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考
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62》
李翠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
每次到学校听课或者巡视考试,总会发现教室最后一排有几个学生无所事事:要么睡觉;要么两手托腮两眼直瞪桌面;要么手中玩弄毫无意义的小玩意;教师在前面大声的讲,他就在后面小声地说。更有甚者和老师从对立走向对抗,这种现象并不是某一个学校有,而是比较普遍―――当然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有时和老师们谈起来时,许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疼,他们说:“如果班里有这样一两个学生,那在这一两个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要比全班学生花费的精力还多。”我对此也很有感触,因为我毕竟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差异,忽视了对学生思考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没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结果差距越来越大,分化越来越明显,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固然,学校里完全不要识记和背诵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脑力活动应当占居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怎样解决这种现象?我觉得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要认为在教室里才是教学,“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可以把教材与生活、与自然相联系,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会观察、掌握知识,学会思考。例如作文课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增强其写作能力的同时,陶冶其情感,让其性情从善如流。自然学科课程的实验一定要做,而且要在实验室,记得自己在上初中时,由于条件差实验老师只是读一读,从没做过,就连一次树叶也没有让我们仔细观察过,偶有老师做个平面镜反射实验,全班学生高兴的了不得,记忆也是最牢固的。
其次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目标要求上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记得小的时候家里请了木匠打木推车,一个师傅的两个徒弟,共同下料,在一中午的时间,一个能下完做一辆木推车料,而另一个只完成一半。学习也是一样,有些学生一定时间内完成A、B两卷,而有一些只完成A卷,所以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任务分层,因材施教。拖拉机和火车的'运输量是不能相比的。
第三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只要大脑始终想正事,他就没有时间想着搞点小动作,做点小破坏。“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加强综合性时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开发思维。
【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考】相关文章:
1.《狼》教学过程
2.充满快乐充满意义
3.让生命充满爱
4.充满温暖作文
5.让校园充满快乐
6.爱心充满人间
7.让生活充满关爱
8.让心灵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