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创新

时间:2018-04-06 10:48:35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想象与创新

想象与创新1

想 象 和 创 造
六年级10班 申家昊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想象和创造,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或许会很美,因为地球会是一个原始星球,没有文明也没有污染,更没有人类——我们的祖先因为没有想象和创造还停留在猴子阶段,没可能进化成为人类。
有一个哲人说过:“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我们的祖先在还没进化成为人类的时候,为了获得火种,看见击打燧石可以产生火花,摩擦可以发热,就想为什么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取火呢,于是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击燧取火和钻木取火的方法。古人看见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非常羡慕,想我们人类怎样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呢?像鸟儿一样插上一对翅膀?还是……前人做了很多创造:做成像鸟儿一样的一对翅膀、热气球、滑翔机……到现在的喷气式战斗机、大型客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类终于给自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让人类实现了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想象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有想象,我们才能创造出优美的音乐、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种先进交通工具、家用电器,还有让世界变的无限小的英特网,当然还有我们特别喜欢的各种网络游戏等等。想象和创造使得人类有了现在辉煌的文明,但是要把想象插上翅膀变成现实,我们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试用了一千多种材料,经过了一千多次失败,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从8吨沥青中提炼了0.1克镭。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为学生,我们拥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光一天到晚想象的未来而不去通过努力去创造美好,那将永远是一个梦想,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让美好的想象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去变成实现吧。

想象与创新2

  今天下午是第一届科技嘉年华活动。清晨,我早早地来到学校,为这次活动做准备。我们五年级要比三个项目:纸飞机留空、手撕报纸、巧转魔方,只要有两项通过就可以获得一颗星,我一定要得来!终于到了下午,我们来到操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的科学表演可真精彩呀!只见飞机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飞上蓝天,然后在空中盘旋了好久;火箭像一支支离弦的箭直冲云霄,高得连我们都看不见了。开幕式结束后,我们各班回教室,等待比赛。

想象与创新

  到了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五年级就要举行活动了。我们先来到操场参加纸飞机留空场地,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来到一张桌子前,拿出桌子里的两张纸,只听李老师说:“预备,开始!”我便开始飞快地折起飞机来,我先折了一架“老鹰”飞机,又折了一架“飞鱼”飞机,在折飞机时,周凯乐居然唱起了“小苹果”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折完飞机后,我去了杨老师那儿飞。我使劲往空中一扔,飞机飞上蓝天,但又很快垂直掉了下来,结果只飞了3、68秒,我没达标。不过没关系,“重在参与,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下次努力,时间一定能越飞越长。

  比完纸飞机,我们来到撕报纸比赛场地,一个个按编号在椅子旁。开始撕了,我跪在地上,把报纸放在椅子上撕,撕得很快再看看别人,有的站着撕,有的坐在椅子上撕,还有的和我一样,把报纸放在椅子上撕。我撕着撕着,竟然在中间撕断了!我心急如焚,一下子不知该怎么办,过了几秒,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头再撕成两半,这样就增加了长度。时间到了,我去量了量,5、6米,真是有惊无险啊!

  最后一项是巧转魔方,我走进教室,选了一个魔方,等大家都准备好了时,徐老师说:“开始!”我听了,便飞快地转起魔方来,毛奕涵居然5秒就好了,我也在10秒内拼完了,到了时间,我们这组只有6个人通关了,看来魔方还是有难度的。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增长了科学知识,懂得了想和做是不一样的,要既动手又动脑,才能感受到科学的快乐!我希望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展开想象,放飞梦想吧!

想象与创新3

  这天我乘坐着最新科技“时空列车”从2310年回到了曾经的20xx年7月15日。那时的人类应该还在问着:恐龙到底是怎样的?那么今天我将带他们遨游一下我们那复原了侏罗纪的23世纪为大家展现这一古老的生物,与这创新后的世界。到站了,请各位下车观看我们23世纪复原的恐龙们吧!现在我们正前方的这只正觅食中的恐龙名为“原角龙幼龙”。它是草食类恐龙,再过一两年,他的身长便可以达到2米多了。

  不过大家无需害怕,它虽然长得灰容土貌,严肃凶恶可实际却温顺乖巧,易于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它们还一种十分炫酷的坐骑。单单一只小幼龙就可驼上两三个成年人。许多人来这就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霸气外侧的风采。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这片大陆上的那些即温顺又帅气的“坐骑”。其实草食恐龙大多如此,接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在片大陆上还有些即温顺又帅气的“坐骑”吧!较大型的有蜿龙,梁龙,雷龙。这几种恐龙是一种靠近水源森林内的草食恐龙。它们都有一个长颈方便他觅取食大树上嫩绿的树叶。我最喜欢看它们咀嚼嫩叶了,就如初生婴儿般汲取汁时的纯真,童年孩子般玩乐时的天真无邪;而剑龙,原角龙,三角龙等却喜欢生活广大辽阔的草原上,无忧无虑。

