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时间:2022-01-06 10:44:43 语文阅读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2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3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4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5

  课外记叙文、散文阅读(主观题):

  一、考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按课文内容找,但时间地点要具体详细、人物要扣紧主人公

  起因、经过、结果:先按起因、经过、结果分段,然后概括内容(谁干什么,谁怎么样)

  二、考点:线索

  1、种类:一人、一事、一物或感情(注意感情的变化过程)

  2、方法:文段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句或文段中能表现中心的关键词语。

  三、考点: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像面对面说话,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更亲切;

  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

  四、考点: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作用)

  顺叙:让人清楚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倒叙: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插叙:为中心服务,为展开情节作铺垫。

  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的作用:点明中心

  六、从人物的各种描写中(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概括或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类型的人物用所学过的类型的词语概括,自己积累一些描写各类人物的词语。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中心思想来判断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社会环境: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中心服务(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写时代背景的句子,然后判断交代了什么时代背景)

  八、分段及概括段意(或按要求分层并概括层意)

  1、分段方法:①找时间、空间的标志性词语,按时间、空间顺序分;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③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

  2、概括段意的方法:①谁干什么②谁怎么样③什么是什么④什么怎么样(要注意简洁、不漏内容。

  九、过渡、照应(找过渡或照应的句子并说明作用)

  过渡:一般是单独一句成一段的或在文段开头完整的一句话。作用是承上启下。

  照应(伏笔):文章有两处地方提过这件事或这样东西;两句间有因果关系;(前面提过后面有所交代)。作用是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

  十、代词的指代内容(这、此、这样、那样、这些、那些)

  步骤:①在前一个句子里找;②通读上下文的意思;③找到内容后将指代内容代入原句看意思是否通顺)

  十一、句子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开门见山,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引出后文;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十二、修辞手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会考指导书)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

  2、拟人:把物当人写,生动形象的描写了……;

  3、夸张:强调或突出了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了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4、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琅琅上口,易读、易背;

  6、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8、反问:(能够把意思表达的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鲜明地强调了某个意思或感情。

  十三、详写、略写(哪些地方用了详写或略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通过内容篇幅判断详写或略写;作用为中心服务(答题时:详写部分更好地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即可)

  十四、找原因(如:父亲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在该问题所在句子的前后句子找;没有则找出下文或前文与该问题照应的句子或前后找;有时文中有直接的一句话说明原因,没有则需自己通过筛选信息重新概括。

  十五、词语的理解:

  方法:1、不能把词语单独拿出来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应把词语放到句子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2、单音字翻译成双音字。

  3、回忆出现过这个词语的语境,与本文语境比较理解词语。

  十六、句子含义的理解:

  方法:1、句子语言的感情色彩:褒、贬、讽刺、赞扬等;

  2、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反语等;

  3、结合该句子上下文的内容;

  4、结合文章的中心主题。

  十七、语言特色:(分析这段话或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方法:1、一般从以下几方面鉴赏:(结合文段的语言例子)

  ① 词汇丰富多彩(表达同一个意思用了几个不同的词汇);

  ②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这个点从修辞手法方面谈,先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谈修辞手法的效果)

  ③ 句式的特点:整齐而有节奏感;或灵活多变。

  2、记住几种文体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生动、形象,委婉、含蓄;

  说明文:准确、科学、严密;

  议论文:准确、说理性强、逻辑性强。

  十八、开放性题:

  方法:1、自己的观点;分析说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例子。

  2、所答内容不能脱离文段的中心主题,而是由文段主题而延伸的观点。

  十九、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方法:找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通常在每一自然段或每一部分的开头;如找不到这两类词语则是逻辑顺序。

  二十、描写方法:

  1、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肖像;

  2、场面的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二十一、本文段是写这件事或这个人,却也写了其他人或其它事物,有什么作用?

