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18-04-20 09:59: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边城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1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

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边城读后感2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我觉得此话确实不假。

  边城,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的人物也是不功利的,老船夫与过渡人经常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足以感觉到边城风俗的淳朴。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沈先生无法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其实这样的疑惑正是和变动的社会体制有关,社会体制的变化具有其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所能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在文中人物的描写面方可以看出文中的形象描写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手法的熏陶,如翠翠的形象充满了东方式女子的秀丽美感。让人为之心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可是翠翠的美丽并没能避免她那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大老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担忧,最后去世。最后的最后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回来。

  关于翠翠爱情的悲剧,实在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老船夫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

  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这样的误会让翠翠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老船夫的去世。听到其他人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

  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可是事已至此也无法再挽回只能孤独地等着傩送回来。可是这样看来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局让人心痛且无奈并且充满了诗意的凄凉的美丽。

  沈从文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塑造的湘西世界在《边城》中达到了一种绝尘的`美丽,这里的人民保存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就像是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美永存!

边城读后感3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高一时学过《边城》的选篇,老师当时给我们看那部电影,我们好像一致不怎么看好那个翠翠,演员不咋地,没那么灵动。印象深刻的是湘西边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来喝一口的感觉。那么清的水,那么美的姑娘,放在那儿就是诱惑。

  沈从文就是这样,诱惑着大家爱上这座古朴静谧的湘西边城,也给自己的文学找到了基地与根据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个美丽的地方,给了他太多灵感与情感源泉,也让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质朴,水的灵动,那么清新怡人。

  应该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当时自己太小,并没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没有注意到。翠翠对傩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预兆,令人读了不禁会心一笑,又暗暗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觉得是因为爷爷的太过热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闪闪,才酿成了这场悲剧(感谢老天,悲剧都这么唯美)。二老说他“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我觉得也是,有话直说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干嘛非得拐弯抹角试探别人,惹得人家反感,对事情的进展还起到反作用。可是转念一想,爷爷那“谄笑着的脸”,那貌似不经意实则急切的话语,却也正表现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对孙女的疼爱与担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孙女无人照顾,便要急切地找个自己放心的,孙女中意的人托付,那么,那种古怪的行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么翠翠,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对自己的感情(有点早恋的嫌疑),却不敢坦诚,掩饰。让爷爷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无从得知,我觉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从不肯正面相迎。无论二老怎样笑意盈盈含情脉脉满怀期待地看着她。结果呢,还是误会,二老以为她对自己没有意思,一次次怏怏归去,最后愤然离去。“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只留下翠翠独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长的等待。

  有点残忍。

  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开诚布公自己的感情,让大家都受伤。因为太淳朴的民风?太单纯幼稚害羞的心?总是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难道这就是边城的风俗,沈从文小说的魅力?不敢说,我还没读多少呢。

  不过说真的,当有这么一种感情在我心中萌发时,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将它开诚布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说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边城读后感4

  沈从文的《边城》中所描绘的茶峒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在这样一个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朴,生活淳朴,风俗淳朴,以至于连爱情也很淳朴。茶峒边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摆渡老人,老人的孙女翠翠与一只黄狗。一年端午节,翠翠与祖父走散了,却碰巧得到了船总的二老傩送的帮助,回了家,那一刻,他俩情窦初开了。谁知大老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后成全了傩送自己外出闯滩,却不幸遇难,二老也因此离开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担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个雷雨天溘然离去。一切都没了,但那段凄美的爱情却在读者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边城》虽是一个悲剧,但是二老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却是无比美好。没错,走车路看似平坦,但是怎么能与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个故事,妙就妙在这条弯弯曲曲的马路,是最淳朴的爱了,而真正牵动翠翠的心的,也正是这种淳朴浪漫的爱情了。这段故事,也正诠释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

  但是,在整个爱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导作用,翠翠喜欢二老,这点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欢翠翠,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却太过羞涩了,甚至连一句“愿意”也不肯说,这么一个悲剧,也可以说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在面对这种事时有时真应该果断一点,因为在面对朴实而单纯的人时,过分的羞涩也许比什么都可怕。

边城读后感5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的喧嚣,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情节简朴优美。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翠翠。为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翠翠、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着光辉!

边城读后感6

  《边城》小说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是因为乡土气息更有文化软实力吧。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沈从文先生曾经也提过一二,他说,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所以,我们可以从沈先生的创作手法上可以看得出他的写作实力。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功利硬实力与乡土人情软实力之间的冲突。文中所出现的爷爷以及在他圈里的人是不功利的,比如说,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原则上是婚嫁自由的,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是,边城,这样一个地方,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中心城市商业气息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顺顺对唱歌求爱的要求感到为难的情绪中看出问题来:顺顺觉得男婚女嫁是两厢情愿的,双方可以直截了当地表示这个婚事能不能成,现在虽说我们这里没有中心城市那样追求功利,但也要追求一个“快”字。

  最有说服力最有软实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与众不同。即便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软化”的生活。甚至,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可以因为河上的一个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软实力,人人以反功利为荣。从中透露出沈先生对此的喜爱。

  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爷爷对软实力的重视。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为金钱所买”,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软实力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硬实力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硬实力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当地风情。当然,我并没有说谁的错,我是说,碾坊陪嫁,之类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团总家,即便不是以金钱在思维,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钱,并且毫不掩饰,这与边城风情,就本质的不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里软实力,憎恶硬实力,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与外来文化相适应的软实力。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非此即彼的二元结局,按照他的想法,他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的方法。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在他看来,翠翠的唯一出路就是迎接一个新的中国新的秩序的到来,因为只有一个巨大的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新的气象,真正地给边城注入新的力量----文化软实力。

边城读后感7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留下了才成为少女的翠翠寿终正寝,任翠翠如何呼唤“爷爷”,他也不应了,他这一生未离渡船,尽了本分,唯一遗憾也就没能看到女儿、孙女的幸福……

  在茶峒中人的帮助下,翠翠还是许给了岳云,但最后作者只说了一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茶峒这座仍然在,翠翠仍然在等那个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渡船依然在两岸间摇摆,小城依然淳朴,小城依然冷清,依然揪着我的心

边城读后感8

  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这本书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边城读后感9

  边城是一部带有明显理想主义色彩的小说。

  里面描写的人和事,都是那么单纯。没有对与错,没有奸诈与邪 恶,有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爱情在这里变得更自然化,二老要渡船不要磨坊以及翠翠漫长而忠贞的等待。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现实中的爱情变成了许多人嘴里谈到的钞票,房子,车子。多么悲哀与无奈。

  讨厌英语课无聊的方式,愿心中尚留有一方净土。

边城读后感10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