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时间:2017-07-13 13:02:55 高一作文 我要投稿

月是故乡明

月光漫过纱窗,轻摇珠帘隔相望。烛光晕开一方书桌,攒动着不息的花火。

月是故乡明

是的,记忆里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与诗词相遇。小时候,母亲常常督促我背些古诗,说古诗可以教会我许多道理。当时的我只能怀揣着不解被迫翻开了那些穿越了百年而流传至今的诗篇。最开始接触的,大多是李白和杜甫的一些家喻户晓的诗句。

对李白的记忆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当时哪里会知道什么思乡之情,只会觉得“诶?为什么是霜呢?”至于为什么,我并没有多问,后来也就渐渐的淡忘了这个问题。但月亮在我心中已经蒙上了情感的薄纱。

而对于杜甫来说,我一开始并不喜欢他的诗,因为那些诗让我感到很压抑。直到后来,我无意间读到了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莫名的好感顿时油然而生,于是我开始寻找这句诗的源头。出乎意料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我摒弃了好久的杜甫。我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是在初二。那时我已经可以初步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感情了。这是典型的思亲怀友的诗。可诗中的意境却远比之前读过的许多同类型的诗要唯美得多。前半句是个渐变的过程——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而后半句是杜甫从夜景萌生出的“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一感触。要有怎样的思绪才会有如此的感慨!战乱将亲人与自己无情地分离,而更可悲的是家书常常不能被送到。杜甫的心头饱含与亲人相见的渴望,所以他由眼前的月想到了故乡的月。故乡的月哪是眼前这般的昏暗与冷漠?他的记忆里,故乡的月应该是澄澈明亮的,应该是温暖柔和的,绝对不是现在这样的。如此残忍的落差伴随着思念深深触动了杜甫,于是这句千古名句便一气呵成了。

思绪如云气般消散,视线变得清晰起来。我已置身于月光的沐浴之下。四围静得出奇,但隐隐约约能听得见虫鸣。这是最美的.乐章,奏响在记忆里一个又一个夏末初秋的夜晚。眼前是外婆的矮屋。外婆的屋子位于山脚,但位置却是恰到好处。溪流从山腰绵延至山下,恰好经过外婆家门前。外婆家门前专门有一个装山泉的池子,里面的水清澈见底,甘甜清凉。依旧是夜晚,夜空里徒留一轮澄澈的明月,照亮着世间。在这样静好的时光里,我和外婆,还有附近的邻居都会搬个小板凳,到外面坐着聊聊天。时不时喝一碗用山泉烧制的茶水,是热腾和清爽的口感。外婆总会给我讲这样那样的故事,大多是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正是这些凄婉、离奇的故事触动着我幼时的心灵,并成为了我的思想启蒙之一。后来,当我再次回首这些故事的时候,依然还会觉得很新奇,很美好。

回忆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紧了就变成黑暗。有些事,关于故乡的事,逝去了便不再回来。那些伫立在苍茫月下的人们,终将被时光的涛声淹没至记忆的底端,然后匆匆消失不见。当年的那些依恋,那些静好的时光,已经成为了清淡的追忆。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着巨大的推土机运作的时候,我已潸然泪下。眼前是房屋瓦片淋漓的模样,我搀着外婆站在一边,却仿佛离这老屋万丈光年般遥远。这栋老屋历经了多少年的沧桑,却毁于政府官员笔下的一道红杠。哎,多么可惜啊!

推土机一直工作到晚上便匆匆收工了,准备明天把剩下的房屋一并除去。我和外婆拿了板凳坐在一旁,就像当年那样。可心里已完全不是一个滋味。望着前方的一片狼藉,我和外婆都沉默不语。我的眼泪早已风干,可心头的淤血依旧残存下来。我抬起头,满眼尽是皎洁的月光,依旧澄澈,依旧明亮。缓缓地照在我和外婆的身上,暖暖的,柔柔的。

一会儿,肩膀重了起来。回过神来一看,外婆已经枕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她真的太累了,太累了……

很多时候,繁忙的生活熏昏了人们的大脑,人们总是向往外面新奇的世界,向往奢华的生活。但无论行走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夜晚的时候,游子都会驻足停留,仰望月空。因为他们相信,遥远地平线那端的家人,此时也正仰望着皎洁的月色,牵挂着他们。同一片月空下,他们和家人彼此深情相望。

故乡,并不是具体的房屋建筑群落,而是一种情结,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它是人们心中的乐土,也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家园。

任何地方都不及故乡。因为人们远离故乡的那一刻,思念的种子便在人们的心底扎下了根,这颗种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思念也愈加强烈。终有一天,当离家的人们看到皓月当空的时候,会扼腕长叹道——“唉,月是故乡明啊!”

【月是故乡明】相关文章:

1.月是故乡明

2.月是故乡明

3.月是故乡明

4.月是故乡明

5.月是故乡明

6.月是故乡明

7.月是故乡明

8.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