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条路作文
换一条路
我最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小片段,让我得到了一个道理。
有一位老人在高路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从窗口掉了一只刚买的新鞋,周围看见了的人倍感惋惜,都想:要是我能下火车,然后把新鞋捡上来,再上火车该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穿了,这双鞋从外表上看起来应该很贵。不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使周围的人怎么都想不到,老人竟然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周围的réndà吃一惊,周围的人向老人问道:
“这么好的一双鞋,你干嘛扔了。”
只听老人解释道:
“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还能穿呢!”
看到这里,我脑海中隐隐约约出现了这样的一次事情:有一个人很喜欢建筑和画画,不过他打算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建筑上,可是他最后在建筑上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在画画上获得了成功,为什么呢?其实,当他失败的那一刻,他打算换一条路走,打算把所有精力放在画画上,最终他在画画上取得了成功。
是啊,现在这个社会人才缺乏的是勇气和尝试,总幼稚的以为只要有一个自己的自留地就拥有了长远的经济,殊不知,自己身后还有许多的机会等待自己的把握,还有许多的坎坷等待自己去跨越,还有许多的困难等待自己去克服,一味的死板,只会把自己的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就算有一双翅膀也不能高瞻远瞩,一味的死板,只会把自己幼小未发芽的梦想扼杀于摇篮,一味的死板,只会使自己堕入懒惰的深渊而止步不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过后找不着南北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
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达到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每日写作指导:巧用民间熟语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包括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修饰润色,书写成文。我在训练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大量收集当地的民间熟语,并提倡学生在写作时合理运用。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民间熟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流行语等。(next88)俗语是民间口头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如“背黑锅”、“二百五”、“半斤八两”等;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等;歇后语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青花红涩柿——中看不中吃”等;流行语指在民间流行的反映社会的时尚性词语(包括网络用语),如“酷”、“土得掉渣儿”、“偷白菜”等。
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收集,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能收集上千条熟语,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以门、纲、目分类。
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每条熟语的意思、包含的哲理。每次作文课上,我会挑选两三条给学生讲解。
个人认为,写作中使用民间熟语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合文体:即要与文章体裁相结合,从各种体裁的需要出发,忌滥用。一般来说,熟语的使用频率从应用文到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依次递增。
合语体:即要与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气口吻相结合,也就是要分场合。要分清文章某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合道体:即要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相结合。学生要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角度出发,科学运用。
民间熟语在中学生写作训练中的科学运用有以下三点好处: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母语,使用母语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民间熟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乐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换一条路作文】相关文章:
1.换
2.换座位作文
3.换座位作文
4.换座位作文
5.换座位作文
6.换同桌作文
7.换梦想作文
8.换声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