  但你可别小瞧它们,它们一般过着群居生活,一旦到肉食恐龙的袭击,它们便集体向侵略者发出进攻,以保障群体安全。看原角龙的那边发生战争了,一只暴龙误入了它们的基地,被团团围住了,让平时人前显贵的它插翅难逃。所以大家不要轻易进入它们的基地。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与它们性格相反的肉食恐龙,几乎每一种类都生性残暴,不容小觑。在见它们之前必须先戴上这不让它靠近的手镯。如一只草食恐龙独自行动,定会被它咬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

  如今我们对于他们实行着控制数量,减少放养的计划,同时也在研究一种让它吃得下的巨型植物,让它们戒荤。虽然如此危险的它们当不了舒适的坐骑,但它们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就如有“敏捷的海盗”之称的猛龙与长达3米的恐爪龙,它们都是活跃的捕食者,相当可怕,锋牙利爪足以把俘虏者开膛破肚。恐爪龙的其中一个脚趾上还长有一只12厘米的利爪,它们行动迅速且较为聪明。正因如此,它们通常当任着快递员的工作,以减少二氧化碳。

  在部分人类登月居住后,我们就设计了许多恐龙专用管道。肉食恐龙可以在上面自由奔跑,减少安全威胁。你们看那透明管道内奔跑的便是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算是必不可少的了。大家看,身旁这只巨大的怪物就是我们这儿复原最少品种“南方巨兽龙”。每个省最多也只有一只。只因它体型庞大身高大多为6米以上,身长也有13~14米,体重足有8吨。却又恰恰是肉食恐龙,每天就只能把死去的恐龙来喂养它。它硕大的嘴巴中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都有8英寸长,令人望而生畏。它撕咬猎物时的场面令人不忍直视,只看见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尸体。所以当前只能把它关好,供人观赏。最后,让用我们最新复原的一种“斑鸟龙”。

  你们那个世纪应该还没发现过它们的化石吧!它们是至今世上最美,最动人的生物了。它色泽斑斓,高贵优雅。舞动时美过昙花一现,塞过孔雀开屏。轻巧可爱,富人家最爱花巨款去采购一只回家观赏。你们见了它是否心动了呢?为何人类不早些发现这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呢?我们的旅程结束了,感谢大家为来这里的不辞辛苦,在这里我真诚的希望大家回到你们的时代改变历史,更早地把人类推向文明,更早的创新这个世界,更早的与恐龙为伴。

  相信吧!它们并不可怕。创新侏罗纪,值得你的期待

  初一:天然二

想象与创新4

  最近,我读完了程玮的小说《白色的贝壳》之后,感触颇深。尤其是“我的学画经过”那一篇与我有很多共鸣。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从小听奶奶讲故事,每次听完故事都会画一些想象的画,但奶奶说这样没出息,所以“我”渐渐地失去了想象力,只能按部就班的画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说实在的,我真替文章中主人公感到遗憾、惋惜——有这么一个老古板的奶奶真惨!

  曾经在一次语文课上,韦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篇短文:有一个记者想考证一下不同年龄的人的想象力差异,于是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机关干部,结果他们每个人的表现是“面面相觑,一个看一个,下级看上级的态度等着领导发话开会研究”;而大学生却讥笑这样的问题太幼稚;中学生则跟着班长的思维走,不敢确定自己的答案。然而小学生的答案却很多、很离奇古怪,甚至令大人们无法理解或接受,但他们没有复杂心思,只是单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敢想敢说而已。正如程玮阿姨在书中所写到的那一句——孩子身上最宝贵的、最美好的东西,有一些是大人往往不理解的。

