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作文
孝亲敬老
孙筱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孝亲敬老更是精髓所在,更应该继续发扬下去,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低的道德底线。
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
“孝顺”在我眼中就是以顺为孝,对自己的父母要以流露出最真实的真情实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遵从父母的合理意见。遇事与父母商量,不妄下定论。与父母聊聊自己最近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要关心父母的身体。
以前,在我小的时候有人对我讲了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出车祸逝世的早,到最后只有他的母亲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把他抚养长大。那时,在他小的时候非常懂事,明白同龄人所不能明白的道理。但当他踏入社会后,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也娶到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其工作也兢兢业业被经理所重视,其前程可谓是一片光明。可就是这样他却慢慢遗忘那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甚至到最后他竟厌烦自己的母亲。埋怨自己的母亲,每天来找他,每天来给他送饭,每天向他嘘寒问暖。可是,他曾否想过这些都应该是他做的事啊。就这样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母亲不行了。他的手机瞬间从手指划落到了地上。他明白为何母亲最近接二连三的给他打电话了,当他赶到医院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母亲由于患了眼疾,经常处于失明的状态,可就是这样依然用手给他包了一些饺子做给他吃,可他把自己的母亲拒之门外。终于有一天他的母亲,因岁月的牵绊而离世了。想到这里,男子跪倒在病房的地上,大声痛哭起来。他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经常与母亲谈谈心,为什么不能抽出时间与母亲散散步出去走一走。直至今日,木已成舟。任何事都无法弥补自己对母亲的亏欠。第二天,听我的朋友说他在自己家里的墙壁上刻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到底抽出了多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谈心散步呢?难道真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这样吗?恐怕到时早已追悔莫及了吧。
请大家铭记,以孝为本,以孝为先。
【每日写作指导:巧用民间熟语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包括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修饰润色,书写成文。我在训练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大量收集当地的民间熟语,并提倡学生在写作时合理运用。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民间熟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next88)俗语是民间口头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如“背黑锅”、“二百五”、“半斤八两”等;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等;歇后语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青花红涩柿——中看不中吃”等;流行语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社会的时尚性词语(包括网络用语),如“酷”、“土得掉渣儿”、“偷白菜”等。
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收集,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收集上千条熟语,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以门、纲、目分类。
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每条熟语的意思、包含的哲理。每次作文课上,我会挑选两三条给学生讲解。
个人认为,写作中使用民间熟语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合文体:即要与文章体裁相结合,从各种体裁的需要出发,忌滥用。一般来说,熟语的使用频率从应用文到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依次递增。
合语体:即要与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气口吻相结合,也就是要分场合。要分清文章某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合道体:即要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相结合。学生要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科学运用。
民间熟语在中学生写作训练中的科学运用有以下三点好处: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母语,使用母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民间熟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乐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孝亲敬老作文】相关文章:
1.孝亲敬老
2.孝亲敬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