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1
那是爸爸给我买的一只金属盒,唯一的钥匙藏在箱子的底部,没有人知道。我把它安置在衣柜的角落,让衣服遮住它。
那里面装着我曾经发誓就是房子着火了也要抱着逃的宝贝——我家的近百余封“家书”。它们是我从会写字开始,一直到现在与爸妈写的信。最底下,只有几个拼音的小纸条,到后来两三页密密麻麻的作业纸,全都是我与爸妈也许有什么误会,也许是有什么难言之语时写下的心里话。厚厚的有百余封,内容小到“爸妈,早上我想吃包子”,大到关系我终身大事。长长短短无一遗漏地收藏在里面。
最早的一封,是一封简短的留言信,原文大概是:妈妈,作业要qian字,在桌子上。我要先shui了。看看那时的信,“签”和“睡”都还不会写,显得十分稚嫩。
其中有一封是我来劝架的。那一天老爸老妈吵得厉害,好像是为爸爸每天出去很晚才回来,妈妈很生气,我也很难过,险些酿成“悲剧”。幸亏,一切误会都在我的“家书”前化解——“爸爸,你每天晚上出去应酬,都说是在赚钱养家,可是你赚钱,身子坏了怎么办?现在睡着一米五的床,赚了钱后买两米的床,要是没有你,妈妈怎么睡也只能睡半张床,那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大家挤在一起温暖……”
还有一封是妈妈给我的道歉信,道歉自己头天晚上对我的不理智——“真得很抱歉,昨天晚上对你的粗鲁。妈妈真的是头脑一热,但是我真的是为了你好,你的……”但那时,我还在气头上,一气之下,把那封信给撕了。过了几天,气一消,又发现了那封信的重要性,重新找到那封信的“残骸”,用胶带纸贴好,用信封装好,小心翼翼地放进百宝箱。
如此,家书化解了许多矛盾,当然,其中也有许多祝福,也有建议,各种各样,连接着我们家的生活。一封封“家书”随着日子过去,愈来愈显得难得,那些是我与爸妈生活的原始记录,是我今天和明天无比珍爱的收藏。真的称得上是“家书抵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2
昨晚半夜醒,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几点,竟然看到了好几条肖老师发的留言。逐条翻阅之后,内心一阵惊喜,竟然能成为陈老师大作里的主线,简直受宠若惊。我的心理家园顿时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繁花盛开,能量满满。
陈老师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每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不断地修建,它是我们精神的港湾和疗伤的洞穴。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保护、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是最好的滋养,这是一个人的重要支撑,而这也是很多人缺乏的,无法得到满足的,这是当时的灾区孩子,之后的结对小朋友最需要的,也是志愿者和参与者所需要的。我们都收获了心理家园的滋养和培育。因为这个互动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卷入了爱的漩流,从而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参与了重要事,建立了重要关系,获得了重要记忆,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收获了各自心理家园需要的营养。
就如陈老师中所说,结对的孩子重建了心理家园,志愿者们意外收获了心理家园带的温暖,老师们自身的心理家园也得到滋养。其实,在这场爱的建设活动中,我亦如一名心理家园被忽视几近荒芜的被滋养的孩子,与"五彩石"这个大家庭结伴同行,去得到保护,收获了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些巨大的精神滋养对我干涸的小心灵说太重要了,犹如春雨,滋润蓬勃愈发的生命,从而得到挖掘,得到绽放,得到宝贵的回忆,这是五彩石带给我的能量,和帮助我构建起的心理家园。陈老师、肖老师就是我的重要他人,重要经历,重要支撑,一直到现在。即便再也难遇这样的盛况和机遇,但那也是我的根,我的基础,我的底气,足够支撑我走得更远了。这是我参与"五彩石"活动的重大收获。
陈老师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建设"的断语,这恰恰点到了我的痛处。因为近年的生活使我进步缓慢,生活的琐碎侵蚀着我,常有力不从心,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很受挫败的感觉,情绪常常比较低落,心理家园几近枯竭了,我不断地去寻找精神支撑,可是春天久久不。昨晚却不一样了,瞬间有了一个形象的轮廓,树立了我的精神支点,感觉又可以满血复活了。昨晚的精神灌溉让我能量爆棚,虽然有点激动的半夜无眠,可今天起精神格外饱满,心情也格外灿烂,似乎一切也没那么糟糕。手握一把好牌,陈老师又给了我提升牌技的勇气。我该好好珍惜!
