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更精彩:一节语文阅读课中的教学反思
在讲授《放弃射门》一课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浓,完全被文中足球队员福勒为了不伤害对方守们员西曼的身体,毅然放弃射门这一高尚行为感动着,课堂完全按照我事前预设的方案进行着。我也挺得意: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网查资料,做课件,向足球爱好者咨询有关足球比赛的知识看来,功夫还没有白费。
按照预设的思路,我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此时你是福勒的教练,或队友,或球迷,当福勒放弃射门的瞬间,你的第一反映会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
如果我是他的教练,我会情不自禁的向他竖起大拇指!
如果我是他的队友,我会大声的告诉他:福勒,好样的!
如果我是他的球迷,我会更加喜爱他!
我很满意大家的答案,因为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忽然,一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练,我会非常气愤!他语气坚定的说赛后我会狠狠地批评他!他这种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是义气用事!
是呀是呀,他放弃射门是为了出风头,沽名钓誉。他这样做太自私了,他一点也没有顾全队友的感受!
一些同学受他的启发,也有了新的见解。
我愣住了,一时语塞。我怎么也没有预料到学生们会有这么多想法。同学们看着我,我没有象往日那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因为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了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文章《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哦,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不仅要重视预设性课程,更要重视生成性课程吗?
于是我说:同学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不简单!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如果福勒射门,球是进了。可是,西曼的生命就有危险,难道进球要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吗?
你要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本该赢的一个球就这么草率的放弃了,福勒的良心对得起谁?
可是如果福勒射门,西曼就会受重伤,也许西曼他这辈子就不能再踢球了!这样的后果,福勒就能安心了吗?
我查过资料:西曼在这次比赛之后的两年内,他在国际足球赛场上射进了大约三十几个球,如果当年福勒射了门,西曼还能有这么大的贡献吗?
正当双方精彩地辩论着,这时一个声音传过来:老师,发表一下您的高见吧!
瞧,课堂上新的问题又生成了。竟敢向老师挑战。
我不慌不忙的说:对任何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对足球比赛来讲,射门是一种美,但放弃射门、保全生命同样是一种美!
我接着说,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练、队员、或球迷,在看到福勒放弃射门的瞬间,我的第一反映是:不!福勒!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毁掉了我们夺冠的机会!
说道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看到了很多皱起的小眉头。
突然,我话锋一转,然而,西曼不顾一切扑球的动作闪进了我的眼里:危险!西曼太危险了!我的想法在瞬间变了:福勒,好样的!你不愧是我们的优秀球员!
随即,我听到同学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反思:
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引发了一段段精彩的辩论,真可谓一题激起千层浪。
如果我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不是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而是像以前一样草率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课堂上就不会出现上述那精彩的一幕:学生的情感就不会在碰撞中得以升华;个性就不会得以张扬;视野就不会得以扩大;智慧就不会得以提升;创新意识也不会得以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体会:因为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
其实课堂上出现偏离预设情况,这正是学生的个体意识、直接或间接经验等的体现,正是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碰撞而得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等都在提升,这是比任何预设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我们若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必定会生长出一些比知识更有再生力的因素。
所以当课堂并未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应该从容不迫地顺学而导,接纳学生即兴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思维的热情,鼓励、引导学生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
即使课堂按照我们预设的思路进行时,我们也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创造课堂即兴生成的机会,抛掉自己是权威的化身,和学生一样是阅读的参与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他们的灵感才会激发出来,他们才有创新的冲动,才会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的美好境界,进而他们的智慧、情感、个性、创新意识才会提升。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