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文化遗产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网友原创文章 > 说明文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做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精神的,即"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古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而对国情的了解也少不了对书籍的研究;历代的书籍是文明发展的见证,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并能古为今用。
2) 敦煌的莫高窟内的壁画是祖先留下的灿烂的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了"敦煌学",但研究并没有穷尽,这笔遗产是我国特有的`,但不幸的是大量资料流失国外,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拥有的这笔遗产。
3) 建筑中有我们的文化遗产,文艺中有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虽然宝贵,却并不神秘,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身上……
4)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渐严重:岁月的冲蚀,盗贼的凯觎,资金的缺乏、管理员的非专业化等等,为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5) 文化遗产的命运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有关。清末民初人们对京剧的热爱如痴似狂,形成全国性的热潮。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京剧的节奏显得有些慢了,那么再往后京剧的命运如何呢?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狂墨"现象的思考
关键构思
1. 以"狂墨"现象为切入点,批评书法艺术中形似而实非的做派。
2. 通过分析"狂墨"现象产生的原因来阐述循古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几年,书坛刮起一股"狂墨"之风,血气方刚的青年争相效仿。例如去年由中国书法协会水穿石分会举办的"玉鹤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收到的参赛稿件竟约有40%是"狂墨"式作品,不得不令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谓"狂墨",就是"在书法创新上不讲字学,不讲笔法不拘结体,踢开传统,随心所欲涂写"(著名书法家拙庐先生语)。有的甚至还用"大写意"的方法,对字的结体进行夸张变形,并用浓淡墨书写,以致涂出来的字东离西散,翻云滚沙,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酒而神经失控一样,颠三倒四,的狂"得令人望而生畏!若把这些"狂墨文字"当作具有时代气息的高境界艺术作品,笔者确实不敢恭维。斗胆说一句,这简直不属书法范畴!若这样永无止境地"狂"下去,书道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该刹住这股日益吹卷书坛的"疯狂"之风。
显然,"狂草"书法古来就有,唐代张旭、怀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字如暴雨旋风,飞龙舞凤,然而结体和用笔都颠得有度,醉不失控,狂而不逾矩,不像现代的"狂墨"那样,无法无度,令观者莫名其妙,越看越糊涂!
之所以出现这种"狂墨"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狂墨"是风云滚滚,万法随我意,这大概和新时代的青年人心潮澎湃,思想开放,不愿受古法限制的心理和新时代生活节拍急剧等因素相适合。"狂墨"虽有其一定的"艺术效果",投了某些人之所好,但这是一种以传统古法的否定,甚至背道而驰的"艺术"。传统古法的"九势"、"八法"等规矩法度,是先贤们长期实践的结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而"狂墨"则是靠抛开传统法度,我行我素而投青年人之所好而风行的。从书法角度看,"狂墨"不是瘦骨嶙峋的麻杆架,就是体态臃肿、有气无力的"墨猪",其中虽然的少数处理较顺眼的,但整幅败笔连篇,浓淡墨处更是虚浮松散,犹如风飘败絮。整幅?quot;狂墨"书法往往艺术格调并不高,结体的过度变形倒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实是书道的一条下坡路。若再按此"狂"下去,将把祖国的书法传统、先贤结晶一"狂"而尽,把将来的书法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四不像"图案!
幸好现在的老一辈书法家们独具慧眼,他们大力提倡师承传统古法,反对"狂墨"。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书展"中(该大展系全国性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书展,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办)收到约12%的"狂墨"作品,但没有一件入选大展,这不是给热衷"狂墨"者敲响了警钟吗?
出现"狂墨"的另一原因是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对于传统的规矩法度觉得可望而难及,对古法浅尝辄止,但这些人往往却又急功近利,因此传统正道不走,不扎实打基础,而选择了一些所谓"窍门"、捷径",想来个出奇制胜,一鸣惊人。于是随意肢解文字,盲目创新,逐渐地就"狂"了起来。这等人功底差,虚荣心强,"狂"得越高将跌得越惨。
学习任何艺术都必须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书亦然。面对"狂墨"现象,青年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一昧随波逐流,华而不实,我们应该尊重古贤,循规蹈矩,认真师承古法,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打基础。在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不逾规矩。再者,学书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三思难下笔,一技几成家。"这句话道出了学书的枯燥、艰难,决非一年半载就能学成。"字无百日功",浅尝辄止者是不成大器的。
因此青年人学书法,也不能凭激情而我行我素,信手泼墨,更不能急功近利偷"捷"取"巧"。只有从古人入手,认真打基础,古法熟了,自能生巧;要想创新,必先循古,决不容许有半点"狂"。也只有这样做,"狂墨"之风才能刹住,否则将给书坛造成新一代书法危机!
第一次京剧讲座
关键构思
1. 由"我"改变了对京剧的态度的角度来表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2. 工笔描写一个京剧演出的场景片断。
我对我们的国粹--京剧一向知之甚少。有人曾说过,京剧是中国的歌剧。可我从小偏爱西方的歌剧,常被它气势磅礴、辉煌壮丽的交响音乐与音质优美圆润的美声唱腔所深深吸引。对于京剧,我不喜欢它繁冗嘈杂,曲调千篇一律的伴乐;对于其间的武打场面,演员的武功技巧,我甚至感觉到勉强与做作,不能完全与角色融合起来。
然而就在这天下午上海师大的京剧演员来我们学校演出之后,我原先的想法第一次得到转变。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郭睿明的虞姬舞剑。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带车来,台上没有布景,只是一个空荡荡的世界。这时,一声低沉悠远的鼓声响起,仿佛从远方天际悠悠传来,把人带到那个空旷悲凉的战场,二胡凄美柔婉的旋律也随着缓缓流淌着。虞姬伴着音乐,开始移动着沉稳的步伐,徐徐地舞动着双剑,动作不紧不慢,优美柔和。随着鼓声节奏不断加快,二胡旋律也越来越高亢,越来越嘹亮,虞姬急速地转动起身躯,双臂有力地挥起长剑,仿佛就要把那腔愤恨、无奈、悲恸宣泄……此时的一琴,一人,一鼓却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临死前的柔弱女子忧怨、刚强、伤痛的精神世界。我不由想起了西方的歌剧。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没有一件道具,连伴乐也如此简单,更没有唱词,艺术的表现力却这样丰富,打动人心,是西方音乐家难以企及的。
这一次的京剧讲座很快结束了,它却是使我真正认识我们民族瑰宝--京剧的开始。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与含蓄、简洁。想到这里,不由为先前的偏见羞愧万分,因为它来自于我的无知与肤浅。多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吧,因为了解了它才能了解我们整个民族。
【科技文化:文化遗产】相关文章:
1.文化遗产作文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