感谢您陈老师,让我的心理家园又一次得到重建。谢谢您亲爱的肖老师,您一直给我最无私的关爱,昨晚下班拿到您寄的《儿童健康讲记》,已让我迫不及待,蠢蠢欲动,两眼放光,计划好好读读。加之陈老师的感人篇,让我真的觉得好温暖,好幸福!又一次被拯救,谢谢!衷心感谢!
今天运气不错,工作顺利,孩子也乖,心情很好,祝陈老师和肖老师春分安好!
家书抵万金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场上,血的渲染。你可知,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背后,要担负起多少责任?他们要做个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还 要为国做个好战士!但这些,口上难说,只好写成书信来表达。
一字一行,朴实无华,流露着纯真的情感。爱国爱家,又有一颗赤子之心,为民族解放,为家园家宁,甘愿奉献美好青春。这就是我们的勇士!
整本书,是描述那些为国而死的战士留下的家书,或“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抛下,一时爬来妈妈怀里……”左权的思念孩子;或“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的劝亲之言;或“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豪情壮志……
读着战士们写的信,眼前,仿佛是写信的战士,在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下,含一着泪写信。读完,立刻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一阵槍声,怒吼,飞一溅的血……
父母的思念,妻子的挂念,孩子的想念,一时化为乌有。
他们,为了国家,为了重振祖国,在战场上,不顾亲人的劝阻,冲向敌人的子弹……
国在人在,国亡人亡。
现在舒适安宁的环境,不正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吗?
以前是多么的愚昧,将红领巾乱扔乱丢的,根本不怎么爱惜,那是因为根本没有切身人一体会红领巾的意义,当年当时,刚成为少先队员的时候,是怎么宣誓的?
如今的我,在捧着《抗战家书》,心里一直在滴泪,他们为了国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本抗战先辈的记忆,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会有明天。
家书抵万金4
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总会铺天盖地而来,许多短信通常是转发或是群发的,这种形式化的祝福短信读来让人兴味索然。对于家人和亲友而言,更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失所望。这就让我格外怀念源远流长的书信和家书文化。
传统社会里,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许多文人墨客在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尽显文采辞情。《古文观止》中好多文章就是书信,如《答司马谏议书》、《报任安书》等。“见字如晤”、“字如其人”,书信的个性化表达是任何通讯手段无法取代的。“我手写我心”,这种带着写信人特有气息与温度的信札,传达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内心世界,让收信人读后,对信的'内容总能反复阅读直至铭刻在心。许多书信,包括家书,因文学和思想高度,往往超越家人和亲友的局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些书信在情真意切的字里行间,显现其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及真切的爱国热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力量,被广为传诵。因此,书信从它诞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唐代诗人李绅在太平盛世得家书后喜极而泣。而在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战乱年月,则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诗圣杜甫看来,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远远胜过“万金”的价值。
记得我上中学后,每逢重要节日,父亲就教我给远在家乡哈尔滨的大伯、叔叔、姑姑写信,信的内容虽然很简单,语言也显幼稚,但还是深得长辈们的鼓励,在他们看来,孩子会写信,就是长大了。“文革”期间,我下乡插队,与家人、亲友、同学的书信来往渐渐多了起来。少小离家,与亲人们聚少离多,况且又身处极其艰苦的环境,一颗心似乎总是悬空着。夜凉如水,孤灯独对,特别是身体不适之时,想起那些遥不可及的人,心底的哀愁便如水漫过,写给他们的信中,也总有深深浅浅的忧伤。信发出去后,便急切地盼着回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小的邮箱带给我的种种思念和渴望。一旦收到来信,便立刻拆开,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之后又反复阅读。此后的日子,尽管依然平淡如水,但有了远在他乡的家人、亲友、朋友的那份慰藉,心中便有了一股清淡而绵长的滋味。
