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少年游》

时间:2017-11-02 12:03:25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柳永《少年游》

柳永《少年游》1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柳永《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柳永《少年游》2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宋代: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鉴赏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柳永《少年游》3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岛 一作:鸟)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

  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赏析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

  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柳永《少年游》4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

  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注释】

  1、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2、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3、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4、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5、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6、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7、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赏析

  这是柳永另一首写得极好、极具真性情的词。风格也颇为特别,不壮阔,不疏朗,反而有一番沉郁和朴素,在柳词中是不很常见的。

  今天本想偷个懒,直接把叶嘉莹对这首词的评论贴上来。因为叶先生讲得实在太好,我写什么反正都是多余……索性大家自己看,一起学习一下。但似乎有另一个公众号之前已经贴过一次,我就没法发了。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叶嘉莹《论柳永词》,网上应该有。分析得不能更到位了。

  但我想每个人也一定会有其独特的感受的。就算读了叶先生的文章,仔仔细细地揣摩体会了这首词的种种好处。但若说从情感层面的被打动,每个人肯定有其不同之处。

  就像我,因为喜欢柳永,所以不免带着许多感情。对这样固执、任性,坚持追求自己内心向往的人,总是情不自禁地产生许多喜爱。而我知道他被整个士大夫阶层排挤,一生不得志,也就有许多悲伤和触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对自我的肯定和追寻,向环境的抗争或隐忍,竟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人生课题。

  所幸那些坚韧和执拗,哀伤和看透,薪火相传,从不熄灭。

  贴拙作一幅,略表志意。

柳永《少年游》5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关于柳七的词,我知之甚少,却独独偏爱这一首。《少年游》虽不及《望海潮》富丽,不及《雨霖铃》隽永,但也字字珠玑、句句洗练,是他羁旅愁思的代表作。词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些质朴,可见他褪去风月公子的锦衣后,淡雅如兰的内在。

  这应是一个斜阳倦怠、日薄西山的黄昏。薄霭笼罩天边,几缕落日余晖纠缠飞舞。夕阳的光微阑,遥遥望去像是一道飞紫流金的霞缎。而秋日时光寂寂,几片在微冷的金风中飘零辗转的落叶,最终也零落为泥,了然无痕。在这样的黄昏,他骑着一匹桔瘦的马,缓缓行于长安旧时的烟雨路上。秋意阑珊,西风疏凉。乱蝉长嘶,人心亦凌乱而惆怅起来。许是到了清秋的缘故,万物都变得萧条了。春华秋碧,如同韶华白首,不过转瞬。

  没有埋怨,亦没有哀婉悲叹,只是略有些惆怅凝结心头,剪不断,化不开。徒步旧时径,去岁笑语依旧,却只留一句“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柳永——这个以多愁才情和多舛命运闻名的词人,牵着缰绳,望断了秋风沙原,目光极远。心头五味错杂,难以言喻。

  回首彼岁流年,他曾是那样轻狂的少年人。年少时,君子如玉。只因韶华未老,才不知相思多愁,离情多苦。便倚红偎翠,把富贵功名置于身外,换了浅斟低唱。烛火摇曳,隐匿了他如酒般的醇厚岁月。且醉卧丝弦,高吟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我觉得,这样的他,绝不是一个“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登徒子那般简单。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里只解得他一世风流,却不知探幽人微,了解他清洁可爱的本质。如果仅仅关注他的堕落萎靡,便看不到冰山后的真相。很多人即如此错解了他,以为他不过是千千万万风流才子中的一个。但其实,很多事未尝经历,又岂能体味个中滋味?在统治者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时代,当权者宋仁宗不欣赏他;在文人间惺惺相惜、诗歌互和的时代,一干好为雅正的文人看轻他。无论是漂泊天涯的经历,抑或锈迹斑斑的心扉、彻骨的愁苦疼痛……于他,总是太沉太重。

  处处碰壁的他,只得一杯浊酒一瑶琴,诉尽平生不平事。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只恐流年暗中换,即便豁达开明一如子瞻也有这般愁怨,“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即便仕途通达一如晏殊也有这般彷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何况是他,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柳屯田?此生悲,尽在不言中,细细回味,只觉浮生若梦。人的生命不过似一盏长明灯,灯灭人散,曲终花谢后,又能留下些什么?流芳百世,灵魂不朽,静默伟岸矗立于历史长河中的,只是少数人。我们中的大多数,生命不过如同轻舞流萤,霎时间光华炜炜,很快却又湮灭了。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应只如是。

  浮云从天边渐渐流走,最后一缕烟霞消失在渐暝的云霄中。他的思绪蹁跹如蝶。

  于是挥墨而就:“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教师点评

  对柳永这个人物,当代中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并不在其风流才子的一面,而在于风流背后他的隐痛,风流之后他的彻悟。这是一种境界,小作者用诗的语言去解读词意,更用诗的理想去解读诗人,这才是灵魂的对话。

【柳永《少年游》】相关文章:

1.柳永《少年游》

2.少年游

3.水中少年游

4.少年游泳学校作文

5.柳永《浪淘沙》

6.柳永《采莲令》

7.柳永《戚氏》

8.柳永《竹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