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四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则ze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例解]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例解]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8.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例解]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例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者zhe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例解]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例解]“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例解]“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例解]“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之zhi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例解]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例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