  是啊!这本书蕴含的道理很多!对于这一短篇,我感觉就是程玮阿姨在替天下的孩子们找回“公道”,让天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再恢复一些童心和童趣。。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很喜欢画画,为了得到妈妈表扬,我也学着临摹妈妈范例,循规蹈矩的画,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妈妈还会表扬我,但后来我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少,我委屈极了。一直到我会用电脑了,会上网了,一次偶尔的机会,偷看了我那学心理学专业的妈妈的论文,其中有一句使我茅塞顿开“儿童的想象力就像一层水晶薄膜,大人们很容易就能击碎,所以,保护想象力使他不受扼杀是很难的”;“想象力是儿童最宝贵的东西,失去想象力的孩子长大了也会缺乏创新能力。”哦!原来妈妈对我“复印机式的画画”一直有看法,是希望我能有些自己的想象,希望我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难怪她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最好和人家画的不一样。那时我小,不理解妈妈的意图,总感觉妈妈对我太严厉,现在我长大了,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用心,明白什么叫独树一帜。什么叫标新立异。什么叫推陈出新。什么叫青出于蓝胜于蓝。介于我渐渐地在绘画和其他一些方面有自己的创意了,所以妈妈的表扬也渐渐地多了起来,还多次得到了美术老师的夸奖。我庆幸妈妈以后不会成为书中那个“奶奶”,庆幸自己的学习环境很宽松。我知道,这种宽松的要求很高,需要我经常的更新大脑软件——当然,我愿意。

  现在有一句流行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前浪趴在沙滩上”这些话太有道理了,太哲理了。因为,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学生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想象力,那科学技术怎么才能更高更强呢?同学们,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大胆的展开自己的想象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吧!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想象与创新5

  内容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这一切须有创新人才方得实现。创新人才要由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以想象为基础,美育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手段。这便是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三者的辩证关系。同时,由反思引发设问与思考,给作为教师的我们留下一片任由思想和行动驰骋的空间。

  关 键 词:美育 想象力 创新教育 辩证关系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传统的以资源优势为主的竞争已转变为以智能和人才为主的竞争。创新能力已经关乎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中国要想获得持续、稳定和高速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此重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培养创新人才,自然离不开相应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怎样开展创新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课题。

  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乍看去,这三个词之间似乎难于找到合适的链接点,而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审美(即审美活动)是美育的手段,美育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主要途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重要因素,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培养人形成正确审美观,并能以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这一目标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现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发生的审美过程。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中的人,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的对象。

  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才成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才成为客体,也就是说,审美的主体、客体只能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的生成”,即是指二者具有一种“即时性”。比如:当你第一次面对九寨沟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时,你一定会被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惊呆了!继而为之赞叹、陶醉,乐不思返。此刻,你和你眼前的这般美景共生在你的审美活动之中,主体与客体即时生成;可如果你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虽然每天生活、工作在这仙境般的美域,却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美景没有被你当作审美的对象来欣赏,而你也没有作为欣赏美景的人,这样,审美现象没有发生,审美活动没有“生成”。

  想象,就是根据已有表象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这就像工厂把原材料加工成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已有表象”便是原材料,而“创造新形象”便是加工。

  已有表象主要源于我们的审美对象,大致有三个方面:

  1.自然的。自然界里进入我们审美视野的很多东西,像动物、植物、山水风光、气候气象、地质地理、天文、自然现象等。

  2.艺术的。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是指各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艺术作品。

  3.生活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方面,以及其间接触的很多事物,都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审美活动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基本的生存方式中必然要有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已构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状态。

  就是在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中,我们积蓄了大量的将被我们用来“创造出新形象”的“表象”。

  “材料”有了,如何“加工”呢?

  打个比方:我们要冶炼合金,就要有几种现成的金属(上面所说的“材料”),要有一个熔炉(我们的大脑),还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燃料和高温的炉火(想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这才能将原有的材料熔化、融合,从而冶炼成合金。

  那么,丰富的情感从何而来呢?

  人的心理过程中有一种叫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是无动于衷的,常对各种事物持不同态度,产生各种主观的态度体验。如热爱祖国,憎恨敌人,喜欢大自然的清新秀美,痛恨那些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人,接触到好的艺术作品会为之心动,甚至会感动得流泪……这些热爱、痛恨、喜欢、厌恶、感动等。在每一次审美活动中,都伴随着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而我们的情感,也正是在这样无数次的心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洗礼、锤炼和积淀。

  创造性想象,就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复杂度和延续程度,对储存的“原材料”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形象的活动。

  想象力是一种由已有形象创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象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

  至此,美育、想象力、创新教育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已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朱立元.谈谈美学和审美活动.美育.20xx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曾繁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美育.20xx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想象与创新6

  一、续写式。即根据教师提供的开头,借助想象续写下去。如教师写上暗示性短语“的春天来了”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尽表情想象,组织讨论、交流,然后以“美丽的春天来了”这个句子作为作文的开头写下去。有的可能描述在美丽的春天里百花争奇斗艳的美景;有的可能描绘出一幅忙碌的春耕图;有的可能描写春姑娘来到田间,来到庭院,来到河岸,引起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也可结合阅读教材,续写课文结尾,如学习《凡卡》一文后,可让学生以《凡卡寄信后》为题,合理想象作文。

