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材料
民政工作材料经营民政事业“六化”催生“六变”
一谈起经营,耳熟能详的大都是商业经营、企业经营、产品经营。而对于远离经济主战场的民政工作来说,似乎与经营沾不上边。那么,民政事业究竟能不能经营?市民政系统近两年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承担着社会公益福利工作的民政事业不但同样可以经营,而且大有可为,前景广阔。1、民政事业社会化,基础设施“由旧变新”。
原福利院年久失修,环境破烂不堪,供养标准很低。我们多方筹措资金,采取争一点、省一点、捡一点、换一点、挤一点、干一点的“六点精神”,用了40万元的钱,干了80万元的事,圆了院民20年的梦。共计改造了7栋平房、5000多平方米的房盖、门窗、地面和3000多平方米的甬路、草坪,使福利院的面貌涣然一新。
原殡仪馆规模孝环境差、机制死、管理弱,多年想改一直没改成。我们用经营的理念,自筹资金400万元,仅用90天就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省内一流的北华苑殡仪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后,年收益由原来的
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五保”供养市场化,福利机构“由一变二”。
按照省厅集中建院的要求,我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福利院、公寓闲置床位,将6个乡镇近200名敬老院院民接进城里进行有偿转移供养,乡镇除了将每位老人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1500元划拨到福利院和公寓之外,再自筹1000元给福利院和公寓有偿供养。使每个老人供养经费达到每年2500元,这个数字在全省是比较高的。此做法,老人享福、乡镇省心、民政获益,三方高兴。受到省厅等上级领导和《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充分肯定。今年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再建一个福利院,并腾出旧公寓,继续扩大农村敬老院院民进城集中供养。为此,今年投资700万元,在福利院北侧新建了三栋面积为6300平方米的联合福利院。竣工后,可集中供养院民400人,彻底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减轻乡镇负担、发展民政事业。
原老年公寓房间设计不合理,无室内卫生间、无厨房,不便老人自主生活。今年,我市创新思路,采取收取休养老人房屋折旧抵押金的办法,在原公寓南侧正在建设一处3400平方米的新型公寓。既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又降低了老人入住成本,特别是新公寓设计为单元式、小户型,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深受休养老人好评。原老年公寓腾出后,可集中供养农村敬老院院民300人,实现了农村敬老院院民全部进城集中供养,达到一举多赢的目的。
3、政策效益最大化,实体建设“由无变有”。
在省厅社会事务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去年竣工的九泉山公墓,民政自筹300万元,位于龙海寺西侧,占地2万平方米,充分展示了人性化、艺术化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是省内县级公墓的精品。牢牢抓住民政部门独家建设、管理公墓的`政策,用经营的理念找准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使九泉山墓园成了市民政系统的“聚宝盆”,为反哺民政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加大对全市社区工作的指导力度,增强示范引带作用,今年,我们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处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集管理服务、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市级社区指导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根据发展需要,把该中心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行使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
4、常规工作超常化,业务职能“由浅变深”。
2010年免征农业税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问题,我们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带、指导推进等措施,探索了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基层政权建设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此做法得到了省厅基层政权处的有力指导和充分肯定,在全盛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社区工作原来只注重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和搭建机构,去年以来,我们坚持市领导包社区、部门进社区、全社会共建共享等原则,指导社区的职能不断深入,社区功能不断深化,特别是建立了多处文化活动室和读书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浓厚了社区居民的学习氛围,在全省社区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
5、扶贫解困多元化,救助能力“由弱变强”。
城市低保对象由2010年的1100人增长到现在的每年1.2万人,增长了11倍,且补差额度不断提升,由每人每月平均20多元,增加到60多元,省低保中心每年补助我市的低保资金达55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难题。
【民政工作材料】相关文章:
1.民政工作交流材料
2.民政工作先进材料
3.民政工作汇报材料