磨合中就会慢慢明白老师的要求,懂得说话要完整、通顺、明了,并努力让自己做到。
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是要努力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大加表扬,让孩子们尝试成功,并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比如第一节说话课《自我介绍》就是以学生最熟悉的自己为话题来说话,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知道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暗示学生一定的说话顺序(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当学生能流利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每天让孩子们写一句话,写给老师、家人。一是可以巩固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二是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提前写话,将写的训练提前。当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用拼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便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来写话,开始是单幅图,渐渐到多幅图,学生开始只能说出故事的梗概,慢慢地将故事写得生动起来。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提高得那么快。不同的孩子进步的速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前努力,就要给予表扬。这样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平时,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下笔自然言之有物。
二、将写作变成习惯
当孩子们能用文字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让孩子们尝试写日记。在一年级时,我并没有提出“写日记”这个名词。只是每天的作业里有一项写话要求,如“用一段话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写一段话告诉老师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样的”……都是一些学生熟悉、易写的内容,所以学生并没有畏难情绪,而且我每天早上一定逐一阅读学生的文章,将优秀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将进步大的同学名字写在当天的星星榜上。这样学生都将写话当成了乐事,做起来自然是越来越好。
慢慢地,学生就有了基本的写作能力了,这时在阅读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性,更重视写作方法的剖析和运用。有时课上可以仿说,如学《风》这一课时,学生就能仿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云儿飘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向我们挥手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长发飘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抚摸我们了……”学习《小松鼠找花生》,学生就可以续说:“小鼹鼠看到小松鼠在那发呆就过来说,‘花生在地里哪!’小松鼠拔起一棵花生秧,果然下面都是胖胖的花生宝宝。”这是课上学生说的。课后我留的作业是续编故事,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编故事的乐趣,效果自然非常好。我就是这样,教材中有内容写教材里的,教材里没有就写班级或者家里发生的事,渐渐地学生就能自己选择内容写了。
三、注重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虽然日记是真情的流露,但要成为好文章,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极丰富的储备。鼓励学生多读书。小时看看漫画,听听故事,会拼音了读注音读物,从童话、寓言起步,渐渐到名著美文。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美文佳段,格言警句,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巧引妙用,努力让学生的文章文美立意高,走出平庸,走向创新。
【关于创新能力作文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关于创新能力作文锦集六篇01-05
关于创新能力作文锦集7篇11-20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7篇10-19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八篇10-13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9篇10-11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5篇10-08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10篇09-17
创新能力作文锦集七篇09-24
关于创新能力作文九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