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让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韩红梅
——谈教学中忽视教育主体的现象
“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让我猜猜你是谁。从Mary 到Synny和Ivory,就是不喊你的名字。为什么你的双手在颤抖,笑容凝结在你的眼中……”
闲暇之余我悠然地听着这首歌,笑容也突然凝结在我的唇边,我蓦地想起了几天前听的那一节政治课。那是一次讲评课,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坐了一排,连教室里的空气也有几分紧张。李老师随意点了一个女生回顾了一个知识点,然后她又按照学生的花名册点了一个名字,希望这个学生重述一遍,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当我们愕然四顾时,全班学生齐刷刷地盯着一个女生,一个女生红着脸占了起来,嗫嚅着说::“您已经提问过我了。”该女生讪讪地坐下了,李老师的表情也有些不自然。
一堂课结束了,久久回荡在我脑海中的却是这个场面。
其实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并不少见,经常有老师因在课上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而不得不用上点名册,所谓的“因材施教”当然成了空话;平时见到对自己礼貌有加的学生,搜肠刮肚也叫不出他或她的名字,自己遗憾学生也别扭,师生之间可能因此就有了隔阂。我们经常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做朋友。我想叫不出对方的名字双方就不算朋友,更不是好朋友,更谈不上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抓不住学生的心育人效果就大打折扣,知识传授就不会顺畅。当教师只是个教书匠时教育就危险了。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也就是心有学生。窃以为对这种现象加以反思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堂课本身。
究其原因,首先是“班级授课制”本身的局限性。本着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其优点,但其缺点却伴随而生。学生数量多,教师精力有限,如若教师再责任心稍差的话,容易产生学生熟悉教师,教师却眼中无学生,或只有个别学生的现象。于是距离产生了,冷漠疏离感油然而生,“亲其师信其道”完全走向了反面。尤其是像政治这样的科目,一个教师同时教授4——6个班级,也许除了成绩好的学生和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恐怕鲜有人能做到熟悉每一个学生,有时叫得出学生的名字都是一种奢望,谈何“因人制宜”。
其次是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健全。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越来越多元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课堂、成绩等等,这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可喜进步。然而,缺陷总是伴随优点而生。当我们不再唯成绩是问时,我们的评价的客观性也大打折扣。于是领导优先,老教师优先,教师之间不再批评建议,教师对学生也倾向于一味的仁慈和夸赞。表面的和谐下面隐藏的是一股浊流,繁荣掺带了虚假,进步也许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退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诫我们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这无疑是值得任何一个参与教育的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中育人问题的忽视,这是我们问题的根源。“教育”由教和育两个字组成,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和培育思想健全的人是教育的主导。我们的教育还是以成绩为主体,高考看重的主要还是那几百分的成绩,当先决条件不改变时,教育中的某些改变带来的进步直接大打折扣,更何况大多数地方受客观条件(如人力、物力)的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举步维艰。重视人,关注人,让“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扎根,尤其是参与教育的人的脑海中唱主旋律时,我们教育的春天就到来了。改变了落后的思想,进步的思想很快就会促进现状的改变,而种种阻碍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如是说。只有当教师心中充满对学生深深的爱时,才能做到视学生如子,视学生如友,教学才能生动起来,而不是刻板的“教书”。解决了这个问题,师生关系才能做到和谐。当然,发现问题时及时补救,让广大的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教育也许就差不多做到了吧。
【让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相关文章:
2.蒙上纱的眼睛
3.让我悄悄告诉你
5.让我悄悄地告诉你
6.让我悄悄地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