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时间:2024-11-05 11:29:46 写作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篇一: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同学们作文习惯于平铺直叙,往往见头知尾,见始知终.这样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平淡乏味.《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往往就是平庸,平凡,也就引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激不起人们思想的浪花,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欣赏.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才能使文章兴起波澜呢?
一、巧设悬念法
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巧设悬念,就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了动力.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设置悬念的例子.
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当然,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荷塘遇险一段,也是这样.
二、欲扬先抑法
铺陈反衬是作文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所选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经典性的文章.
作者先从小时候自己被蜂螫,对蜜蜂的感情总是疙疙瘩瘩的入手,展示自己与描写对象之间的情感矛盾.然后,再由甜香的荔枝蜜过渡,转入对蜜蜂精神的赞美.文章一起一伏,让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蜜蜂的精神和品质,进而赞扬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勤劳的劳动人民.
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走完了阅读历程.
三、情节突转法
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看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实验修订本)选入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先写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不满对豪华生活的向往,紧接着一个意外的参加舞会的机会,让她有了在上层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展示自己,她从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了精美的项链,舞会上,她出尽了风头,快乐到了极点.可是乐极生悲,舞会之后,当她还陶醉在舞会的气氛中时,却吃惊地发现,那串“昂贵的项链”却不翼而飞了.遍寻不见,只好赔偿,十年艰辛的生活终于偿还了债务.当她在公园里再见佛来思节夫人,自豪地说出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时才得知,那串项链才值五百法郎.十年艰辛,只值五百法郎,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呀!小说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那虚荣的危害,一目了然,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更是运用这种技巧的巨匠,选入初高中课本的《麦琪的礼物》(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警察和赞美诗》(原高中语文第三册),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四、巧合法
说书的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也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一种好方法.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各矛盾所表现的事件的本质.
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实验修订本)《陈奂生上城》,多处运用巧合法,把“漏斗户”的一夜奇遇写得丝丝入扣:陈奂生上城去卖油绳,赚了钱想买顶帽了,可赚了钱得是后半夜,巧的是身上又忘了带钱,只好光着头挨冻,结果就冻出病.无巧不成书,躺在候车室里,却又遇到了县委书记吴楚,于是,他又被送进了高级宾馆,成就了自己的奇遇,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陈奂生的一夜奇遇,全在一个“巧”字上,“巧”推动了情节发展,“巧”揭示了主题,“巧”也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巧合法尤其适用于戏剧创作,因其容易使矛盾集中,便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曹禺的《雷雨》,就很典型.
五、误会法
造成误会,抓住读者的心理,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作文的中心,领会其中的奥妙,增强文章的戏剧性,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
且请看《“开窍”》(2004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谈局长三个月外出学习回来,一向不开窍的秘书王康就给了他一个内装二千元现金的信封,谈局长误以为王康开了窍,送大礼想升官.这时,自己忠诚的部下刘主任也来提议,提拔王康为副科长,王局长便答应了.谁知那二千元现金,却是谈局长的年终补助,得知实情气愤的谈局长在第二天会议上,一口否决了提拔王康的议案,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王康即将成为他的成龙快婿.故事一“错”再“错”,一波三折,迭宕起伏,谈笑之中,暴露了官场的种种顽疾,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全文.
当然,要想写出文章的波澜,决不仅仅就是这几种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有许多是交叉的,并未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我们平常在读文章时,善于发现,多做总结,就一定能掌握叙事文章兴起波澜的方法技巧,让文章生出无限的光彩.

【篇二:记叙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扬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
张弛有道、动静分明、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也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中外名篇名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next88)的原理:蛇行线最美.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赤壁之战后率领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吓得他魂飞魄散.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终于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谁知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起起伏伏,为曹操游走在刀口上的命运而担忧,也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折服.
二、恰当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1.悬念法.
又称“关子”或“扣子”,就如古典章回小说中每到故事关键处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相关文章:

白描细描的写作方法指导11-05

托物言志手法11-05

什么是人物细节描写11-05

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11-05

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11-05

写作方法:悬念11-05

论文大纲写作方法11-05

写作方法有哪些11-05

考场作文创新文体指导11-05

考场文体如何创新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