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富足,人们早已习惯用电话和手机进行沟通交流,书信似乎已经从人们的交流手段中淡出。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远了,情感深度也变浅了,在电话和手机的两端,人们的感情细节已无从寻觅,似乎被电波删节了一样。事实上,在当今全国人民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问题急需顾及,其中包括需要回归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季羡林先生当年曾说过:“抢救民间家书,就是传承家书文化,守护亲情家园,用亲情力量维系家庭的和睦,共建和谐社会。”翻检早年与家人、亲友、同学之间的通信,总有如饮琼浆的快慰之感。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较为内敛含蓄,有时羞于把感情当面表达,即便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有许多不便启齿的话题,而书信维系情感的力量是绵长而深远的。
岁月流逝,世事嬗变,吾侪正在逐年老去,欲望越来越少,但每逢节日,心情仍然愉悦。不单是周围环境有着喜庆热烈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能收到很多来自亲朋好友和一些学生、读者的信件,有的只是一张不大的明信片,上面也只是写了片言只语,但透过一张张信封和纸片,让人感受到了那跨越万水千山,穿过大街小巷的问候和温馨。
家书抵万金5
寒士一生清廉为文,自然阅读创作集藏部分图书,但要说家藏万卷书,却根本谈不上,就连一些为官无暇读书、敛财无心读书、浮躁不能深入读书之人的家藏图书也不可能企及,更不可能在图书原有的标价总值上有什么奢望。这里用“家书抵万金”来形容自己的珍贵图书,却是另有缘由。
首先,自己从小爱书如命,家里无钱买书,就自己借书夜里抄存熟读,至今回忆起那些在煤油灯下在寒冷的冬夜赶着抄书的情节还让人无语泪先流;
其次,自家的书都是自己工作学习创作经常用到的书,离开这些书自己就离开了创作的典籍、离开了思维的索引、离开了生活的导向,家里的书不多,可一本也不是摆着好看的,对自己来说使用的价值无法估量;
再次,自家的书中由自己主编、编辑、创作出版的书为数不少,其中《凡人哲言》一书就有叙事·喻事、社会·政治、人物·言行、理想·奋斗、情感·婚恋、激励·劝勉等多篇1500条哲言;《实用名例宝典》一书则囊括了古今中外名人名例20xx个,《古诗词名句集粹与趣配》一书是自己30年业余研读古诗词、名联及阅览小说书刊报章中各类小诗而逐年集辑、创作的一本古今五、七言名句1718条,拆合配组古诗词名句466条,涉及古今名诗词典籍近百种、古诗词名作近万首,并填补了按用途分类集辑诗词名句和对名句进行拆分趣配的国内空白;《中文辞例统典》一书是中文辞与例的统编类典工具书,集中文词素、词组、辞藻、成语、连用词组、套用词组、联对精句、诗词名句、古典名篇、经典名言、凡人哲言、实用名人名例之大成,全书98万字,分130个写作参考类目收入2.6万词条和20xx个古今中外名人名例,而且查索方便,按需以类求辞求句,填补了国内辞例统编类查的空白;《中共莒南党史人物》等一大批地方党史作品涉及身边的、历史的人和事,其中党史人物1229人卷。
所有这些藏书都深染着自己的心血,都是构成自己生命的典籍,特别是自己创作的800多万字的图书和在网络上创建的近1000万字的百科词条和各类博客文章,用自己的内心衡量确实能够称得上“家书抵万金”了。窃以为子孙后辈倘能看完这些有形和无形藏书的三分之一也会成为一方名家。
家书抵万金6
80年代,书信往来无不是普通百姓沟通交流、联络感情的常用方式。记得那是1998年年底,我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来到了具有“美丽泉城”之称的城市济南,成了驻济南某部军营的一名新兵。
刚入伍,军营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但面对直线加方块紧张有序的部队生活,我也无不感到一丝丝的孤单与寂寞,想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说来也巧,每当我思乡心切时,总能收到家中父母的来信,他们在信中向我介绍家里的近况,向我嘘寒问暖,向我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每次读完信,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时一封信我会看上好几遍,每次心里都暖暖的。
或许正是生命里有了那段当兵的历史,我才学会了写信,每当周末或节假日来临,我总会拿出纸和笔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朋写一封信向他们问好,告诉他们我在军营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让他们放心。有书信往来的日子,原本孤单寂寞的我变得快乐而又充满前进的动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书信渐渐被电话所替代,从此,我和父母、亲朋的书信往来日渐减少,原来几个周就能书信往来一次,后来几个月甚至一年都很少书信沟通联络,时常打个电话成了我和家人、亲朋惯用的方式。
失去的都是美好的。前不久,我和妻子收拾东西准备搬家,不经意间从箱底翻出一摞泛黄的书信,望着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刚刚参军入伍的那个年代。哦!时间过得真快,我已经参军15年了,15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拿着信我不无感慨,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心灵寄托,承载着亲情的思念和慰藉,仿佛又听到父母在耳边的叮嘱和教诲。书信原本是简单的,然而此时却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容易让人感动。
