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1
挫折是人心中的恶魔,想忘也忘不了!当挫折缠绕在身上时,不要让挫折阻碍你,而是把挫折当做垫脚石继续往前迈进。从前从前,一个农场的主人养了两只驴子。某天,其中一只驴子在农场附近游玩,一个不小心跌入一口枯井里,它不断的哀嚎、吶喊,直到主人听到声音赶来相救。主人试了各种方法想把驴子救上来却都徒劳无功,最后主人只好用沙埋了它,驴子也任由沙子埋没,归天而去。
几天后,另外一只驴子也出去游玩,又跌落枯井,主人再次前来,直觉认为这次也和上次一样,所以直接决定用沙埋了它。神奇的是,驴子一次次抖掉身上的沙,沙子累积后高度逐渐上升,驴子也跟着上升直到井口,主人惊讶的看着跳出井的驴子离去,久久不能回神…
同样的事,不同的驴子有不同的做法,我觉得挫折就像是沙,克服便成为向上的垫脚石,放弃就让挫折得逞!下次你还会让沙子埋没吗?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2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很久以前,动物王国决定办一所学校,以此提高动物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所学校招录了鸭子、兔子、老鹰和泥鳅,开设的课程有游泳、跑步、飞行和钻行,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动物能够掌握各种本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动物们到了学校之后,很快就通过了自己擅长的课程,但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于是学校中经常发现勤奋学习的动物在学习:鸭子在练习跑步,兔子在练习钻行,老鹰在练习游泳,泥鳅在练习飞行。虽然动物们很勤奋,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并最终发现没有学会别人擅长的课程,还由于缺乏练习的时间,把自己原本擅长的课程考砸了。
不难看出这则寓言的寓意就是:学校教育应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基础而展开。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潜能进行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每位教师都清楚,而且都只它是千真万确,但由于班级学生人数的猛增,要想达到因材施教的境界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就真的只能“独善其身”了吗?“因材施教”就真的不再具有教育意义了吗?
虽然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个性,但在特定的群体中却有着相近与相似的学习个性,正是相近与相似的学习个性的存在,又为我们提供了师生共享课堂的思路。那就是,李校长提出的分层教学。随着分层教学的出现,我们就不用再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只需适应班级中具有不同学习潜能层次的'学生群体。
教育是一种慢艺术,它需要老师冷静的思考、冷静的分析,它需要老师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田,它需要老师聆听每位学生的心声,它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所以尽管在我们班级人数极大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些,就不怕我们的学生人格不完美,身心不健康。有了这些还怕什么呢?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3
贾灵与田汉都是刚入学的小朋友。贾灵的爸爸妈妈开小卖店,终日满面春风,生意红红火火。贾灵自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穿着也入时。人称小精灵。田汉的爸爸妈妈都是入城三年的农民工,虽是忙于生计,倒也乐观大度、随遇而安。田汉自小便憨态可掬、大大咧咧,有人讥笑他,他不以为然,反而哈哈一笑:“爸爸说:男人还是憨点好。”因此,人称小憨子。
开始,大家都 挺喜欢小精灵,小朋友们更是围着他打转。而小憨子认识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他不善言辞,身旁小伙伴寥寥无几。可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小精灵身旁的小伙伴越来越少,性格也变得郁郁寡欢,成绩也逐渐下降。而小憨子却恰恰相反,身边的小伙伴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成绩也明显上升。
细心的老师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终于悟出了问题的根源。小精灵每次从家里带来水果、零食,总是避开众人,一个人躲在偏僻的地方,自己慢慢享受。而小憨子每次从家里带来水果、副食,总是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
由上述小故事,引发如下思考:
一 、得与失
太计较个人得失,反而会得少失多。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曾经指出:欲得之,必与之。 小精灵维护了自己眼前的物质利益,却失去了朋友的信任和得到大家帮助的机会。而小憨子将自己的水果、副食与大家分享,眼前虽有小小的物质损失,却赢得了信任、赢得了友谊、赢得了得到帮助与进步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 吃亏是福” 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在判断得与失时,必须从物质、精神、友谊、亲情、眼前与长远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权衡,才不失偏颇。
二、 智与愚
