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畅销流行中寻觅经典的出路作文
在畅销流行中寻觅经典的出路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老师让我们列出一张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十大名著。正当我认真地写着时,同桌漫不经心地往我的列单瞄了一眼,然后随口问了一句:“<镜花缘>这名字还挺有古典美的,是安意如的新书吗?”我一时愣住,无语。淡淡的一句“不是”后,我的笑容有些无奈——同桌常捧在手上的是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常挂在嘴边的是饶雪漫的新书有多好看等等,倘若她某天跟我讨论起《东周列国志》,那才真叫我惊诧吧。
那件事予我感触良多,从那以后,我依依不舍地放下我喜爱的经典名著,捧起了郭敬明等人气80后作家所写的畅销书。在一页页的阅读中,我总在思索着、研究着,企图从那些畅销流行的文字中寻觅到经典文学的出路。
很快便要升上高三了,生怕被题海淹没了“研究成果”的我,决定把寻觅到的出路记录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希望可供以后想在人文研究方面有所发展的我作为参考。
从调查资料可知,郭敬明等80后作家尽管从未获得过主流文学批评家的青睐,但因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从而得以在中国文学市场上占有重要甚至极大优势的一席之地。换言之,青少年的追捧是他们成名的关键。
事实上,如今青少年的阅读口味的确不易令他们喜欢上经典名著。他们崇尚的是“明媚的忧伤”,恰好符合青春期多愁善感的个性;他们喜爱的主人公与他们自身或身边的人似是而非,多了一种吸引力十足的朦胧感;他们迷恋的情节是现实中亦添一份梦幻,满足了他们心中美好的幻想……
而以上这些元素,在经典名著中难以寻觅到半点踪影。纵是忧伤,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那些诸如捶胸顿足、以泪洗面之类的动作显得过于矫情、做作了些,直教人起鸡皮疙瘩之余还会在笑声中难以进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自然失去了重要的共鸣;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一般不是年少轻狂的校园学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失去了把主人公的经历与自己的作对比照应的乐趣;名著中的情节安排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时至今日,在当时堪称独特前卫的元素或观念很有可能会被如今这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所淘汰……
其实经典名著所包含的某些主题(如坚守理想、抗争命运、人性善恶等),即使置于这个新世纪,它们仍有着值得人们追求的魅力,但因受一些枯燥失败的教学方式影响,这些名著常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远离于千里之外。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将经典演绎成另一种与时俱进的流行,把经典文学中足以吸引大众的魅力极力挖掘出来、推向社会,这需要文学界的大力创新。那么该如何创新呢?依余愚见,跨领域的合作包装不失为一种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上佳方式。
我认为,文学消费是受到主动推力而被动形成的,通俗点说,经典文学也需要放下架子,花点心思去“做广告”,让大众更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使大众拥有想更深入了解它们的好奇心。
成功的跨领域合作,就是一个效果不错的“广告”。如通过《百家讲坛》而走红的于丹和易中天等“学术明星”,他们无疑都是出色的教授学者,但比起某些只会埋头书堆的老考究,他们更聪明地懂得借助媒体提供的平台,为自己博得了不少名利的同时,在社会上掀起一阵“国学热”、“三国热”等浪潮,使许多不爱看书的群众喜爱上《论语》《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这是文学界与媒体界的一次成功携手;又如以充满浓郁中国风的歌词捕获大众(包括青少年)芳心的当红词作家方文山,倘若他没有与周杰伦搭档,那么或许现在的他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文人,而周杰伦也只是一名唱词含糊不清的二流歌手罢了,更无论现在受到国内外关注、持续升温的“中国风”流行文化,而这便是文学界与音乐界完美合作的一个双赢结果……
除了以上两种合作外,文学界还有更多的选择对象。在此我以《红楼梦》为例。
在《红楼梦》里,不乏众多养生美颜的美味佳肴,因此我们可以与饮食界合作,以“一段红楼事一式美味餐”等不同形式推出“疗妒汤”等养生菜式,再加上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体的积极宣传,想必会受到注重养生之道的现代人关注,从而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接触到《红楼梦》里引人入胜的情节,引发新一轮“红楼热”;“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环走來。”在大观园里,哪怕是一个低微的丫环,她的服饰也是足以令现代人艳羡的精致,所以我们可与服装界合作,请想象一下吧,当某个服装名牌把红楼梦“十二金钗”的服饰元素运用到当季服装上,当某个名模把古为今用的“时尚版红楼装”展示给观众时,那将在时尚圈中造成多大的轰动,那些总是热衷于推动某样东西走在社会尖端的潮流人士说不定就是新一代的“红楼迷”,而他们对于喜欢参考时尚的青少年来说可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呵,若是要再往下说,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那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我甚至有想过利用屡试不爽的名人效应,请一位当红明星来“代言”某本经典名著呢!诚然,我并不是一位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学的学者,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有点商业智慧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假如若干年后重新阅读到这篇随笔的我并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反而满身都是铜臭味而不是书香气的话,我也不会怀有太多的失落与遗憾。我只想对那样的我说,请你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新一个高度而献出最大的努力吧,毕竟你曾是一个不愿看到经典著作在人们遗忘的.书架角落里忧伤地孤芳自赏的书迷,毕竟你曾是一个厌恶“恶搞”经典、厌恶文化侵略的“文学愤青”。
【每日写作指导:高中生写人作文指导……】
写人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怎样才能将人写活呢?这就需要运用好描写的手法。
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特别是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有不少同学经过了3年初中作文训练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手法。他们写出的人难以“立”起来,更谈不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其实,要写好人并不难。http://www.t262.com/除了要在平时多加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常留心身边的人,对所描写的人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只有最终洞悉了描写对象的底里,明其所感,知其所知,才能将其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想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怎样运用描写手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首先,要抓人物的特征,以形传神。人和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外貌、动作、语言,还是性格,人和人总是有些地方相同或相似,有些地方不同。要想把人写活,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区别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着对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关羽、孔明等等,几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动人。在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的威猛、粗卤、机智、性急,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被生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因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一种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进行描写,写其怎么想,怎么感觉。比如课本中的《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就有一段心理直接写,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的心灵震动。另一种是对内心世界进行间接描写,这种描写,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因为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可将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来。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是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对话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人物要说自己会说的话,该说的话,而不是作者代替别人说话。二是要力求简单,切忌唠叨。
人物语言不能原样直录生活中的语言,需要修饰加工,使其简洁、明快,反映出说话者的特征。三是人物的话语还要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再次,要注意描写好人物的行动。人物行动描写不好,写出来的人恐怕就是苍白的,干瘪的。“动中写人”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舍先生曾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人物特有的性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时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相面似地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的有力表现出他的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可见动作描写在记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此外,描写人物还有种种技法,常用的有简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等等。初学写作的同学,应先学习写好一个人,再写好两个、三个,及至一群人。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描写,都应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下笔,而选用哪一种描写手法,最后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在畅销流行中寻觅经典的出路作文】相关文章:
1.在苦涩中寻觅清香
2.风尘中我在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