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式的初三作文
篇一:中国式标签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本应为我们祖国增添绚烂的一笔。然而如今一件件有辱中国文化的事件频频发生,“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良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这些标签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也为中国“礼仪之邦”这个称号涂抹上了一大团黑点。“中国式”标签的流行,给予我太大的压力,敲响我心中的警钟,也让我反思我们的行为。
“中国式过马路”,是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过马路就过马路吧,还搞出个“中国式”,这不小题大做吗?可回过头来看看现实,似乎还真是这样——“红灯停绿灯行”,国人都知道,可每每在过马路的队伍中邂逅领头的勇猛之士,腿脚就不听使唤了。于是,多少次的“步人后尘”之后,“中国式过马路”的提法便应运而生。生活中究竟还有多少“中国式”?
仔细想想,中国式咒骂,中国式喧哗,中国式购物,中国式踢球……当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时,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行为方式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正常”。当然,如此的“中国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但形形色色的“中国式”里,依稀可见每个人不约而同的“个人式”,正是因为有了亿万“个人式”的整齐划一,才成就了“中国式”的一炮走红。如今,“中国式”之于国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依照这样的路径,来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无规矩意识?……当这些人性中的丑陋,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以多频次、无遮掩的方式大规模爆发时,任何一种无意识的习惯都可以蔚然成风。现实中,你已然陷入了由与你有同样行为方式的万千同胞共同构成“黑洞”里。正是无数个极具负面效应的“个人式”将“中国式”推向了深渊。
可话说回来,“中国式”的标签其实未尝不可以有,我们讨论的目的也并非一味地追求去标签化,而是希望“中国式”的标签别再总沦为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希望其所担当的“式”的象征意味,能当之无愧地顶起大国风范,能顺理成章地展现权威庄重,能更多地彰显一个国度的魅力感与先进性,能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但愿,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式”的符号意义里,有的是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荣光。而所有这些的实现,公民文明意识的觉醒和“个人式”的整体改观当是最迫切、最必要的前提。让我们洗净不良习惯的污浊,为做文明出彩的中国人而不断努力吧!
篇二:从中国式游客说开去 “竹杖芒鞋”的身影已渐行渐远,火车轮船带来吞天盖地的笛鸣声;小石潭前忧郁的眼眸不见了,篝火前的欢声笑语夹带着几分浓烈的酒气充斥整个山涧;为什么残垣断壁上历史留下的名诗淡化了,要被新增的打油诗取代?为什么故宫的老钟在经历百年风霜的洗礼后,肉体还要铭记后世人的姓名?谁又知道吞吐日月光华的大海嘴中原油的腥臭?
曾经的,消失了;现有的,却层出不穷。中国被拖着,从封建社会穿越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诞生出一大批无知懵懂而又善良质朴的百姓们。
“中国式游客”,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当他们骄傲的步伐迈向世界舞台时,却被国际友人亮出了黄牌!于是,炎黄的子孙们困惑了:“中国式文明”是否还能适应国际潮流?“中国式游客”真的是所谓的“乡村野人”吗?
在国际友人眼中,“中国式游客”仿佛都带有一些恶劣因子:会悄悄将口腔分泌物吐在地上、会在博物馆里若无旁人地举起相机、会在游玩的路上随意丢下“纪念品”、会在文物古迹上刻下自己的大名、会在公众场合大声交谈、会在非吸烟区慢悠悠地吞云吐雾……一些人似乎并不在意,而这些行为只有在被搬上台面时,才能被大多数国人所重视。
著名的影视明星黄渤与外国友人在某海域潜水游玩时,发现海上漂浮着“中华”烟盒,他满面通红地将烟盒揉在手心握紧,在微博上羞愤地呼吁:“‘中华’这两个字我们丢不起啊!同胞们请自觉吧!”
铺天盖地的丑闻一波又一波地涌来,国内专家学者纷纷探讨国人素养如何提升。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行为时,我擦亮了双眼提起笔杆写下一己之见。
笔尖悬在桌案上凝出的墨珠映着我沉思的脸,该如何说服国际友人不要以一当十?但又该如何使炎黄同胞们相信“中国式游客”的行为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当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家乡八龙潭风景区婀娜的身姿在经历短短三天假期后就变得垃圾苍蝇满天飞的时候,我沉默了,沉默的再久些,便爆发了!
游走的浓墨疯狂地铺洒出我心中的愤怒,我像大多数中国同胞们一样为这些事感到羞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我全身都燃烧着沸腾着!
然而,我又停住了。我开始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游客如此不招待见?
表面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民素质普遍较低,这是事实。那深层原因呢?以鄙人之短见,这与中国国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开头说到:中国是被拖着不如现代化社会的,在被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国门后短短的一百三十年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冲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在毛泽东同志殷切的带领下,中国的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但是在辉煌的成就背后,我们仍旧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有人认为中国社会不如西方,甚至怀疑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我想说的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仅仅行走了不到七十年的时间,我们如何去跟西方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大业相比?不要忘了中国是被拖着走的,是西方文明带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而西方作为现代化的领导着,他们才是经济发展带动了文明进步,当然要比我们讲究太多。中国就像是个刚能赚钱糊口的青壮年,他的温饱问题才刚能解决,又谈何让他讲文明有素养?