人们对智与愚有着不同的认识。普遍认为,工于心计是智慧的表现。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其实是愚蠢之举。很多人花言巧语、哗众取宠,以为这就是聪明。但真相总会被人识破的。人们不仅会听其言,更会察其行。只有踏踏实实、潜心钻研、虚心学习、诚恳待人,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这才是智慧的源泉。智与愚可以相互转化,它受情感制约。情商与智商是相辅相成的。小憨子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从而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与友谊。营造了进步的环境。即使从物质的得失而论,今天他让自己的十个桃子与十个小伙伴分享,也许今后会有更多的小伙伴让他分享苹果、李子、荔枝……的滋味。古人云:“大智若愚” 是极有哲理的。
三、 性格与环境
大教育家孟子云:“ 居移气,养移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时刻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与心灵。习惯为自然,便形成性格。性格的好坏往往决定人生。小精灵的爸爸妈妈经营小买卖,必然斤斤计较,而满面春风、能说会道又是经商的必然手段。小精灵能不受其影响?而小憨子的爸爸妈妈身为农民工,必然饱经挫折、坚韧不拔,从而形成随遇而安、乐观大度的个性。这对小憨子的坚忍大方性格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身教重于言教,怎样以身作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很值得探讨的。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4
孔子是2500年前的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和他的学生在各个诸侯国游学。有一次他们在陈国和蔡国一带陷入困境,孔子好几天都没吃到米饭,连续七天都靠喝野菜汤。这一天他的学生颜回终于讨到了点米回来给孔子煮饭吃,可是在饭熟的时候孔子却发现颜回在偷吃锅里的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回到自己屋里。不一会,颜回把饭端到孔子面前,请孔子吃饭,孔子却不肯吃。孔子说:我昨晚睡觉做了个梦,梦见了我去世的父母,你帮我把这饭弄干净点,我要用它来祭奠我的父母。颜回连忙摇手阻止:老师,这饭不能用来祭奠你父母,刚刚有煤渣掉到饭里了,虽然我把沾了煤渣的饭检出来吃了,但还是不能用来祭奠了。孔子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颜回,感叹道:人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啊!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所以要完全了解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刚接手初二(2)时,有一个叫小一的学生让我伤透脑筋。他爱讲话,与周围的学生总有说不完的“费话”。坐不住,坐在座位上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打扰他人,中午同学休息,他不是捅咕这个,就是招惹那个,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他课间经常尖叫、争吵、捉弄人,疯闹,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顾后果。据家长反映他初一因为疯闹胳膊曾先后两次骨折。
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而分散。我对他多次的教育,都因他再次犯错而宣告失败,所以我坚信他是不可救药了。有一天中午,他去英语老师那补习外语,我在教室领着学生们练习古文加点字解释。我本以为中午回来的他不会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早已将训斥他的话语想了好几个来回,可是这次我错了!他用下课休息的10分钟时间练会了考卷的内容,并于第8节自习课主动找我考试,而且答案全对。我为自己的错误判断感到羞愧难当,有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惭愧。而此刻我脑里出现的竟是小一帮助年迈行动不便的奶奶倒尿盆,为班级做了两块非常结实的擦包,主动修理班级的广播器,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冲刷清扫男厕所的小便池,学习要求上进不敢落后,有板有眼的主持新年班会,帮助同学一起进步,英语课代表工作认真负责,关好窗锁好门全班最后一个走……的情景。我知道我错怪了我的学生。
长时间以来,学生的谎话使我厌恶,不知不觉,我便开始用怀疑否定的心态揣摩学生的言行举止,他们的言行都会被“精明”的我打上个问号,好像学生言行的背后有一个弥天大谎似的。我明白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学生是看不真切的,只有摘下那副眼镜方能看到绚烂夺目的花朵。我知道要想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得克服人性的种种弱点。不要对学生抱有成见,消除偏见,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应该相信我的学生,与他们坦诚相处,因为相信他们其实就是尊重我自己。偏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持有偏见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这不会是智慧的选择。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班主任工作需要理论构建,也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性的种种美德,用你的美德影响你的学生,意义更将深远,美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有成而谦卑,才会大成;有爱而不择,是为大爱。爱你的学生就爱他的全部,不论是他们的优点,还是他们的缺点。用你的德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感染他们,不要让自己背离真实阳光,生活在偏见责备的阴影里。这就是我由孔子的这则故事得到的思考。
【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相关文章:
2.引发思考的作文
3.鸟儿引发的思考
4.引发的思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