  1、正衬:与本文段事物或人一样或相近;

  2、反衬:与本文段事物或人相反或相对。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6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7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答题思路】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

  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2)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3)观点鲜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具有很强的倾向性。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和……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的论点。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8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选文(1)(2)段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这一试题有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X段的XX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二、问议论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请你简析XX段的论证过程?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XX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XX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XX结论(或说明了XX的道理)总、分、总。

  四、文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这是初中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以后还可学到归谬法和类比法。

  (2)论证方法的作用: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比喻论证:把X比作Y,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难点点拨

  1、重点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词语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等几个层面来答。修辞句要关注修辞的比喻和对比(衬托),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考生可再答上“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3、题目的作用或含义,以此为题的妙处。考生一般只要答出文章主要描写对象,也可能是线索,或答出具体特征就基本到位了。但有时必须答出题目的深刻义、象征义,才有望得满分。

  4、整体感悟。整体感悟就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过程,是咀嚼总结性语句、整体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黄老师建议考生拿到一篇文章时,先读题目和首、尾段,弄清楚作者在说什么,然后对照文章(段)后的考题再读每段的首、尾句,即抓总结性语句,弄清每段的内容。

  5、主观开放题,主观开放题有“谈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看法”、“仿照例句”、“写思想教育意义读后感”、“谈写做特色借鉴”、“扩写”等。考生答此类题,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字数不能太少,可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答案丰满。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9

  语用型考点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新型考点,从出题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些内容常常在试卷中出现: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语用型阅读就是出题者创造性地将基础知识中的语言运用题移植到阅读材料之中。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0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四部分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分类别、 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1)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较重视人文精神的挖掘,比较注重其内容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等贴切.

  (2)记叙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抓住记叙文阅读就抓住了中考阅读的“半壁江山”.

  (3)课外选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在20xx年复习记叙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记叙文的要求、人称和顺序;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章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总之,考查的能力主要是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运用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思辨能力。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1

  一、【中考考点】:说明文的类型

  1、【知识要点】: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

  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都可相反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

  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知识要点】:

  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

  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真实、具体而准确地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科学、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②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哪些”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可以结合题的分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分别”是要求针对每一种说明方法都要进行分析作用。

  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主要”我们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但要判断其最主要的一种加以分析。

  五、【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知识要点】

  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

  ②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

  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2、【常见题型】:

  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题型分析】: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2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3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与实际情况不符)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文……(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4

  第一、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很多同学认为中考现代文阅读采用的材料都来自于课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课外的练习。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例子、尤其是近阶段的课本教学、老师们往往会将中考的有关精神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以同学们还应认真对待、及时梳理总结。

  第二、要养成先读懂文章再做题的习惯。

  在这一阶段、语文老师会布置一些训练题、有些同学也会自觉地找些课外阅读题来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同学每次阅读文章只追求快速、而未真正读懂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了?对现代文阅读而言、通常我们要能够回答三个问题: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

  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各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把握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等问题。

  第三、可养成边阅读边圈划的习惯。

  同学们不妨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圈画出来、有利于更高效地读懂文章、能为后面的答题做好铺垫。

  第四、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静心读懂文章之后、能否抓住试题的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

  为此、题目中每一个字都必须好好琢磨。例如“写出文中与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与“写出与文中某词意思相同的词”、两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五、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

  有的同学答题时喜欢“贴标签”、例如看到比喻句、不假思索地套上“生动形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流于浮泛的回答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学们应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的实际内容出发、展开具体的、灵活的回答、完整、准确地将自己感悟、理解到的内容表达出来。

  第六、答题时不必拘泥于一定按顺序完成每一道题目。

  考试时、有的同学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一时写不出某一个字了、或者一时答不出某题。这时候、不要紧张、我们可以暂时把它们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题目。有时也许会在后面的答题中受到某些启发。有时、在冷处理之后、换个角度也许能想出来。

  技巧七、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5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2-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5篇)01-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5篇01-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精选15篇01-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集合15篇01-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5篇)12-06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5篇12-06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26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