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一瞥作文
课间一瞥
“叮铃铃”下课了,这铃声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把“牢门”打开了,使大家重获自由。
瞧,有一些尿急的同学,已经抓紧了裤裆蓄势待发,只见他的脚已经伸出了桌脚,屁股微微抬起,做好了冲刺的准备,老师刚说“同学们,下……”他就冲进厕所,当老师再说“课”时,他又迈着小碎步回来了;还有一些上课睡觉的同学,一听见下课铃声猛地站起来,一边嘴巴念着“下课了,下课了吗?”一边冲出了教室,这些动作竟然是一气呵成的,课间的放生大会炸开了锅。
课间大爆炸
下课了,玩卡的同学连忙聚集在最后一排开启了他们的“小赌场”,大家纷纷拿出他们“赌注”,玩得激烈时他们又是敲桌子又是拍凳子,可热闹了;“啊喔啊喔喔……”听,我们班的歌疯子又在开演唱会了,他边绕桌子边唱歌,看得我头昏眼花,可他却不亦乐乎,随着他的速度,歌曲也时快时慢;瞧,那些女孩子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开始聊天了。她们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便再也关不上了。
作业大赶集
下一节可是语文课,语文老师——冯老师,可是连校长都敬他三分,但我们班的有几个不怕死的同学竟连作业都没做好,他完了,只见他的手动得很快,一个个有力的字出现在我眼前,我忍不住想去破坏一番,于是走到他身边故意撞了他一下,一条既清楚又明显的长线挂在了本子上,当时的他又急又气,恨不得能把我吞下去,我朝他拍了拍屁股就逃之夭夭了,他连忙赶作业,生怕上课之前做不完作业被老师罚,可怜哦!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大家连忙坐在位子上,等待着又一次下课。
【写作指导:中小学生作文写作角度尽量多样化】
小朋友写作文常常写人,但许多小朋友写出的人物形象往往非常单薄。
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扁《我的老师》,他为了写出这位老师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就在作文中写了三个事例:李老师为我补语文;李老师为我补数学、李老师为我补自然。他写的都是补课的故事,仅从一个角度去描述老师,这样的作文就会让我们感到内容重复又单调,缺乏生气。也会给人一个印象:这个老师除了补课,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又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我的同桌》,他写这位同桌学习认真,并且勤奋,他写同桌吃了中饭坐下做作业,课外活动坐着做作业,吃了晚饭又坐下做作业。写来写去都是做作业。其他事例一个也没有。这又是一篇单调乏味的作文。
要想把一个人物写好,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懒”爸爸》。他写了爸爸“懒”得去理发的故事,头发长得很、有时象乱草。他又写了爸爸“懒”得买菜、烧菜的故事,爸爸经常啃实心包。他再写了爸爸“懒”得买新衣的故事,爸爸穿的都是过时的老式衣服。这位小朋友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这位爸爸因学习忙、工作忙而“懒”了其他方面的特点。三个小故事,角度不同,就能“立体”地把这个人物形象显现出来了。
又比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邻居老爷爷》。写位近七十的老爷爷。小朋友在作文中写了这么几个事例:爷爷很少看电视,大热天也坐在那儿看书写东西;小朋友到他家里玩,他总抽出有趣味的书给小朋友看;有时要考考小朋友的英语,叫他们背单词;有时还一边给小朋友讲中外古今的故事,一边给小朋友轻轻地打着蒲扇。作者写了四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把邻居爷爷的精神风貌形象地描述了出来。这样的作文就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会让人感到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
描述人物要多角度,这也是文学艺术的一个规律。比如摄影师拍电影,电视记者拍电视,他们绝不会把摄象机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他们会常常变换手法,如一会平移,一会儿升,一会降,一会推近,一会拉远,一会儿抑拍,一会俯拍,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距离去拍摄人物的。这样拍出来的电影、电视中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假如摄影机只对准一个方向拍,那拍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会象上海人说的'成了瘪三了。
当然,要会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人物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注意观察,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把要观察的人物的形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细小的言语、动作、眼神等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甚至“写在本子里”。第二,要审清题意,确定好要描述的重点。有了明确的主题,再从平日观察来的众多的材料中,挑选出几例生动而又典型的事例来。挑选事例时,一定要有意考虑要从不同的角度,要尽量避免单一角度。第三,写事例时一定要写好细节,写人物的一举一动,写人物只言片语,用简洁的文笔、生动的语言、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人物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了。
【课间一瞥作文】相关文章:
1.课间一瞥作文
2.课间一瞥作文
3.一瞥作文
4.军训一瞥作文
5.作文校园一瞥
6.校园一瞥
7.食堂一瞥
8.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