所以不要肤浅地批判中国社会,不要抓着中国眼下的缺点不放,不要埋怨有些国人素质太低丢了国家的脸,不要一味地追求资本主义,不要忘了我们姓“社”不姓“资”,不要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胞们,当我们面对“中国式游客”这五个字时,应当考虑的更多,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要明白,中国仍在努力向发达国家靠拢,那些曾经留给过去的污点终将被历史的滚滚长河洗濯去!请相信中国人的素质会越来越高!请相信“中国式”前缀将不再含有丝毫贬义!请相信中国终究会在国际舞台上跳出华丽舞姿!请相信中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篇三:也谈中国式教育
一直想写一篇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是没那个胆量,可能认为自己写议论文的功底还是“菜鸟”。在拟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在犹豫,因为文章一旦涉及“国”,那将会很难下手。但是既然拟了这个题目,那我就会认真写。
前几天看焦点访谈,节目中就提到了教育改革,上面说什么十年之后教育的'春天将会来临,在那时考试与招生将会由两个部门来组织,实现“考招分离”。
说实话看了之后真的很爽,因为十年啊,将有多少人才被应试教育所埋没,而如今的我们怕是享受不到那美丽的春天了。
在初二时上网,我就经常会上网查找什么热门话题。一天,在百度里找到了一点击率超高的贴子,帖子的名字叫《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目而我却不会做》,我好奇点击查看,文中就写道:在浙江省的高考试卷上,把我的文章作为题目出了一个深层阅读,这篇阅读总共有15分,而我却仅得一分。其中有一题是“在《寂寞钱钟书》一文中,这一句‘钱钟书先生那一生不羁的灵魂,也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中的‘格调’二字用得非常好,请问好在哪儿?”我看了这后顿时傻眼了,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顺手一写,我哪知道怎么回答啊!
看了这个贴子,我感触颇多,也跟了一个两三百字的帖。
是的,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公式化,越来越圆圈化,学生答题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公式,比如说像什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东西。引出文章中心论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话。试想这些真的是我们想出来的吗?答案是NO,老师教的必须这么答,才能得分。
曾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道德有了标准是值得庆喜的,可是考试有了标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上次语文诗句默写中有一题:“站在高山之巅你会想到?”答案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我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却错了,我不禁想问改试卷的老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写高山之巅的诗难道只有一个《望岳》这种公式化的中国教育必须改变!”
我还记得老师在讲怎样写议论文的时候,说的是先提出论点,再举例论证,然后再总结。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听,而且对议论文产生巨大反感,因为它很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而且老师还强调在议论文中最好不要出现“我”,为什么不能有“我”?难道文章不是“我”自己的看法吗?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格式化,它在扼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造力。
再谈中国教育的定式化。
这一点广泛分布于理科学习方面,老师们总是注重讲定式、定理,却很少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究,这一点几乎导致所有中国学生最致命的一点——动手能力差。曾经有上海一所中学,老师让一位物理尖子生去换电灯泡,这个学生弄了半天也没有成功,最后急得大哭。我也不会换灯泡,我的物理电学也学得不够好。但我想连灯泡都不会换,那些公式又有何用?
教育还一直在吵着改革,姓“考”还是姓“素”这谁也不好说。应试教育纵然有“公式化、格式化、定式化”的缺点,但终究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中国式教育要改变,作为学生我更希望是介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就像治国一样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也要注上“中国特色”的商标。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评论应试教育的话结尾:“我们都是坐在火车上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了方向,我们谁都不敢跳车。”不过我相信敢跳车的人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一个,教育改革,我期待!
篇四:中国式爱情
往年看美国大片时,总是看到形形色色的男女,在混乱迷离的酒吧中,你一言我一语,觥筹交错,以热烈火辣之势迅速坠入爱河,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极度癫狂的人类,到最后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寂寞。
然而,日本的妇女简直不敢恭维,仿佛生下来便来匍匐在男性脚下,裹着繁缛的和服,对于丈夫的请求也只有一个“是”字。这种堕落地一塌糊涂的女性制度,才造就了日本看似宁静荣光的景状。
相比起日本的彻底偏向和美国的极度放浪,中国似乎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折中点。
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虽还未完全脱离人们的思维,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女郎哪个又不是巾帼不让须眉呢,那些仍存在的游离封建,总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彻底消逝。而剩下的,便是鲜红色的共产党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
就像我一直所赞同的诗经,许多人将它评为靡靡之音,可是关雎中,清波隐隐下也曾有一人为自己踌躇难安昼夜不寝,用那样鲜明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古时候的男女总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是抵不过的,而剩下的也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深刻历史斑驳的古桥,射入泸州的月光,悠悠撒入夜幕的万家灯火,情人幽会渔船,两相无言,赤脸相对,闻着河畔淡淡的青草味儿,荡漾的蜜味儿,思缕万千。然而,二十一世纪光荣降临,清新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深入骨髓的粗犷。
不过,这粗犷我是相当爱的,古时候的环境再优雅,感情再青涩,也不如有情人终成眷属来得实在。比如,同一时期诞生了许多网络用语上的女汉子,还管什么三七二十一,有情了就跟老娘回家,无情了就去天涯另找芳草。这种干脆是外国所不存在的,西方国家少了一份纯洁,而某些东方国家却多了一份胶着。
中国式的爱情,总的来说就是多了一份干净,这份干净从古时延续至今,在中国
有很多剩女,剩男,我倒觉得比那些离过婚的女人男人要好得多,你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干干净净地出嫁娶妻,从一始终,养活的起你自己,自立自强。最终,相濡以沫的才是爱情。
【有关中国式的初三作文】相关文章:
1.中国式平衡作文
2.中国式爱情
3.中国式请客
4.中国式标签
5.中国式过马路作文
7.中国式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