  二、词语式。即具体描述词义或根据词语提示描述特定景物。比如,学生在掌握“炎热”一词的含义后,要求学生通过对太阳、空气、小草、动物等的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

  三、条件式。即教师提供条件,给实物,提要求,给方向或范围,让学生想象作文。如给一朵兰花,让学生观察后展开想象作文。有的学生写出了兰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点,还由兰花想到人类的追求和希望。

  四、预测式。向学生提供事情的前因,让其推测后果;或讲述一个故事、介绍一个人物,让其推想后来的发展变化。如写“XX二十年后”等,引导学生多侧面、多推测结局,预料以后的发展变化。

  五、图画式。借助图画,想象作文。不仅要说或写画面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还要尽可能想象画面所蕴合的意境,弹奏出“弦外之音”。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金色的鱼钩》后,可根据图意,让学生分别《惊天动地一》《老班长的心愿》为题,看图想象作文。

  六、扩散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某个事件的环节,进行合理想象,写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比如,在课文《一张珍贵的照片》中,小桂花的爹知道来人是周总理时,“连忙让座,用袖子把一条长凳抹了又抹。”课文主要是写周总理的,对桂花多的没作过多的叙写。让学生以桂花爹为主要人物,写一篇《见到周总理》的作文。学生们的想象大都合乎情理,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

  七、写意式。小学课本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如教学《暮江吟》后,让学生合理想象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秀丽江景,以《秀丽的江景》为题,把这一场景描绘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原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八、复述式。即复述阅读内容或戏剧、电影中的人物、场面、情节,训练再造想象力。比如,为使学生把作文写具体,让学生复述性地写《观潮后》的四、五、六自然段;为使学生有重点地写好一件事,让学生复述性地写《捞铁牛》一课。

  九、描绘式。即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思想、情绪,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地描绘出来。比如要求学生用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述出一个人的骄傲神态。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的:“小李开始发言了。老张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还能有什么高招?他翘起二郎腿仰躺在沙发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嘴里叼着香烟,一串串地吐着烟圈儿。”通过想象,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老张的骄傲神情。

  十、幻想式。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儿童喜欢幻想,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常会令他们浮想联翩。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写童话、写科学幻想故事等。

想象与创新7

  随着科技创新,人们的生活都变得日新月异,各个领域的技术都像那牡丹花一样争相开放。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二十年后的交通会是什么样的吧!当你走到了二十年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路上根本没有多少人,连汽车也没有多少,以后的“汽车”都在天上飞或者在地下走。原来,在地下走的是可以一次容纳成百上千人的一种高速地铁,及满足了社会上巨大的客流量,又满足了人们对快速交通的向往。能在天上飞的不是翱翔在天空的飞机,而是一种科学家新发明的一种快速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可以在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而且还低碳环保,而且不用汽油,它采用的是太阳能为动力。因为以前的汽车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可汽车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污染气体,如果人或者动物长期吸入这种有害气体,会有生命危险。这些废气还能致使地球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现在的雾霾的罪魁祸首也是它。而且还非常便宜。现在这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真是物美价廉。既方便.又环保。如果你是在海上行驶,那我就推荐给你一种交通工具吧,这种交通工具非常便捷,整艘船呈流线型,船身的颜色可以根据你的心情来变化。这种船也可以容纳成百上千的人,它行驶的速度也很快,如果你上午从大连出发,下午就可以到美国了。船舱里面也非常舒服,它有三个卧室,两个卫生间,两个餐厅,两个客厅,一个五彩缤纷的露天花园,当然,还有那可以做出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的厨房了。这就是未来的交通,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我们一起努力,期待着更好的明天,同时,也让它变成现实吧!

想象与创新8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2.D

  3.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意对即可)

  4.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意对即可)

想象与创新9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意思是说科学和艺术的分工,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只懂得科学而对艺术知之甚少,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通晓艺术而对科学了解不多,从而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影响发展。

  11.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

  12.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答:

  参考答案:

  10.(3分)B( B项说法过于绝对,只具备科学性,没有形象的合乎规律的表达方式,艺术表达也不会有美感。第二段末句的正确表达为“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

  11.(3分)不重复。(1分)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1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1分)

  (答“不重复”给1分,“理由”2分,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答“重复”,则本题不给分。)

  12. (3分)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作能力。(1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1分)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分)(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想象与创新】相关文章:

1.想象作文:创新侏罗纪

2.创新与梦想

3.继承与创新

4.创新与梦想

5.创新与梦想

6.创新与梦想

7.创新与梦想

8.创新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