妻子看我有些感伤的神情,便说:“别看了,越看越伤感,处理掉吧?”听到妻子的这番话,我不禁有些诧异,怎么能随随便便处理掉呢!我对妻子说:“书信是连结家最真最美最详细的纽带,是其它任何通讯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家书是心与心的呼唤,无需丝毫的点缀造作和修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无论时间怎样流淌,家书中我们都可以一任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倾泻。无论欢乐悲伤、忧愁烦闷,能给我们鼓励、分享喜悦,抚慰创伤。”
妻子若有所思,便说,的确,要不都说家书抵万金呢!没等我再发言,妻子便整理起了书信。我想,无论何时,当我们再次打开这些信,依然会让我们记忆犹新,感动不已,恐怕这就是书信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家书抵万金7
敬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信,此刻回想二十几年与你们的点点滴滴,我不知道该从何写起,又该从何说起。
二十几年中,除了高中、大学这几年外,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你们,享受着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使在外学习住校的这几年,你们也对我百般牵挂,无时无刻关心着我。不能经常见面的这些日子里,电话成为了我们平常联系的唯一方式,在电话里头你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饭吃了吗、天冷了,衣服要多穿点、钱够用吗、什么时候回家……还记得高中第一次给你们打电话,在电话里你们对我嘘寒问暖,但是我不敢跟你们说太多的话,我怕我没有控制住,让你们听见我哽咽的声音,我想你们听到肯定会担心我是不是过得不好。
蓦然回首,那些记忆在我脑海流转,感恩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没有你们,我就没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品味人生的冷暖,也就没有机会享受生活的甜蜜。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现在的我,已经可以为你们分担家里的重担,你们也可以依靠我,不用什么都自己扛了。亲爱的爸爸,希望你工作注意安全,少喝酒、少抽烟;亲爱的妈妈,希望你少接点活,多给自己买点自己想吃的,好看的衣服。还有希望你们都注意、保重身体。
敬祝:
身体健康!
家书抵万金8
敬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一开始收到要写家书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点小激动,记得曾在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你们的交流方式是通过相互写纸条来沟通的。很多年过去了,虽然不记得当时写了什么,但这场景还是一下子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不同的是,以前是手写的,现在是打字的。
一晃眼,过了这个春节,我也快到了而立之年,虽是女生,但是每个年龄段该承担的责任都是相似的。小时候都盼望着快点长大,穿大人的衣服,学大人的样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里不想长大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可即使再怎么拒绝,还是不得不接受我已长大的事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念旧了,怀念以前爸爸骑自行车送我上学的时候,怀念妈妈每天的那句“好好听老师的话”,怀念你们担心我功课时焦虑的样子等等,原来每个父母的心里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你们的爱护下,我渡过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期。如今我已毕业,踏入社会工作,又成立了自己的小家,但你们永远是我最温暖最坚强的港湾。
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些年您真的辛苦了,你为我们这个家做出的贡献我都看在眼里的,母爱是伟大的,这一点我从未质疑过。您早出晚归,每天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每个星期也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累出了一身的病痛。如此,女儿已长大,可为家里分忧了,我希望您别再这么辛苦了。有钱有房是幸福,但还有句话是知足常乐,对我来说,您身体健康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的爸爸,您的白头发越来越多,牙齿越来越少,岁月还是无情的没有放过您。您不再矫健有力,病痛也越来越多,身体已不再如从前那般康健。那次手术后,您的心态一度变得很消极,让我们很是担心,如今也都在慢慢变好。您一向话比较少,这点我随您,我们沟通的也比较少,但我知道您内心是非常爱我的,因为我知道您一直在我背后默默的支持我。虽然我年龄不小了,但处事上还是不够周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和您讨教的呢。
敬祝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家书抵万金9
【成语】家书抵万金
【发音】jiā shū dǐ wàn jīn
【释义】比喻家信的珍贵。
【出处】
唐·杜甫《春望》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原诗注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家书抵万金10
这个世界是奇妙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甚至莫名其妙地变化着。比如那充满亲情友情充满温馨浪漫的书信,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手机、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等现代交往工具,使天涯变咫尺地球成小村。我与书信的情缘也是多方面的,最难忘的还是与外公和舅舅的书信交流。
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爸爸是广东梅县的,因为是孤儿收养他的奶奶早年离世便与其他家人失去了联系,他十六七岁就参加了游击队,解放后随着人民军队转战南北。妈妈是广州人,家里的亲人很多。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家来到盘锦。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由于交通不便和家庭经济条件所限,爸妈很难有机会带我们回广州老家看看。唯一能表达彼此相思之情的就是书信往来。小时候,外公和舅舅经常写信给我,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普通话水平都很低,信里的有些内容似懂非懂,都是问我学习如何嘱咐我你是哥哥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带好弟弟妹妹等等。记得刚开始试着给老家回信的时候,怕写不好一封信往往要修改好几遍,尽管那时的纸张也是很紧张的,每当小心翼翼地把信投进那绿色的邮箱,心里就多了一份忐忑的期盼。外公和舅舅的来信总是那么温馨,总是先赞扬我这封信比上次的字工整多了错别字也少了,鼓励我要回信,并在信封里附上一角钱或一枚8分钱的邮票,我并不知道那是先辈们教育子女的一片苦心,不过每当收到钱和邮票都觉得亲亲的暖暖的舍不得用,那些充满南方风情的邮票真的为若干年后妹妹集邮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工作以后我与外公和舅舅的通信基本保持在每月一封,我们的交流也不仅仅限于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倾诉。
1975年春节前夕,我们习以为常地给广州的亲人们写信提前拜年,因为那时候写一封信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2月5日,营口、海城一带发生7.3级地震波及到咱盘锦,房屋虽然没有遭到多大破坏,家家户户还是在院子里用草甸子苇席之类盖起了简易的“地震房”,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材料是都是爸爸单位统一分配的。大年三十,大家战战兢兢匆匆忙忙地在屋里吃完年夜饭,就拿着半导体收音机到“地震房”听样板戏革命歌曲等待零点钟声。十五刚过我们收到广州舅舅的来信,打开一看有点啼笑皆非,说这封信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收到,因为听说东北发生地震盘锦变成了一片废墟,辽河油田也毁了,爸爸连忙让我给老家写信报平安,妈妈不放心第二天亲自到邮局发了封加急电报……
中华民族有书信传情交友的悠久传统。翻开古色古香的诗集,有关书信的记载迎面而来――“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应该是“鱼雁传书”的美丽传说。“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记载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表达的是家书的珍贵和捎寄的艰难。在久远的历史上,有许多产生影响巨大的书信。像选入中学课本的《报任少卿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刘一丈书》、《答谢中书书》、《与宋元思书》、《与妻书》等,篇篇都是脍炙人口,读过每每发人深思。
据记载,关于书信的起源应该从古人结绳记数开始,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怕忘了就系几个疙瘩,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那是形象的书信。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那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许就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到秦末汉初,各地在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那么,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得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一位作家说:“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不留痕迹。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是的,家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岁月悠悠,给我们带来期盼带来希望带来幸福时光的“书信”,已经在形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人们内心深处的“家书”也会随之而去吗?每当翻阅那些曾经所熟悉的、或行或草的手写“作品”,细细品味着诗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落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禁感慨系之,思念有之。
【家书抵万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